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拉布楞寺咏叹三章

精品 拉布楞寺咏叹三章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7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3发表时间:2017-08-18 16:30:52
摘要:再拉卜楞寺,看见一个五体投地的女人,想到信仰的虔诚。看见一群嬉笑打闹的少年僧侣,想到宗教的崇高信仰和人的人的自由自在本性的统一。看见一个老喇嘛的孤独背影,想到四大皆空,五蕴本无等禅理。

拉布楞寺咏叹三章
   第一章、致五体投地的藏族女人
   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我无法判断你的年龄。
   严重缺氧的高原,强烈的阳光照射,食物结构单一的生活,就像诡异的巫婆,用手指轻轻一抹,就让你的脸庞酱紫黝黑,沟壑横生,模糊了你年龄的容颜。那色彩黯淡而单调的藏服,更浓化了你的苍老。
   面对一溜长长的转经筒,你逐一磕头叩拜。
   面对一个转经筒,首先,你取立正姿势,嘴唇翕动,似乎在念念有词。据说,你是在诵读“啊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在整个叩拜过程中,需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接着,你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伸,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和大地母亲零距离接触,最后,额头轻叩地面。完成了全过程。
   完成全过程之后,你站起,再平移到下一个转经筒前面,重新开始下一个拜佛仪式。
   过去,“五体投地”这个词语,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个虚幻飘渺的主观抽象概念,而今,你用实实在在的一招一式,活灵活现,把它客观化、具象化。
   那一溜转经筒,起码有五六十个,你起码就得磕五六十个长头。
   你的额头,有一片厚厚的老茧。这应该是你无数次以头触地的代价。你的双手,各自绑着一块木板。你的膝盖处,裹着厚毡。这一切,都应该是为了保证你的五体投地不减丝毫分寸。
   你是如此的全神贯注。如水流淌的游人,许多意蕴复杂的目光,似乎全是浮光掠影,全与你无半点瓜葛,你连瞥一眼的功夫都不留给他们。与你有关的,只有这一次次的五体投地。
   你从何而来?走了多远的路?奔波了多少天?磕了多少头?
   这拉卜楞寺只是你的一个落脚点吗?你要到哪里去?你的最终目标是拉萨大昭寺吗?
   你还要走多远的路?奔波多少时日?还要磕多少头?
   你能不能走到拉萨大昭寺?你还能走多远?还能奔波多少时日?还能磕多少头?
   我不敢问你,也不能问你。我想,你大概也很难一一清晰回答。
   但我知道,你也一定能回答出:你为何而来?为何而去?
   奔波的艰难,磕头的辛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佛的虔诚。虔诚,就是你人生的崇高向往,就是你精神的坚强支柱,就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能源。
   出门之前,我听到了有人轻率而武断的评价:傻子,愚蠢,愚昧,一根筋。我却想起了几个词语:精诚,执着,单纯,一志不改。
   宗教信仰,是理智和情感的融合体,是抽象哲学和具象诗歌的交汇。从你磕头礼拜的行为动作里,我读到更多的是激情澎湃,是栩栩如生的诗歌。
   我也知道,这不止是你一个人的虔诚。
   凡信仰宗教者,大多数都是虔诚的信徒,都是对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执着一念的人。他(她)们对至高无上的圣者或者尊者,顶礼膜拜,无比敬仰。
   崇高的精神信仰,可以引导像你一样的众多信徒,超脱一切的世俗烦恼,屏蔽一切的艰难困苦,净化五脏六腑,提升人生境界,以潇洒超拔的眼光,笑看人间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我就想,撇开政治、政党、阶级、国家、民族、宗教等意识形态而言,倘若大中华的所有人,都如你一样,有一个求真向善为美的信仰,持有一颗虔诚单纯之心,会删减多少纷争和烦扰,会添加多少宽容与和睦?倘若世界所有人,都如你一样,持有一颗虔诚单纯之心,这世界,会屏蔽多少战争和厮杀,会加载多少和平与安祥?
   可惜,如今的中国人,大多没有精神信仰,只有物质欲求。所以,物欲横流,几乎成了社会常态。
   你给我心灵震撼,我因你而感动。对佛,我将常怀敬仰之心;对你和许多人的宗教虔诚,我将常怀尊重之心!
  
   第二章、致嬉笑打闹的少年僧侣
   讲经结束了,我看见,你们几个走出了经堂。
   走出经堂,你们似乎就是自由的人,就开始恢复天真烂漫的自然本性,就开始享受轻松率性的福报。
   你们的脸庞,恰如初春刚刚吐蕊的格桑花,满是娇嫩和稚气。而你们脸上荡漾的笑容,像春天鼓荡的劲风,无拘无束,自然随意。
   你们的身姿和步伐,恰如初长成的儿马,轻盈,跳跃,欢快。
   哈哈笑着,你们几个追逐嬉戏。有两个,你追我赶,像大草原里相互追逐的小牦牛。有两个,你搂我抱,头顶头,搂抱在了一起,像两个任性抵角的小羊羔,最后,仰面朝天,倒在了地上,依然笑声不断。
   我了解到,作为一个藏家儿童,到寺庙里学经,几乎是每个人必走的人生历程。
   像你们的爸爸、爷爷、曾爷爷,祖爷爷一样,到了应该识字学习的年龄,你们就走出各自的家门,聚集到这里,接受佛的教育。这里,就是你们的学校。
   在这里,你们首先学习佛教经义——那些佛教经义,在许多俗人看起来,似乎非常枯燥乏味诘屈聱牙深奥难辨,实际上,它教给你们的是慈悲为怀,是宽和容纳,是随性随意,它赐给你们每一个人一颗善良慈爱宽容的心,一个能清晰分辨善恶真假美丑的哲学头脑。
   在这里,你们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医学知识,甚至,还要学会侍弄牛马,学会做饭,学会绘画,也许,将来,你们中间,会有人通晓天文地理,会有人精通医学,会有人画出精美的佛家壁画织出精致的“唐卡”,会有人给牛羊马治病,会有人烧制出酥烂可口的牦牛肉,调制出喷香的酥油茶。当然,你们还需要尽心尽力地干一些禅房劳务,这也是人生修炼过程中的一门必要课程。
   这里,不仅仅教你们学会做人,还教你们学会谋生。
   穿越时空,我似乎看见,你们中间的几个,还俗归家,成为有学问、有教养、有技能的藏族青年。有一两位,继续深造,成为终身持守的僧侣,甚至,成为高僧,成为主持,为宣扬佛家经义而持戒一生。
   你们每人都穿着宽而胖的僧袍。宽胖的僧袍,随着你们的嬉闹而撒欢。宽胖的僧袍,不仅是对你们肉体的一种裹挟,不仅是对你们世俗生活的一种束缚,也是你们少年的玩伴,是你们欢喜的随身。
   你们的嬉闹,诠释着寺庙里不仅仅有庄严规整的听经、诵经、打坐、劳务,还有人的自在天性驱动的嬉笑,追逐,打闹。也许,你们的嬉闹,就是紧张的宗教仪式和劳动后的松弛和放松。
   你们的嬉闹,诠释着寺庙里不仅仅有清规戒律,也有普通人的恣肆随意。也许,寺庙里严苛的清规戒律,在你们,已经是习惯成自然,嬉闹,是你们生活常态的另一面。
   你们的嬉闹,证明着你们的心灵里,不仅仅有敬仰和肃穆,也有天真烂漫自在本性的随意和自由,释放和张扬。也许,在你们的心里,宗教的崇高信仰,已经和你们的自在本性和谐相处,成为和睦一体。这就是一种修为,一种心灵的升华。这是由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过渡,是由自在向自觉的过渡,是由顿悟到彻悟的过渡,是更高修为的奠基和前提。
   你们的嬉闹,给庄重严肃的宗教重地,涂抹了一抹轻松愉悦的色彩。庄重严肃和轻松愉悦,形而上的心灵修为和性而下的人性本原生态,就如此和谐地融汇一起。
   因为你们的嬉闹,我看见了佛家寺庙对自在人性宽和包容的另一面,也愈发加重了对佛祖大慈大悲情怀的仰慕和敬重。
  
   第三章、致老喇嘛的孤独背影
   你孤独的背影,在狭窄的巷道里越走越远。
   赭红色的高墙,恰是温馨而祥和的背景,一点点暖化我心的凄凉——这凄凉本就是因为你孤独的背影而隐隐泛滥。
   你佝偻的背影,简陋的拐杖,弛缓的步履,确凿无疑的辐射着苍老的信息。也许,我的凄凉感,就滥觞于你的苍老,或者,衰老?
   苍老,或者,衰老,总不免让人感伤。
   夕阳,秋叶,寒鸦,老马,残破的壁画,黯淡的唐卡,破旧的僧袍,总让人想起生命的即将陨落和渐渐消逝。所以,我心底淡淡的苍凉和忧伤,便丝丝缕缕冉冉升腾,一如远处凤岭山山尖和山腰缠绵缭绕的浮云。
   无疑,在你的身上,轻盈,快捷,挺拔,都随着时光渐行渐远,沉重,迟缓,佝偻,悄然覆盖在你的肉体。
   但你的心灵呢?
   它真的已经走入夕阳,只剩余晖,再没有了昔日的光辉灿烂?
   它真的已经随秋风飘落,凄然坠地,再没有了昔日的碧绿和袅娜?
   它真的已经在寒枝上抖抖索索,颤颤巍巍,再没有了昔日的翱翔和欢鸣?
   它真的已经穷途末路,步履蹀躞,再没有了昔日的振鬣腾跃,一日千里?
   它真的已经被风雨剥蚀得残破而模糊,再没有了昔日的缤纷鲜艳,栩栩如生?
   它真的已经被时光磨损得黯淡破旧,朽腐邋遢,再没有了昔日的光彩夺目,规整挺括?
   它真的已经被肉体穿戴得七疮八孔,无以蔽体,再没有了昔日的缜密绵厚,温暖贴身?
   我难以揣测!
   但我不想放弃这心灵的叩问!
   我的目光,继续追踪你的背影,想找到答案!
   慢慢的,我找到了答案的蛛丝马迹。
   你的背影,尽管佝偻,但每一次移动,都稳重笃实,绝不摇摇晃晃,失去平衡。
   你虽然拄着拐杖,每挪动一次拐杖,都果断爽利,绝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你的步履,尽管弛缓,但每一步前行,都踏实沉稳,绝不虚空漂浮,进退维谷。
   我由此便断定,你的心灵,绝不苍老衰败,即使不如夏花般灿烂,也一定会像秋禾般成熟。
   由你的背影判断,你的年龄,不会少于七十,那么,就算从十岁算起,你在拉卜楞寺修身养性大概已经六十年左右。六十年,走过人生一个花甲轮回,你依然还持守在拉卜楞寺。
   我不知道,你是一直坚守在这座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的古刹,还是曾经有先还俗然后又皈依佛门的经历?
   即使有那样的经历,你也不愧为一个坚毅的高僧!
   一个人,布衣素食,青灯佛影,枯坐打禅,反反复复,诵念经文,一时一日,可以倏然而过,一月一年,甚至,几度春秋,十几年光阴,都可以咬牙度过。这样的人,在藏族男人里,也许会多如繁星。
   但是,要度过一个漫长的花甲轮回,几乎要搭上自己生命的全部,并彻底疏离世俗名利财色的诱惑,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守持戒律,刻苦修为,最终,修炼成得道高僧,这样的人,一定是屈指可数!
   而你,应该正是屈指可数中的一个高师。
   我想,你这样的人,已经修炼得佛在灵山,心灯长明。
   在你这里,孤独就是四大皆空,五蕴本无;就是安贫乐道,心生法生;就是淡泊宁静,空灵悠远;就是无忧无虑,不以物牵;就是无生无死,无始无终;就是随缘随意,顺应天命;就是空山足音,天籁夜鸣。
   所谓的寂寥孤单,凄凉忧郁,本就与你毫无瓜葛,那都是我一个凡夫俗子的妄自猜测,主观臆断,自话自说,情感外注。
   凡夫俗子在此合掌,道一声:惭愧!
   高僧,赎罪!
   阿弥陀佛!

共 41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是中国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虽同为佛教,但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那么,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本文撷取了五体投地虔诚礼佛的藏族女人、嬉笑打闹的少年僧侣和老喇嘛的孤独背影等三种事象,抒发了对藏传佛教的感悟和见解:少年僧侣的嬉闹,证明着他们的心灵里,不仅仅有敬仰和肃穆,也有天真烂漫自在本性的随意和自由,释放和张扬。也许,在他们的心里,宗教的崇高信仰,已经和他们的自在本性和谐相处,成为和睦一体。这就是一种修为,一种心灵的升华。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81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18 17:10:49
  这是一篇很好的对藏传佛教理解的文章,饱含着对藏传佛教的赞誉之情。欣赏了,问候快乐一轻舟老师,祝创作愉快。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8-18 18:35:55
  谢谢,又麻烦你了!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8-18 18:33:09
  感谢湖北武戈编辑的推荐和精彩的编者按语!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8-19 08:27:19
  这篇文章,描写作者见到的藏族同胞们的宗教生活,这不是宣扬宗教,而是透过他们的生活,写出了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一些东西,思考人生的问题。作者观察细致,描写具体思考深刻。期待老师更多文章的到来。
语文教师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8-19 17:14:04
  谢谢理解和鼓励!
4 楼        文友:阳山岗        2017-08-19 16:26:02
  拉布楞寺令人向往的藏传佛教圣地OK!
站在山岗看世界OK!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8-19 17:14:40
  是的,是圣地!
5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8-20 07:39:44
  问候朋友,欣赏精品佳作,祝福愉快!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7-08-20 08:20:05
  谢谢,共同享受码字儿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