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巷“尾”
今年盛夏时节,一场小雨飘过,雨过天晴之后,空中呈现一缕绚丽的彩虹。县委文书记临时召集开了个短会后,带上相关部门负的责同志轻车简从,去了一个经济较落后的乡镇调研。在乡镇班子全体成员的陪同下,第一站顺道去了王庄村。
村党支部书记王大力接到通知时,正赤脚在自家藕塘里寻思、转悠。听说县委文书记来,他迅速洗脚穿好鞋子往村委会赶,按文书记要求,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叫来了三名群众代表。
这,县委书记亲自来咱村,在哪座谈?一名群众代表问。
嗯,还用说,肯定要在街头广场的‘村民文化书屋’,那里条件好,有空调,还亮敞。另一名群众代表抹抹额头豆大的汗珠,不假思索说着说。
唉!依我看,就该在咱这巷尾的村委会座谈。这村干部能呆的地,他县委书记就不能呆了么?再说了,我刚从街头文化书屋赶过来,还有好几个人在那看书、查资料,难道这书记一来就要把他们撵走不成,这样在群众心中会产生啥影响?不能去街头文化书屋。这位语出肺腑、话表心声的群众代表,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
嗯,咱村委会是没空调,屋里闷热会流汗。可,我听说这县委文书记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把党的服务理念、惠民政策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这是用行动践行“坚决转变作风,塑造党性标杆”啊!我想,文书记肯定不会见怪,是不?王大力正在犹豫不决间,电话铃响了,是乡镇的王秘书打来的。
啊,是王秘书呀,啥事?
嗯,乡镇李书记知道你们村委会办公室不宽敞、没空调,听说这文书记怕热,在那座谈不合适,会影响咱乡里的形象。记下了,座谈一定要安排在你们村民文化书屋。
是一定吗?
对,一定!
这?挂了电话,王大力急急火火前面紧步走,三个代表后面紧随后。
稍微一踏油门,小车轱辘比人步子快多了。王大力他们赶到街头广场时,见文书记他们已经下车了。
王大力陪着文书记和乡镇的领导干部,现场介绍、围着广场转着圈。文书记还不时停下步子和来往广场的群众聊几句,最后走进村民文化书屋与那里的村民交流一番。最后,文书记连说着三个“好好好”!示意王大力引路要去村委会座谈。
村委会办公室实在装不下来调研的人,说是座谈,实际上是在村委会的小院里站着进行的。
嗯,座谈开始吧,请王大力同志说说吧。没有了以往繁琐的程序,文书记直接点题。
王大力倒也爽朗,没加推辞。他大声说,我王大力当了十几年村支书,力求不像某些志大才疏之士一样牛皮哄哄、空话连篇,也不像某些人只会人云亦云、看风使舵、投其所好,骨子里也不会哗众取宠,极少数情况下,也稍有困惑。一个村不到一千人口,巴掌大的地,什么消息都不隔夜、瞒不住。只要有一点不公正、不干净,群众就不答应。有幅对联说的好“半碗清汤一把细面两三颗青菜心满意足,千杯浊酒几卷残花四五块豆腐自得其乐”,这几年我们村没有发生过一分吃喝招待费,一切支出上墙公示;我们村干部一班人不图名、不为利,为群众出实招、求实效,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要是谁不信?请大家任意到村里走走、看看、问问。现在,我们村是全乡镇名副其实的街“头”巷“尾”。
文书记问,全乡镇的街“头”何意?
哦,对了,可能文书记还不知道,我们村用作改造翻修村委会办公室的钱,挪用到建群众广场、村民文化书屋上面了,这是我们村委会集体研究决定的,我们三间平房做办公室足够了,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为村民办好事、实事,大家意见一致。这事如果是做对了,我们开心;要是做错了,我担责。所以,目前我们村的“街头广场”是全乡镇最好的,被人戏称为街“头”。
那,谁最差?文书记问。
这?没调查。没发言权。
文书记接着问,这巷“尾”又怎讲?
啊啊,这巷“尾”,不怕你们笑话,就是我们坐落在村子巷尾的村委会办公场所,是全乡镇最破烂、条件最差,被人戏称为巷“尾”。
文书记问,谁最好?
王大力咧嘴笑笑,嗯,反正不是俺村。
哈哈、呵呵、嘿嘿,笑声一片,大家一起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