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伤痛不只是一个数字
最近,纷纷被一部新片刷屏——电影《二十二》。
《二十二》作为国内公映的第一部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电影,片长仅99分钟,没有宏大场面与爆炸特效,但它直扣人心。有人在首映结束后描述道,电影院里的所有人都看完了片尾,不为等彩蛋,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对这些饱经苦难的老人的告别仪式。曲终、人却未散。
从题材而言,它很小众却是一个克服时代通病的电影。用影片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些渐渐远离我们的人群。
人生的尽头难逃死亡,但导演郭柯把这些终将归于零的记忆保存了下来。他们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做那种真正意义上对得起良心的事情。
在影院上映的《二十二》在小得可怜的排片下能上映,本来就是一种胜利。而在《二十二》之前,就有过一部纪录片:《三十二》。
前天完整地看完了《三十二》,同样是淡淡地叙事,虽然一开始将韦绍兰女士表现得过于孤苦伶仃,但这样的渲染可以很快地把观影者拉入到那样一个环境氛围之中,去真切体会她的生活。
虽然她曾经被日本人玷污,甚至还怀着中日混血的孩子。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丈夫的理解,嘴里对孩子是百般嫌弃,可一生中仅仅打过孩子一次。家里的稀饭、粥都是留给孩子罗善学,老两口却随便吃些粗物挨饿。而让人失望的是,邻居对这家人的不理解,对罗善学以“日本人”嘲笑,已至于终身未娶。
我想,我们对于“慰安妇”不只是怜悯,也不止于对日本人的问责、对冷嘲热讽之人的问责。对于他们而言,或许现实的遭遇比战争更加残酷。正如韦绍兰女士哼唱的小曲,“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三十二》是2013年凤凰卫视评选的年度纪录片之一,值得一看,值得思考。
【编者按】作者写出了对电影《三十二》的真切观后感,文笔朴实,直抒胸臆,字里行间,颇有真情实感。对于慰安妇题材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最可贵的是设身处地的悲悯情怀,不是表面的狭隘同情甚至冷嘲热讽,更要探究深层的历史原因,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编辑 上善若水】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08-17 12:23:37
作者的观后感启迪人们思考,希望我们以史为鉴,不忘历史,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悲悯情怀。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