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那时风】打晏伙(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那时风】打晏伙(征文·散文)


作者:于湘女士 秀才,1171.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35发表时间:2017-08-23 13:49:53

“来,进屋打晏伙!”
   那次与先生走进元明坳上余升村的一个弯里,一位长者坐在自家门前,见我俩,如此招呼。
   先生很诧异:“你认识这里的人?”
   我笑而不答,对着那长者笑道:“谢谢您老啦!”
   先生云里雾里。还真以为我认识这个村庄的老人。我得意告诉先生,这就是我们老家过去的礼数,如今还有人沿袭着。凡是看见路过自家门口的人,不管熟悉与陌生,都会来一句:“来,进屋坐坐,打晏伙。”不讲客套的人,听见这么一招呼,也就随之进屋,讨一碗水喝。好客的主人,也会拿出自家备有的点心、小吃,给路人吃。
   “打晏伙”的“晏”,我们老家读“an”,上声,有的人根据读音就用“案”字,于是“打晏伙”,也就是“打案伙”。我的富有学养的高中语文老师邓扬国老师与我商酌,觉得还是用“晏”字准确。在我们耒阳方言中,“晏”字还保持古音和古意,与“早”相对,广东白话“食晏”是介于午饭和晚饭之间的那一餐,相当于饮下午茶之意。
   “打晏伙”,在耒阳各片区,有差异。有的地方,早餐与中餐之间,遇见并邀请进屋,一般是“来,进屋打早伙”,中餐与晚餐之间就是“打晏伙”,晚上以后,就是“打夜(ya,去声)伙”;有的地方,是泛指吃饭,路上遇见,随便一问:“你打晏伙了吗?”是相当于你吃饭了吗?但在我的老家,“打晏伙”就是指主餐以外的辅食“小吃”。
   作为粮仓的老家,粮食基本不缺。人们招待客人特别热情,除了一日三餐,还在早餐和中餐之间、中餐和晚餐之间以及晚餐过后,给客人吃点心、小吃,这就是所谓的“打晏伙”。在那样贫穷的年代,再苦再穷,有饭吃,还有“晏伙”。可见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此话不虚。当然,“打晏伙”所用的食材,也是大米做的米豆腐、米面、糍粑、醪糟、湖子酒等等,都是拿大米出彩。
   大集体时代的“双抢”期间,上午劳作一会后,会统一组织“打晏伙”。到时间点,有人挑着水桶,一头是醪糟,一头是泉水,向田间走来。辛苦的人们拿着大碗,不讲客套,舀上醪糟,兑上泉水,坐着或者蹲在田埂上,咕噜咕噜几口下去,舒爽极了。喝完醪糟,继续忙活,再回去吃中饭。
   儿时,我们最喜欢“行人家走亲戚”。
   过年拜年不用说。到亲戚家拜年,尤其到了外婆家拜年,吃了早餐不久就是“打晏伙”。过年时候的“晏伙”无外乎是吃油煎糍粑或者面条。小孩吃糍粑的时候,喝胡椒开水,大人吃糍粑的时候,边喝酒。他们一年时间里难得如此集中在一起,一杯酒下肚,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农事,议收成,东家长,李家短,说着说着,甚至面红耳赤进行争论。我们小孩才不管那么多的事情,趁着大人在兴高采烈说道的时候,溜之大吉,呼朋引伴,在外公家里那大厅屋里踢毽子、跳房子,不亦乐乎。
   累了,回到外公家。厨房里正在热火朝天做中餐。舅妈洗菜切菜炒菜,一气呵成,表姐表妹生柴火,表哥表弟做“走动”,专管把炒好的菜,端到火屋里的方桌上,醉酒熏熏的大人们还在喋喋不休议论。舅舅麻利地把方桌上的“打晏伙”剩下的糍粑拿开,又温一壶湖子酒上来,挨个酒杯斟满湖子酒。
   舅舅举杯说:“来,起杯!”男人们又开始边喝酒边吃菜边议论。待他们酒过三巡,小孩的中餐已经吃完,于是,又来到大厅屋里,继续踢毽子跳房子,或者你给我织辫子,我教你扎鞋底的花样。玩累了,坐到扣在大厅屋角的打稻机上的“簧桶”上,双脚自然垂下,比新布鞋,评新衣服。看谁的新布鞋上面有绣花,看谁的新衣服更漂亮。那时候,比新衣服的时候,我总是黯然。我们家孩子多,妈妈用棉布染成蓝色给我们做上衣,染成黑色做裤子;但是,比新布鞋的时候,我可以扬眉吐气,妈妈的绣花,是我们弯里的一绝。许多妇女在给女孩子做布鞋的时候,会拿着鞋面给妈妈画花样。妈妈用画粉在鞋面上随意一画,就是几朵鲜活的花儿。但是,不是每一个妈妈都能依着花样绣出鲜活的花朵来,这就是绣工的差别了。过年,脚上那双绣花鞋,一针一线里都藏有母亲深深的爱。母亲很爱美,也深知女孩子都爱美。她没有办法让自家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却有办法画龙点睛——在沉暗的衣服下面,来一双鲜艳的绣花鞋,真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
   时间就在那样温馨而又惬意的气氛中缓缓流动。我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评论新衣新鞋。舅妈站在她家门前喊:“外孙女啊,打晏伙咯!”
   下午的“晏伙”又摆上了方桌。这个时候,大多都是肉汤煮面条,面条里藏有两个荷包蛋或者藏有“鸡把子”。几个舅妈都知道我家孩儿多,难得有鸡蛋和“鸡把子”吃,总会想方设法让我们多一些。一碗面条吃完后,天色已晚,我们也许会老老实实待在火屋里的火炉边,双脚踩在火炉边沿,双手伸到火炉上烤火。大人们有的喝醉了,沉睡在的床上,鼾声四起,而不再“打晏伙”。我们在烤火炉上昏昏欲睡中,晚餐已经摆上方桌。
   过年,主妇们忙得不亦乐乎。三个正餐两个“晏伙”是待客的基本礼数。当然,这是讲究的人家。有的人家也只有下午才有“打晏伙”。
   我们当地有俗话说:“做客三日饱。”在那样缺衣少吃的年代,主家想尽办法让客人吃饱吃好,不仅仅是礼数,更是相融相通的人情,这人情,散发着最柔美的光芒,这光芒照进人心,会温暖一生。
   儿时,更喜欢家里来客人,或者请匠人师傅。
   尤其过年正月十五“出节”以后,妇女之间的“行人家”情形,记忆犹新。外婆舅妈一起来到我家。妈妈用尽心思招待。妈妈的“晏伙”丰富多样,不仅有油煎糍粑和煮面条,妈妈用沙罐闷出的黑豆,加点红糖,是儿时的美味,用甜糟加鸡蛋加淀粉煮出的小吃,更是让人回味,最忆妈妈的“米豆腐”,葱花飘香,酒浸辣椒提味,吃得冒汗,吃得舒爽极了。
   家里每一年都会请匠人师傅,或者是请裁缝师傅来缝纫几天衣服,或者是请泥匠来家里给杂屋“扶墙”,或者是请瓦工来家里给屋顶“拣瓦”,所谓“拣瓦”,就是到屋顶上,把烂瓦拣出来,重新排上新添的瓦片,以防止房屋漏雨。这些匠人一般都是秋天请来。
   请匠人师傅来家里做事,好饭好酒招待,中间还要打两个“晏伙”,我们小孩也随着沾光。上学回家,或者砍柴回家,家里方桌上用罩子罩住的,就是客人吃剩下的“晏伙”。
   做“晏伙”的食材根据当季的时令而定,而“晏伙”的花样,就体现一个家庭主妇的贤惠和智慧。
   如今,老家乡下人“走亲戚”时候,还有“打晏伙”的习惯。称职的主妇,让客人吃饱吃好,是义务,也是天职。
   这让我想起英国的下午茶,想起如今小资们追逐的“英式优雅”。英国的下午茶,起源于英国的贵妇人的沙龙文化。这种下午茶,食品只是摆相,几个贵妇人优雅地坐在那里,伸出纤纤玉手,矜持端起描金的茶杯,轻轻地啜一口茶,那是有钱和有闲阶层拿出的腔调摆出的悠闲。
   而我们老家的“打晏伙”习俗,同样可以溯源到古代的茶文化。由唐代以前的“吃茶”,到唐代以后的“品茶”以及“茶宴”,再到明清以后由“茶宴”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由此而因地域不同产生的特色风俗和美食,中国式的“小吃”应运而生,如广东的早茶,吃的不一定只是茶,还有一道道的美食。那么,我老家的“打晏伙”习俗,是主妇们巧花心思,做出的一道道小吃,拿出的是诚意摆出的是风尚。
   如果你走在我的家乡,路过人家门口,有人喊:“来,来,进屋坐坐,打晏伙。”你不要诧异,也不要矜持,走进去,坐下,喝杯开水,吃些点心,与乡人话话家常,然后,你拍起屁股就走人,没有人会你说你唐突的。当然,这种邀请陌生人进屋“打晏伙”的习俗已经在慢慢失传,倒是那些住在大山深处的老人或者仁厚的人家还保持着这样的礼数。

共 30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过此文,仿佛耳畔也响起这声“来,进屋打宴伙”。《打宴伙》是作者的家乡耒阳的风俗。作者书写了打宴伙的由来,以及其中的魂灵“宴”的详细构成。在她的记忆中,在那个贫困的时代,可以打宴伙,真是不可多得的美好记忆。此刻回味,更多了一层对父母家人的感恩,是他们的勤劳,丰润了那时光。时至此日,“打宴伙”已经伴随很多习俗逐渐消隐在时光的长河中。此番书写,更显得弥足珍贵,复制“打宴伙”,是复制那份精心制作的美食,是重温那份亲切和熟悉,以及带着家乡独特味道的情感。此篇文章,书写质朴,取材独特,笔下百味,令人垂涎,心生向往。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7-08-23 13:50:48
  特别喜欢看这样的书写,亲切加上美味,真是流连忘返了。谢谢姐姐分享,祝福创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