
【指间】走向经典——从《校花》小说艺术作派看当代网络文学走向运势
有话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徐伟成先生小说悬赏30万征集作品评论,于是,偌大神州,洛阳纸贵,泱泱赤县人人争说《校花》。30万,这在今天熙来攘往动辄腰缠万贯巨贾、亿万身家豪门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和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800万瑞典克朗尤断不可同日而语、并论相说,即便与中国大妈们于美国华尔街排队“淘金”盛大场面相比也未免显得过于寒碜。当然,较之于当今时代文学特不受人待见,作家自费出书码字人自家市场叫卖乃至沿街乞讨抑或兜售自己求人包养,各大文学网站老板勒紧裤带勉力支撑生怕有朝一日关门大吉,如此说来徐君之举仍不失为难能可贵,堪称气度恢宏,魄力惊人。世界大千,滚滚红尘,赵公元帅威风八面,仰之者众。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太史公之言,极是!
言归正传。
《校花》之所以引爆华夏,强势登陆新华、人民、新浪和全国各大文学网站并得到央视CCTV相关频道等200多家强大媒体支持,首先在于其小说思想主题意义的时代性、轰动性及震撼力——即对十年文革流毒贻害的深刻揭示和强烈控诉,具有经典文学的某些特质。此于当今时代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民精神文化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其引起举国网络传媒并整个文学界的热切关注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它体现为国人的一种迟到的历史反思、文化共识和现实理想抉择,这种于改革开放年代重塑民族精神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造十分令人振奋和不胜惊喜,在今天网络文学整体运行态势并不令人十分乐观的情况下殊让人倍感欣慰,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小说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显而易见,其深刻的社会科学器识、良好的艺术感觉及时代启示性毋庸置疑。然而,《校花》小说创作的率性、原始和粗糙,使之在作品的审美价值实现和文学品位层次方面大打折扣。小说艺术作派所体现出来的与传统文学相龃龉的作家创作风格特点及其明显缺陷和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样令人瞩目。作家创作,成功与失误共存,荣耀和遗憾并在。
《校花》小说艺术作派和今天网络文学现状
勿容讳言,小说《校花》的推出很难被认为是件成熟的作品,它只是一部艺术品的初稿。显而易见,作家艺术创作的率性、原始、本色,这在笔者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曾经专文提及,此不单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反映在其艺术形式上。小说艺术的原生态品相及其客观存在的瑕疵异常显豁,且大多为常识性问题。诸如不少文友所指出的小说开头“简介”概念的运用显然与传统文学习见范式不相协和,及小说标题引号使用不当与作品中的大量句读问题、修辞问题,等等。诚然,瑕不掩瑜,这些可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每一位创作者所必须严格遵守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对于这些技术性层面的东西作家好像根本就不屑一顾,面对执手发文规则作者自己可以即时编辑修改方便举手之劳而无动于衷,作者似乎根本就不把如许细枝末节放在眼里。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蚁穴溃堤。此大抵与作家的恃才放旷不无相关,与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性格性情习惯不无相关。小说创作的行文风格汪洋恣肆、放荡不羁与故事情节中第一人称“我”的天马行空、矫首一切如出一辙,所谓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艺术作派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有意思的是,《校花》艺术作派非惟该作者自己,而是似乎在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队伍十分庞大的作家群,准确点儿说代表着当今网络文学相当一部分作家创作现状。即无视文法,视错字、病句如同寻常,有视无睹,见惯不惊。不少网文作者病句连篇、错别字成堆、标点符号问题俯拾即是,有悖文法现象随处可见,即便好多网站文学编辑乃至网站管理层行政文案也未能免,一样讹误百出,让人眼镜大跌。我们知道,作品是作家的,更是读者的。文学创作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方可实现其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传统文学规范乃作者与读者之间在长期文学实践中的智慧结晶、经验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文法的规范,字面的整洁,不仅是为文者的本份,更表现为对读者的一种尊重,对知识科学的尊重、文化的尊重,此万万不可小觑。《校花》艺术作派不失为当代网络文学的一个缩影,于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给读者留下深深的遗憾,而若从网络文学的整体运行现状与态势看则尤不容人乐观。遍览时下网文世界,俗文学多,雅文学少;无厘头文学多,严肃文学少。网络文学“粗、俗、浅”,“注水”现象、码字游戏现象严重,模式化的通俗文学套路被反复演绎,能够传承下去的经典文本凤毛麟角。
所谓的网络文学经典,实则流行有余而经典性先天不足。如此现象丝毫不足为怪。由于网络的低门槛与开放性,全民阅读与写作,凡是粗通文墨熟悉电脑操作者均可以上场,当仁不让,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存在论资排辈,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了快感你就喊,就写。网络如公厕,任谁都可以来此方便一下,这里无所谓贵贱尊卑,不分美丑妍媸。文学网站建站资质、签约作家写手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似乎小说就是讲故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出于对网络文学乱象的强烈不满,当代著名作家麦家对此表示深恶痛疾认为“网络文学99.99%都是垃圾”,曾公开宣称“消灭网络”。麦氏所言未免偏激,但网络文学的无序化和商业化色彩及其合理评价缺失、缺乏一个健康的成长机制和科学运行机制,乃有目共睹。因此网络文学一直以来难登大雅之堂、不为主流媒体所青眼和看好,此似乎应该完全可以理解。看时下网坛,“安妮”(宝贝)和“流氓”(燕)并舞,(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共“痞子”(蔡)齐飞。网络大河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逝者如斯。这种现象严重窒碍网络文学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严重影响文学创作乃至一个网站的形象、品位、档次,更谈不上一流文学乃至经典文学的历史性诞生。网络文学向何处去,其运动发展走向、前景运势怎样,殊令人堪忧。
当代网络文学发展走向及其运势
也许,如上忧心诚未免杞人之虞。纵观当今网络文学世界,一方面怨声载道、乱象丛生,一方面群情亢奋,如火如荼,网文创作未艾于方兴,前途正未有穷期。君不见,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旗帜如林,各路豪杰镖行天下,风云际会,纷纭拿斗,群雄逐鹿,形势又是一派喜人。大凡人类世界林林总总万千事物总是在如此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中逐渐成长成熟和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生存。在如此激烈残酷时代竞争背景下,作为一家文学网站必须拥有先进的文学理念作指导,加之一个科学的管理团队、专业的编辑队伍、前卫的营销班底、敬业的服务精神,同时做到能够准确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机遇、驾驭机遇,方能于群雄并立中睥睨众枭崭然见头角,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所周知,现代网络科技的出现是自然科学对于社会科学的一大贡献,而作为社会科学上层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则近水楼台首得沾溉。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相较于传统平面文学传媒以其空中高速绝对优势独步环球,雄视世界。应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全面取代平面实体印刷的局面必将出现,传统文学书籍只是作为历史资料遗存被安放在档案柜和图书博物馆里。网络文学则不仅仅具有史料价值,特别富于时代先锋文化价值、新潮文明价值、即时社会人文价值,当然这也许并不完全为每一个现实社会中人所认可。从另一方面说,网络文学作为新世纪前后出现的全新的艺术概念,其创作模式、生产经营模式与传统文学不同。传统文学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网络文学创作发表发行流通轻便、快捷。实体文学乃一种遗憾的艺术,它不仅生产周期缓慢而且不方便校正,且发行起来诸多麻烦其流通渠道也较为单一;而网络文学则可以随时随地修改与更新,技术处理十分便捷,且传播迅疾。当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人人在手,受众面极广。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无所不包,海量信息,信手拈来,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连字、词典乃至辞海辞源都失去了用武之地。有史以来雕胶版印刷、活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至今天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传统平面印刷除了日常现实社会生活实用而外,对于当今时代文学读者已经渐渐失去了意义。国内外不少权威传媒人士认为,网络阅读将是未来阅读的主要趋势,并终将取代平面阅读。早在去年,美国畅销书作家、营销大师赛斯·高汀便公开表示,将停止传统书籍的出版,电子阅读、无纸化图书日见风靡的时代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我们一路走来。
正鉴于此,网络文学未来前景辉煌更任重而道远。为肩起崭新时代文学历史使命担当,与传统文学生产模式相比网络文学则需要有更为严格、严谨、严密的文法规范,科学规范。对于一般文学网站来说当尽快规划和更新经营理念,强化组织措施,优化竞争机制,同时亟需学院式、学理式传统文学作家作品与批评的加盟、支持与介入,树立经典意识,培养战略眼光,为文学全面网络化时代作好充分准备,为走近并问鼎经典文学作好充分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树立经典意识,景仰经典、敬畏经典、走向经典
所谓经典,无不表现为作家作品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情、人性并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注。2012年莫言诺奖获奖理由是这样说的:(《红高粱》等作品)通过幻觉现实主义把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再如此前后法国帕特里克获奖理由:他唤醒了对最难以捕捉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和揭露了对人类生活的占领;南非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获奖理由为,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由此可见诺贝尔文学哪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学奖评比宗旨、指标、原则,概莫能外。即是说,作家创作为人类,为了张扬人间的真、善、美,揭露假、丑、恶,为时代社会文化文明鼓与呼,服务人类,服务大众,同时也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整个社会的尊重,时代和历史的尊重。《校花》之所以获得当代文坛青睐,拥趸者无数,就在于其非同寻常、切中时弊的创作立意,作品所赋予的时代启示,人文启示,拥有经典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美学特质。古往今来文学实践的历史表明,无担当、无底线、无操守的无厘头穿越玄幻文学,书一己烦恼言个人悲欢的所谓心灵鸡汤、消闲文学总是与各类正宗文学奖项无缘,更永远进不了文学史。
经典是用来仰望的,缺乏对于文学经典的敬畏之心则很难经营好文学。所谓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于历史的长河中披沙沥金遴选出来的传世之作,完美之作。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艺术呈现,提出一些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并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内容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这里我们说走向经典、走近经典而不谈走进经典,毕竟网络文学至今仍显得很稚嫩,尚处于襁褓期,与文学经典相距甚迥。文学乃人的精神文化文明的长途跋涉,山高水远,巍巍经典文学之巅需要文学从事者们的努力攀登,不倦攀登,以至毕生的心血。板凳要坐十年冷,衣带渐宽终不悔,它需要的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执著。不久前习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为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可以想见,一个崇尚经典、走向经典的伟大时代就要到来,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万紫千红的网络文学艺术的春天就要到来。
我们期待着……
注: 1、侯承燕:《关于网络文学“注水”现象的研究》
2、参见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