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畏威(赏析)

编辑推荐 【菊韵】畏威(赏析)


作者:玉峡耕牛 秀才,136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85发表时间:2017-08-23 21:58:30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畏威
   人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详解:
   1、人不畏威,大威至矣。
   白话:人一旦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之心,而肆无忌惮,无所畏惧,大的危险、灾难就将来临了。
   阐述:理解本章,其关键之关键在于对“威”字的解读。我们习惯使然,想当然就将“威”释为权威。有意思的是,《说文解字》的“威”不在戈部,而在女部,“从女从戌”,戌,按阴阳五行,指丈夫的母亲,“威”的意思是被认可,受尊重而渐渐形成的一种无形力量。威与权无关。想真正理解“威”,需找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说君子德行不厚重,则无威严,学先王之道也难以固其理,会出现摇摆。朱子解释曰:“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一个人若不自重则不能有威信,是故君子之先务,必在于自重。不但要敦重,且要厚重。从品行而言,谓之敦重;由德行而言,谓之厚重。品行为德行之始,德行为品行之成。《易经》曰“厚德载物”,德不厚者,容人有限;德既厚矣,载物广大。君子之“重”,在于德行。从以上分析可以知,无论孔子,还是老子,其所谓的“威”,既不是仰仗严厉与苛刻而成其威,也不是凭借权势而成其威,靠的是自身德行而给人以尊严和威信,是其德行令人凛然而生敬意,由此而使人凛然不敢侵犯。所以,“人不畏威,大威至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老百姓常说的:“人啊,如果泯灭了最起码的道德良知,会遭天谴的,会天打雷劈的。”人,有的版本改成“民”,刻意将统治者剔除在外,这是好事者为之。一是将“威”理解为权威,所以理所当然“人”指的就是“民”;二是为迎合需要;三是有意“拔高”老子,将老子打扮成斗士。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民”呢?从历史与现实分析:周武王、周文王得天下后,大力宣传商纣王惨无人道,自己是以德取天下,以道治天下。自此以后,历代周王包括诸侯都鼓吹自己有德,是以道治天下。老子作为周朝的守藏史,归纳提炼出《道德经》,却发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并指出其缘由:“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在前一章,老子又提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提出要有“病病”的态度。本章,老子提出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大道之威、大德之威,而首当其冲的指就是天子、三公以及各诸侯国主。所以说是“人”而不是“民”。
   人不畏威,大威至矣。前一个“威”,指的是最起码的被大家共同遵循或被公认的那些大道之威、大德之威。人不畏威,是指人敢于挑战,敢于突破任何“道德”底线。后一个“威”,指危险、灾难,有来自人的,有来自天地的,所以“人不畏威,大威至矣”,有二层意思,一是指人不惧怕或全然不顾天道自然的威严,说明昏聩荒淫到了极点,危险和灾难即将如暴风骤雨般来临;二是指人一旦敢于藐视、挑战任何道德底线、社会秩序而为所欲为,则上下失信、君臣关系崩溃,天下大乱将至矣。言外之意,人一旦无所畏惧,丧失敬畏之心,私欲横于内,悖逆施于外,势必伤生害物,无所不至,势必打破一切底线和规则,那将是一场非常可怕的灾难。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自作仍自受,感应之机,疾如风火,报应之速,如影随形。故曰“大威至矣”。反之,人心有了敬畏,则举念不敢违于理,应事不敢悖于义,危险、灾难自然会消弭于无形。
   2、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白话:不要自己狭隘自己所居之所,嫌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要自己厌弃自己所赖以生存的一切,自贵而贱其供奉,动之生而死地。
   阐述:狭,作动词用,无狭,不要自我狭隘。居,是一个能安放身心的场所,是一个能让人内心清静,能安顿灵魂之所在,是一个生养我们的家园。所居,可以是家,可以是乡,可以是邦国,也可以是天下。无狭其所居,意思是不要自认为居住的地方太狭窄了,容不下自己,认为自己简直是偏安于一隅,而看看人家的居所,是幅员辽阔、牛羊众多,故而垂涎三尺,起觊觎之心,生吞并之念。无狭其所居,引申开来,就是不要嫌弃自己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嫌地位不高,嫌钱财不多,嫌官帽太小等等。言外之意,不够阔绰,不够显摆,无法彰显自己的能耐。无厌其所生,厌者,弃也,不要自己厌弃自己所赖以生存的一切,觉得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坐的,这些供奉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贵。无厌其所生,言外之意,要懂得珍惜,要学会感恩,要自尊自爱,不要“人之生,动之死地”。老子在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慑生者”,听说呀,真正会养生的,“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上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进了军队里头不会被兵器伤到。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指的就是不以欲累其身。甲兵虎兕,指的就是人心之欲。内心之“甲兵”,其锋利,远胜于军中之甲兵;内心之“兕虎”,其凶残,远胜于山林之兕虎。这些都是“死地”!人只要不拿欲累其身,不因贪求而远离清静之根本,不用欲望来掩盖自己的真性,何死地之有乎?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平心静气,守我本分,顺着自然;小人赌命,爱行险,怀抱侥幸。是呀,“善水者死于水”,最会游泳的人,往往死在水里,不去逞能,就不会死在水里。总之,无狭其所居,就不会起吞并之心,不会生称霸之念;无厌其所生,懂得知足常乐,就不会利欲熏心,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动之死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前者强调是对外在的空间需求,是扩张;后者强调是对内在的虚荣满足,是众星捧月。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外之意,清静为天下正,内不以私欲害其心,外不因妄为败其事,懂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自尊者,人恒尊之;自爱者,人恒爱之。日本之所以发动侵略战争,其原因之一就是:“狭其所居,厌其所生”,所以小日本总是口口声声自称大日本帝国。
   3、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白话:只有清静无为、守弱为下,不放弃谦卑、守弱、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生之徒,持有不厌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不厌,才能得到天下万民之拥戴,乐推而不厌。
   阐述:不厌,指不自厌,先自我端正其品行,遵循守弱之道,对大道真心认可,清静而厚重,其言行才会真正的谦卑、柔弱、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以不厌,所以才会“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否则,纵然勉强而行,终不能端正其品行,不是沽名钓誉之徒,必是假仁假义之伪君子,而被天下所厌弃。如逢蒙学射于后羿,其德行不正,艺成而射杀后羿;李斯拜荀子为师,心存名利,终弃王道而行霸道;王莽力学先王之书,德行不端,终成窃国之贼,等等。第一个“不厌”,指坚持低调处下的行事准则,而内化于心;第二个“不厌”,是指真正做到“不厌其所生”,外化于行,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夫惟不厌,是以不厌。”言外之意,惟有得道,才能行道,惟有行道,才能“天下乐推而不厌”。譬如学琴,知琴道者,弹的是心,不知琴道,演的只是技。惟有内化于心,才有外化于行。“夫惟不厌,是以不厌”,也可以换成“夫惟不狭,是以不狭”,意思相差无几。
   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白话:所以得道之人知“慈故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知“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所以,从来不张扬、不炫耀、不逞能,懂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谦卑处下,自珍自爱,而从不自大自贵。所以天下之人要效法圣人去除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阐述:“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与“圣人被褐而怀玉”有些类似,都是最后作总结陈词。畏威 、无狭 、无厌,三者皆为自知自爱之义也。世人多忽而不明,所以老子提此以警示世人,要自知不自见。自知者,蕴于中而不显于外,藏于己而不炫于人,光而不耀;要自爱不自贵。自爱者,视身为重,名利为轻,以谦退自处。虽道高德厚,乃是自然之贵,非自贵也。彼,指自见自贵。此,指自知自爱。彼不可使有,故宜去之;此不可不有,故宜取之。能去彼,则不以聪明炫于外,不以矜高傲于人。能取此,则知为真知,爱为真爱,非自见之知,非自贵之爱。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了“病病”。第一部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谈对“不知”的态度。老子首先高度赞扬“知不知”,称之为“尚矣”。意思是能够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对“不知知”,老子进行了严厉批评,称之为“病矣”。意思是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这是一种坏毛病,是大毛病。第二部分: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谈对“病”的态度。“不知”不可怕、“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强不知以为知、患病而讳疾忌医,所以要有视病为病的勇气,敢于面对。能“病病”,才有可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不至于养痈成患。总之,既要善于知道自己的“不知”,又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不知”。
   本章,老子讲“畏威”。第一句,“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大道、敬畏大德,敬畏我们敬畏的一切,才不会忘乎所以、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而招灾致祸;第二句,“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一方面,要懂得珍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另一方面,又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自爱,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自贵。第三句,“夫惟不厌,是以不厌。”说明态度决定一切,不自狭、不自厌,其所居,天地为之一宽;其所生,自然生生不息。第四句,“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得道之人有自知之明,知道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更深知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路一条。懂得自珍自爱,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不盲目扩张,而开疆拓土,不盲目自贵,而欲雄霸天下。所以,天下之人要学会自知自爱,不要自见自贵。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古时候县官升堂,一落座,惊木堂一响,两边的衙役齐声大嚷:“威——武——”。威在前,武在后。因为威,是大道之威、大德之威,是天威;武,是法律之威,是审判之威,是人为之威。此“威”,亦是大道之威、是大德之威,是天威。意思是人一定要心存敬畏,要敬畏大道,敬畏大德,敬畏天地。否则,大威至矣,天怒人怨,“其事好还”,如影随形,天威天杀。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无狭”,不自我狭窄,不要总是觉得地不够大,不要总是吃着碗里望着锅里的。“无狭其所居”,从小的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个窝,即使小一点,也觉得很温暖。只要我们不当作狭窄,而是觉得很不错了,心存感激,这样你不会觉得你住的地方非常窄小了。当然,老子想说的不是小窝,居,指的是家园,是地盘,是国土。“无狎其所居”,意思不要总是嫌你居住的地方太过贫瘠、不够肥沃,不够辽阔、不够富饶,而羡慕别人家园土地肥美、物产富饶、幅员辽阔。言外之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起觊觎吞并之心。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可以求得,给人家拿鞭子我都做,但是不以道得之,我不要。“无厌其所生”,无厌,不自我厌弃,不要自己厌倦甚至放弃现有的生活,认为它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而去追求更奢华更上乘的,势必造成处上而民不堪其重,处前而民不堪其害。“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态度决定一切,不自狭、不自厌,其所居也,天地为之一宽;其所生,自然生生不息。不自厌其所生,懂得珍惜爱护,不浪费,不糟蹋,不贪不欲,不为恶,自尊自重自爱,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所以圣人明白:天道贵虚。天道不虚,则无以容万物;人心贵谦。人心不谦,则无以克己而制行。所以圣人晓得: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共我一体,为人亦是为我。自知者,明“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知天道不可违,故从不张扬、不炫耀、不逞能;自爱者,懂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故而谦卑处下,而不敢自大自贵。

共 4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章,老子讲“畏威”。第一句,“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大道、敬畏大德,敬畏我们敬畏的一切,才不会忘乎所以、目空一切、为所欲为,而招灾致祸;第二句,“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一方面,要懂得珍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另一方面,又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自爱,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不盲目扩张,不盲目自贵。第三句,“夫惟不厌,是以不厌。”说明态度决定一切,不自狭、不自厌,其所居,天地为之一宽;其所生,天地不曾丝毫亏待。第四句,“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得道之人有自知之明,知道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更深知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路一条。懂得自珍自爱,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不盲目扩张,而开疆拓土,不盲目自贵,而欲雄霸天下。所以,天下之人要学会自知自爱,不要自见自贵。谢谢耕牛,辛苦了!你的解读确实异于前人,属于开历史先河!推荐阅读。【编辑 叶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