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人奇绝之文风
父亲近日在西安培训学习,给我发来华山的照片,实际他和一些老教师并没有去华山游玩,说是怕登山劳顿,旅途奇险,便没有作此打算。我便嗔怪他:华山再险,也该去闯一闯,看一看,拓宽拓宽眼界胸怀。若是我去,我定会去游玩一番,看看这奇险之山。但似乎,父亲的观念与我略有差别,我便引申到了文学这一方面,打算大胆写一写,作为一个青年人,文学带给我的感受。
看过不少不同年龄段的作家写的文章,却总感觉青年人的风格最是标新立异。我们青年人从小就是处在和平年代,优越的家庭条件,往往让我们读大量的书,做大量的积淀,涉猎广泛,所萌生的思想,也仿佛如华山一般奇险了。也许,大多喜爱写作的青少年,都喜欢标新立异,力求脱俗,思想独立,新奇出众,而不愿意重写平庸的文章,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的文学追求。我近来结识了不少此般之辈,读遍各类诗词,各类杂文议论,笔下语言往往一时挥发,灵感飘飞,旁征博引,天马行空,无所畏惧,思想辩论性比较强,便自觉不如。方知此间还有如此之青年,大开文学奇险之风。
新时代敢于打破寻常的思维逻辑,在文学里寻求一种更高层境界的青年人,还有很多,譬如在13岁读完尼采,说尼采写的真不好的蒋方舟,沉浸于“风吹起如花破碎般流年”的郭敬明,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浸染出“腹有诗书气自华”模样的武亦姝,面对文化素养低的对手的挑衅,强势吟出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姜闻页,以及敢于挑战高考零分作文的陈巨飞,通篇以文言文论“美”的六年级小学生叶飞……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敢于打破寻常的逻辑思维,世俗的功利、名声暂且不论,他们也可称之为优秀的人。若要追溯到古代,也大有人在。贫寒书生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不过弱冠之年,苏东坡初登仕途时,所写讽刺政论文《凌虚台记》洋洋洒洒……
我个人虽然很少读、很少写具有奇险文风的文字,但对这种文风十分赞赏,我到现在还珍藏着初一年级时同桌的一篇作文,我那同桌可以说是思想与现实十分不符,往往天马行空,写文章不拘一格,语文老师总是评论他的日记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喜欢“胡编乱造”,但我觉得,可能我们语文老师作为一个教学三十多年的老教师,她对于这种文风并不理解。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妈妈,您真让我感动》,我那同桌仅仅写了五百来字,他把自己的母亲比作“武则天”,运用不太经典的“欲扬先抑”手法,写了自己和“武则天”的一系列争斗,以及“武则天”对他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后来他开始罢工、逃学(当然,可能是编的成分),后来“武则天”各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他。他作文的文末是这样写的:“听着武则天撕心裂肺的哭喊,我不禁潸然泪下。妈妈,您真让我感动!”当时,老师在班里念的时候,全班都笑趴下了,总觉得他这个结尾来的可真是突兀,整篇作文都是戏谑的成分,这最后一句,大概也是为了圆滑地迎合语文老师所要求的“首尾呼应”,但仿佛迎合得更有荒谬和戏谑地滋味了……
当然,喜欢写天马行空、文采藻饰的文章的人,班里也有不少。但是,毕竟奇险的文风,不是任何有一定思想的青年人都能驾驭得了的,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只能是东施效颦。
有一天,我正在课间读张潮的《幽梦影》,邻桌的一位男生觉得对这本书感兴趣,便拿过去读了读,随意翻到了一句有关什么“美人”的论断,他就记住了那一句,自此经常和别的同学念叨这句话,自己也在作文中写,后来,我看了看那一句的解读,发现是一句具有封建糟粕成分的话,觉得真是误导他至深。后来他也经常写一些奇险的小说之类,观其文,再结合其人品格,是雅是俗,就简简单单地看出来了。
后来有一次预习考试,语文老师把其中一个考场的交给我批阅,我竟然也看到了一篇以文言文写成的文章,是邻桌那位男生所写,因为刚考完,他还跟大家夸耀他写了一篇文言文。题目是“那一段痛苦的日子”,说是文言文,其实就是有一些文言词语,根本成不了文言句子,而且思想反动,痛批父母老师在学习上对他的逼迫,当时直接很想痛批他一顿:这叫搞文学!这是搞事情吧!写文言文,你还没那个本事吧!?自以为读了点《三国演义》,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50分的作文,我还给他打了30分,觉得是施舍了。
所以,能写出奇绝文风的青年人,应该是有丰厚的文化积累以及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刻意模仿,却不符文学主流的人。
看来,有些青年人的文学追求,也许不是季羡林老先生文章的平实,不是冰心的清婉娟秀,而是像金庸武侠小说一般奇绝的文风,思想独立,蔚然成风。不过,我相信文学是多元化的,这种奇绝的文风也许有引领作用,但是,不一定能主导文坛,毕竟个人有不同的文学喜好,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文学风格。总之,无论是什么,我们都愿意欣然接受,并学会欣赏,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