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与东坡热情相拥

精品 与东坡热情相拥 ——观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作者:舟依浅岸 白丁,7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27发表时间:2017-08-22 09:59:33

偶然得知《苏东坡》六集纪录片,在7月17号晚首播于央视九套的消息,是在7月16号晚上,刚刚穿越城市的街道从书店回到家,qq群里跳出这条消息,我不禁欣喜若狂。这部纪录片只播出了三天,分为六集,总时长150分钟,但是,通过六个主题,已经足以全面展现苏东坡的一生。从结束播出至今,已经十天多了,我反复咀嚼了几遍,迟迟地记下点文字,以此来和眉山、黄州人民以及喜爱他的其他各地中国人,一起缅怀我们共同敬仰的伟大灵魂。
  
   一、雪泥鸿爪
   本集从三苏祠讲起,叙述了苏东坡初登仕宦、卷入党争、乌台诗案受排挤入御史台监狱的过程。本集的中心,便是东坡写给弟弟子由的那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也许,这首诗,恰好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了吧。他一生仕途不顺,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又流放黄州,正是“雪泥鸿爪”般的生命映照吧。本集作为一个引子,一切都为了引出苏东坡在黄州的成功。
  
   二、一蓑烟雨
   本集我认为是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集,毕竟它讲述的是苏东坡流放黄州,从寄居安国寺写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悲凉,转为安于黄州山水、变得豁达温情的精神嬗变、艺术升华的过程,黄州慨然收留了苏东坡,而苏东坡也渐渐地思有所归。一名外国教授评价的很好:“他试着去吸收,而不是让环境吞食自己,因此,他才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才能够最终面对整个世界。”因此,他开始在黄州知州徐君猷的帮助下,开垦了东坡,建了雪堂和临皋亭。既来之则安之吧,命运弄人,把他流放到了贫瘠的黄州,不如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自己的心灵田园。
   片中很多地方讲的很有趣,比如说讲苏东坡在黄州时,常跑到田畔山间,追着农夫、渔人谈天说笑,给他们讲故事,他竟然“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个才满天下的苏子,他竟然毫不拘束人间礼节,夜半与朋友喝酒宰牛,喝醉了,从城墙爬回城里去;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在黄州有一篇喝醉了过黄泥坂的文章,是一篇“流浪汉狂想曲”;最有趣的还是“东坡饼”的意外发明,还有他与朋友陈糙小聚时,陈糙老婆的“河东狮吼”;每次看到这些地方,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那个满腹才情的人,原来,他也会淘气,他也会犯小错误,他也会童心来复,他也会特别可爱,特别有趣,特别有意思……
   一日与诗友讨论,有人发现“苏轼”的谐音,竟然是是“俗世”,这似乎隐藏着一种沟通古人心灵的契机,并非说他是凡夫俗子,而是说他立足于俗世,在俗世人的喧嚣市井中过着日子,然而,他的灵魂却早已飘飘乎羽化登仙,上到俗世人不能达到的境界了。李山教授说得好:“苏东坡追求的不是一走了之,飘然成仙,而是用人间的温暖,化解心中的苦闷,它具有强烈的人间色彩,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走到一个地方,就用自己的灵性照亮周围,他回去发现乐趣,发现生活。”余光中先生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我不要选择李白,他太不负责任了;也不要选择杜甫,他太苦哈哈了;而要选择苏东坡。”
   是啊,黄州带给了苏东坡太多成长,因而他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叶嘉莹、康震等知名教授都对这首词做过深刻地解读,我也觉得这首词是我最喜爱的词,片中在一篇竹林中悠然地吟出这首词来的时候,许多网友都直呼“美极了”。
  
   三、大江东去
   这一集的价值同第二集一样重要,因为,它是苏东坡一生中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赤壁赋》,让他在黄州流放的岁月中,不经意地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为宋朝代言?”他知道,“词不是为朝廷和帝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叶嘉莹先生解读说,是苏东坡赋予了词真正的意义,让他不再流连于勾栏烟火,而是成为言志载道的文学形式。许多外国知名人士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解读都很到位,惊涛拍岸,事物更迭,苏东坡思接千载,怀念英雄,感叹成败皆空,顿悟人生。
   这集最好的部分,就是用特效还原了苏东坡夜游赤壁的场景,意境深远,寄慨遥深。融融的月光,清旷苍茫的群山,水面波平无痕的赤壁江,临江独立的赤壁矶,一叶扁舟荡于江面,雾霭苍茫,好一番山水意境,好一番人间情怀。苏东坡写《前赤壁赋》所思所想,也一并引人遐想。当人世间所有的喧嚣都退场,诗人心中一问一答,豁达之胸襟,也一并宕开,这是一种诗意的浪漫,片中讲解说:“赤壁赋,讲了一个在中国文人处于低潮的时代,理想不可磨灭的主题。更让人觉得赞叹的是,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珍藏着东坡《后赤壁赋》的画卷,东坡具有广泛的国际拥护者,这一点是纪录片极力要展现的。
  
   四、成竹在胸
   这一集主要讲述苏东坡的书画成就,一开头就记述了日本菊池惺堂在关东大地震抢救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的故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因此,很多网友对待这一事件有所争议,有人指责,中国的文物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流落到了日本,央视的纪录片竟然展现曾经的侵略者对中国文物的珍视,不合道义。不过,有的网友说了公道话:“外流的文物不属于哪里,他们只是一种战利品,没有历史的延续,那些所谓的文物,没有灵魂,就是物件。”“艺术不分国界,这份真爱的确令人感动!”……看来,我们并非不可以展现这一点。甚至外国人对于苏东坡崇拜、敬仰的程度,不比我们中国人浅,这也是纪录片《苏东坡》展现国际视野的一个特点体现。
   本集还有一个十分感人的场景,就是苏东坡离开黄州途经金陵时与王安石的拜会。昔日朝廷上的党争、不同的政见,都消失了,代之以知己般亲切的微笑,这就是宋代文人的特点,有政见意气的争斗,却有知己交流的心会神凝,这是真正的大胸怀,大境界。
  
   五、千古遗爱
   此集是最有政治意义的一集,集中讲述苏东坡的为民造福的政绩,体现他民本主义的政治理念。正如片中对苏东坡为政原则的叙述:他不要趋炎附势,即使不合时宜,但还是愿意以一个天真纯朴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合时宜。曾经他初登仕宦时,他对贩卖私盐的犯人表示同情,他在黄州建造遗爱亭,他灭蝗,抗洪,救孤儿,甚至违背与好友的约定,尽全力救治瘟疫,能力所及之事,他从不错过;他出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筑苏堤,建三塔,形成了今天苏堤春晓,三潭映月的美景。“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就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可以说,苏东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仍有重要意义。
  
   六、南渡北归
   晚年的苏东坡,可谓是一贬再贬,南渡至惠州、儋州,北归至常州,客死常州。然而,纪录片仍然插上了不少有趣幽默的情节,譬如苏东坡在给朋友写的信中,经常出现“呵呵”二字;他在晚年为自己写了一首自嘲诗:
   “心如死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好幽默的调侃,但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还是那样,命运纵然对他一再不公,他也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的豁达。苏东坡去世后,片中用了一个细节烘托出引人遐想的意境——苏过应宋徽宗之命在园林上画过的石,“那份不动声色,那份磊落之气,几乎与当年的苏东坡别无二致”,那画,那墙,那宫殿……
   纪录片《苏东坡》虽短短六集,但却令人无限遐想。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有如此具有人文历史内涵的纪录片,真是令人心满意足。许嵩的《书香年华》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借一场古典的梦/与东坡热情相拥/别告诉他千年之后将被传颂……”这是中国人对苏东坡深情的微笑啊!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他这一生,过的真美,真好……

共 31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部名为《苏东坡》的人文纪录片,在党员干部中激起一阵阵涟漪。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把干事作为追求,实实在在造福百姓,其人格魅力延绵不衰、发人深思。对党员干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民干事是立身本分。要解决现实中仍然存在的为官不为问题,少数人靠执纪,多数人靠教育,根本上靠制度。尽管命运纵然对苏东坡一再不公,他也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的豁达。苏东坡去世后,片中用了一个细节烘托出引人遐想的意境——苏过应宋徽宗之命在园林上画过的石,“那份不动声色,那份磊落之气,几乎与当年的苏东坡别无二致”,那画,那墙,那宫殿……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3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22 10:26:19
  苏东坡不仅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清官,值得我们为官者学习与思考。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舟依浅岸        2017-08-22 11:11:13
  您好这位编辑,感谢您的审核!但是我跟您观点不同,我认为《苏东坡》这部纪录片的主旨并不是想告诉为官者要清廉当政之类。我不知您是否对这六集细细的看过,可以知道这部纪录片是由湖北电视台出品的,湖北电视台出品这部纪录片只是因为2016年是苏东坡诞辰960周年,(因为拍摄过程困难,所以一直拖到今年才上映)湖北黄冈作为昔日苏东坡曾被贬谪到的黄州,作为一种文化意义来纪念的,我觉得纯粹是文化者的一种追念,是一种文化目的,所以我看罢觉得很欣慰。而交由央视播出,也可能是一种社会推广手段,整个纪录片只有第五集表现出了苏东坡的民本主义理念值得为官者学习,但是我们通看此篇可以知道整部纪录片所展现的主要是一个豁达开朗,人生观和世界观相对丰富有内涵值得人学习的一种形象,历史上苏东坡在政坛上的一种清廉理念并不很出名,他的“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只是一种缩小化的范仲淹,实际他身上的儒释道的磊落之气只能算是一种人间情怀,他因为广泛的“爱人”思想而“爱民”,苏东坡本身是不愿当官沽名钓誉的,更不应该说苏东坡为官清廉的很有干劲,当然这只是纪录片的表达的一部分主旨,总体我觉得您理解的有些狭隘了。祝秋安!
2 楼        文友:天堂尕保        2017-08-22 16:25:09
  苏轼在政坛上确实是失败的,康震教授说苏轼,真的是“官家不幸,诗家幸”。苏轼在中国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从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等各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佼佼者。他的《黄州寒食帖》位列三大行书之三,经次于《兰亭序》《祭侄稿》,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更是举不胜数。敬爱苏东坡源于他在逆境中的豁达情怀,在逆境中对人生、对生命最通透的思考。苏东坡的纪录片,我本人觉得是一种文人豁达情怀的展示。或者说,是苏轼一生与逆境下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所以,我总觉得苏轼是一个特别温暖真实的文人,离我们很远但又特别近。苏轼是有政治抱负的,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彼此是欣赏对方的,苏轼去看望隐居的王安石,这也是他们令后人敬爱之处。
倚天观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2 楼        文友:舟依浅岸        2017-08-22 20:02:30
  文友此论与我所思相同,问好!
3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23 09:13:37
  欣赏精品佳作,祝福愉快,期待精彩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23 10:51:07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7-11-23 10:21:02
  历史上,能留下名声的,往往是好极了的,或者是坏透了的。苏东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后人都敬仰他。倾慕他的文采,倾慕他的清廉,倾慕他做人的高远。就连“东坡肘子”,都是人们爱极了的食品。西湖,也是让后人一面欣赏湖光山色,一面怀念他的地方。做文人,就做苏东坡这样的人吧!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