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东坡热情相拥 ——观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偶然得知《苏东坡》六集纪录片,在7月17号晚首播于央视九套的消息,是在7月16号晚上,刚刚穿越城市的街道从书店回到家,qq群里跳出这条消息,我不禁欣喜若狂。这部纪录片只播出了三天,分为六集,总时长150分钟,但是,通过六个主题,已经足以全面展现苏东坡的一生。从结束播出至今,已经十天多了,我反复咀嚼了几遍,迟迟地记下点文字,以此来和眉山、黄州人民以及喜爱他的其他各地中国人,一起缅怀我们共同敬仰的伟大灵魂。
一、雪泥鸿爪
本集从三苏祠讲起,叙述了苏东坡初登仕宦、卷入党争、乌台诗案受排挤入御史台监狱的过程。本集的中心,便是东坡写给弟弟子由的那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也许,这首诗,恰好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了吧。他一生仕途不顺,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又流放黄州,正是“雪泥鸿爪”般的生命映照吧。本集作为一个引子,一切都为了引出苏东坡在黄州的成功。
二、一蓑烟雨
本集我认为是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集,毕竟它讲述的是苏东坡流放黄州,从寄居安国寺写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悲凉,转为安于黄州山水、变得豁达温情的精神嬗变、艺术升华的过程,黄州慨然收留了苏东坡,而苏东坡也渐渐地思有所归。一名外国教授评价的很好:“他试着去吸收,而不是让环境吞食自己,因此,他才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才能够最终面对整个世界。”因此,他开始在黄州知州徐君猷的帮助下,开垦了东坡,建了雪堂和临皋亭。既来之则安之吧,命运弄人,把他流放到了贫瘠的黄州,不如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自己的心灵田园。
片中很多地方讲的很有趣,比如说讲苏东坡在黄州时,常跑到田畔山间,追着农夫、渔人谈天说笑,给他们讲故事,他竟然“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个才满天下的苏子,他竟然毫不拘束人间礼节,夜半与朋友喝酒宰牛,喝醉了,从城墙爬回城里去;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在黄州有一篇喝醉了过黄泥坂的文章,是一篇“流浪汉狂想曲”;最有趣的还是“东坡饼”的意外发明,还有他与朋友陈糙小聚时,陈糙老婆的“河东狮吼”;每次看到这些地方,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那个满腹才情的人,原来,他也会淘气,他也会犯小错误,他也会童心来复,他也会特别可爱,特别有趣,特别有意思……
一日与诗友讨论,有人发现“苏轼”的谐音,竟然是是“俗世”,这似乎隐藏着一种沟通古人心灵的契机,并非说他是凡夫俗子,而是说他立足于俗世,在俗世人的喧嚣市井中过着日子,然而,他的灵魂却早已飘飘乎羽化登仙,上到俗世人不能达到的境界了。李山教授说得好:“苏东坡追求的不是一走了之,飘然成仙,而是用人间的温暖,化解心中的苦闷,它具有强烈的人间色彩,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走到一个地方,就用自己的灵性照亮周围,他回去发现乐趣,发现生活。”余光中先生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人去旅行,我不要选择李白,他太不负责任了;也不要选择杜甫,他太苦哈哈了;而要选择苏东坡。”
是啊,黄州带给了苏东坡太多成长,因而他才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叶嘉莹、康震等知名教授都对这首词做过深刻地解读,我也觉得这首词是我最喜爱的词,片中在一篇竹林中悠然地吟出这首词来的时候,许多网友都直呼“美极了”。
三、大江东去
这一集的价值同第二集一样重要,因为,它是苏东坡一生中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赤壁赋》,让他在黄州流放的岁月中,不经意地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为宋朝代言?”他知道,“词不是为朝廷和帝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叶嘉莹先生解读说,是苏东坡赋予了词真正的意义,让他不再流连于勾栏烟火,而是成为言志载道的文学形式。许多外国知名人士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解读都很到位,惊涛拍岸,事物更迭,苏东坡思接千载,怀念英雄,感叹成败皆空,顿悟人生。
这集最好的部分,就是用特效还原了苏东坡夜游赤壁的场景,意境深远,寄慨遥深。融融的月光,清旷苍茫的群山,水面波平无痕的赤壁江,临江独立的赤壁矶,一叶扁舟荡于江面,雾霭苍茫,好一番山水意境,好一番人间情怀。苏东坡写《前赤壁赋》所思所想,也一并引人遐想。当人世间所有的喧嚣都退场,诗人心中一问一答,豁达之胸襟,也一并宕开,这是一种诗意的浪漫,片中讲解说:“赤壁赋,讲了一个在中国文人处于低潮的时代,理想不可磨灭的主题。更让人觉得赞叹的是,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珍藏着东坡《后赤壁赋》的画卷,东坡具有广泛的国际拥护者,这一点是纪录片极力要展现的。
四、成竹在胸
这一集主要讲述苏东坡的书画成就,一开头就记述了日本菊池惺堂在关东大地震抢救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的故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因此,很多网友对待这一事件有所争议,有人指责,中国的文物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流落到了日本,央视的纪录片竟然展现曾经的侵略者对中国文物的珍视,不合道义。不过,有的网友说了公道话:“外流的文物不属于哪里,他们只是一种战利品,没有历史的延续,那些所谓的文物,没有灵魂,就是物件。”“艺术不分国界,这份真爱的确令人感动!”……看来,我们并非不可以展现这一点。甚至外国人对于苏东坡崇拜、敬仰的程度,不比我们中国人浅,这也是纪录片《苏东坡》展现国际视野的一个特点体现。
本集还有一个十分感人的场景,就是苏东坡离开黄州途经金陵时与王安石的拜会。昔日朝廷上的党争、不同的政见,都消失了,代之以知己般亲切的微笑,这就是宋代文人的特点,有政见意气的争斗,却有知己交流的心会神凝,这是真正的大胸怀,大境界。
五、千古遗爱
此集是最有政治意义的一集,集中讲述苏东坡的为民造福的政绩,体现他民本主义的政治理念。正如片中对苏东坡为政原则的叙述:他不要趋炎附势,即使不合时宜,但还是愿意以一个天真纯朴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合时宜。曾经他初登仕宦时,他对贩卖私盐的犯人表示同情,他在黄州建造遗爱亭,他灭蝗,抗洪,救孤儿,甚至违背与好友的约定,尽全力救治瘟疫,能力所及之事,他从不错过;他出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筑苏堤,建三塔,形成了今天苏堤春晓,三潭映月的美景。“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苏东坡,就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可以说,苏东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仍有重要意义。
六、南渡北归
晚年的苏东坡,可谓是一贬再贬,南渡至惠州、儋州,北归至常州,客死常州。然而,纪录片仍然插上了不少有趣幽默的情节,譬如苏东坡在给朋友写的信中,经常出现“呵呵”二字;他在晚年为自己写了一首自嘲诗:
“心如死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好幽默的调侃,但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还是那样,命运纵然对他一再不公,他也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的豁达。苏东坡去世后,片中用了一个细节烘托出引人遐想的意境——苏过应宋徽宗之命在园林上画过的石,“那份不动声色,那份磊落之气,几乎与当年的苏东坡别无二致”,那画,那墙,那宫殿……
纪录片《苏东坡》虽短短六集,但却令人无限遐想。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有如此具有人文历史内涵的纪录片,真是令人心满意足。许嵩的《书香年华》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借一场古典的梦/与东坡热情相拥/别告诉他千年之后将被传颂……”这是中国人对苏东坡深情的微笑啊!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他这一生,过的真美,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