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感两篇
一、人,是聪明点好,还是傻瓜点好?
这似乎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人,谁不想更聪明一些呢?谁愿意当傻瓜呢?当然是聪明点好了。其实,未必尽然。
人生的痛苦、烦忧大多不是客观造成的,而是来自人的主观,人的痛苦烦忧大概至少有六成来自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自己痛苦自己,自己烦忧自己的。那么哪些人会常常拥有这种来自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烦忧呢?是那些聪明人。
聪明人脑子好使,善于往深处想,善于往广处想,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想得太多”。一“想得太多”,痛苦就来了,烦忧就来了。假如一个人脑子不好使,傻瓜一些,无论什么事都不想那么多,聪明人的那些痛苦与烦忧,他就没有。当聪明人按照自己的预见(想得太多)在那里忧心忡忡的时候,傻瓜人一天到晚地仍然还在那里乐呵呵的过。聪明人看到傻瓜人如此情态时,还会为他感到悲哀: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在那里傻乐?
其实,事情到了最后未必如聪明人所预见那样,因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变数,其中一个变数发生了改变,未如聪明人所预料的那样,事情的发展方向就有可能会发生180°的大转弯,此时聪明人的痛苦、烦忧就白痛苦,白烦忧了。而类似的白痛苦、白烦忧,傻瓜就永远不会有。如此分析之下,你说,人是聪明点好?还是傻瓜点好?
其实,很多事情的发展,人为的力量是没法掌控的。当人为力量无法改变客观之时,人再痛苦,再忧伤,也是没用的,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得不到改变的。如此说来,即使事情发展的最后结果正如聪明人所预料的那样不堪,聪明人的提前痛苦与烦忧依然是白搭。如此分析之下,你说,人是聪明点好?还是傻瓜点好?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据我们的分析,上面所谓的“聪明”只是一种“小聪明”,还不是真正的“大聪明”,依然属于“庸人”之列。“大聪明”的人,他虽然能够提前看到事情悲惨的结局,但是当他知道他无法避免这种结局时,他便再也不去为此而痛苦和烦忧,而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迎接这种不可改变的悲惨结局,即使结局来临他也不会忧伤,因为人不可改变它。
然而,这样的“大聪明”,世界之大,历史之长,能有几人呢?
二、最后印象
人们总说,第一印象特别重要,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更改的。
也确实如此。一旦给别人留下了某种“第一印象”,再想改变,总是很难的。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个好印象,以后你犯点小错误,他也会原谅你,反之,你犯下的错误再小,他也不原谅你。“第一印象”奠定了一种情感基础,人又是很容易被情感左右的,“第一印象”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吧,人的最后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人都壮年了,但是小学毕业时情形依然记忆犹新;人都半百了,但中学毕业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人都退休了,但大学毕业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漫长的时间砂轮打磨,磨没了过程中的种种记忆,但是就是销解不掉那最后时刻的记忆。可见,同“第一印象”一样,“最后印象”也是难以更改的。
这就不难理解一个项目建设为什么常常要举行“开工仪式”和“竣工仪式”了,原来“开头”和“结尾”都比过程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
可是啊,太多的人只知道“第一印象”重要,却不知道“最后印象”也很重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许是因为过程太漫长,透支了他所有的能量,也许是因为,过程时间太长,已经销解了当初开始时的那种浓郁的兴趣,对眼前即将要结束的事,早已兴趣全无,所以在最后结尾时总是“草草”,给别人留下的“最后印象”总是“草草”二字。
很多人手中的事,本来开局很好,过程也不错,但是由于在“坚守”上的懈怠,在最后结尾时却草草了事,留下无限的遗憾。
“最后印象”与“第一印象”是一样的,把事情的结尾做好吧,别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