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故乡(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故乡(散文)


作者:太阳城 白丁,8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9发表时间:2017-08-25 09:54:56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伟人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被故乡打上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一生


   故乡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圣殿,是心中永远化不开的情结。
   我少小就离家外出,故乡生活只占了我有生之年的十分之一,但我却对家乡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当新来的同事们问我是哪里的人,我总是自豪地说:我是湖南醴陵人!
   我的家乡醴陵是颇负盛名的,它地处湘东,和著名的煤城——江西萍乡相邻,也濡染着那里工业文明的气息。它处于山区却不闭塞,很早就有铁路与外界相连了。醴陵的瓷器也很有名,与景德镇的瓷器难分伯仲,因而商业很发达。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中,我们醴陵县就有四百多人投奔黄埔军校,从中涌现出了一百多位将军,成为中华民国时期的第二大将军县,故乡也因他们而声誉日隆。
   我的祖父贺光谦将军就名列其中。
   关于祖父的文字资料,我在《湖南文化报》(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周末版)上见过,是由彭坚先生撰写的《程潜和他的醴陵籍将军们》,文中以“醴陵将军组织哭陵”为小标题,对祖父贺光谦将军作了专门介绍。
   作为长孙,我很感谢彭坚先生对祖父那充满敬意的描述。祖父在文章中形象是那么高大、光彩照人,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但由于缺少资料,无从考证,我不知道这些叙述是不是历史中的祖父,或者是祖父的历史。令人欣慰的是故乡的人民没有忘记他老人家,县志上已有他生平的记载。虽然我还没有看到,但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也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毕竟历史是不能制造的。
   除了彭坚先生的文章,小时候还在家里见过爷爷的许多照片,尤其是爷爷在德国汉诺威骑兵学校的那些跨越堑壕和障碍的照片。爷爷骑着高头骏马,挥舞着军刀,纵身一跃,英气逼人,让我印象深刻,可惜这些照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的红卫兵沒收焚毁了。据妈妈讲,中山陵哭陵时,妈妈还抱着我随同爷爷一起上了紫金山,我也是这个历史场景的见证人呢,只是那是我才一岁半,还不记得事。
   一九五八年,爷爷心脏病突发,爸爸妈妈带着我去郑州看望他老人家。那时他已被安排在河南省政府参事室任参事,是个待遇颇高的闲职。虽然爷爷只有五十四岁,却须发全白。他躺在病床上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还用那宽厚柔软的手掌摩挲着我的头,让我不禁热泪盈眶。从大人的谈话中,知道爷爷病很重,但这被疾病折磨的形容枯槁的老人我一见到就觉得很亲切,还伴生出深深的依恋之情。人说有血缘关系的人初次见面就有一种亲和力,是骨肉之香的吸引,这点我信。这是我对他老人家最初也是最后的印象,一个月后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很少和我谈及爷爷,一是爷爷在郑州,我们在西安,少有走动。二来爸爸是个低调的人,在爷爷声名显赫时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军长的公子,而到了五、六十年代,阶级斗争形势一阵紧似一阵,人的历史功过翻云覆雨,鲜有定论。爸爸就是想说也不知道如何说才合适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天下为己任是爷爷投笔从戎的初衷。到郑州看爷爷时,爸爸已是戴罪之身,是等待处理的极右派分子,不能乱说乱动,能去看爷爷还是沾了统战政策的光,但也只是看看而已,身为人子,不能留下尽孝,其心之苦,可想而知。
   谈及爷爷,不由得想起奶奶,我在郑州那些日子对她印象特别深。虽然我叫她奶奶,其实她是爸爸的继母,只比爸爸妈妈大几岁。她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穿着当时已很少见到的蓝底暗花旗袍,举手投足,温文尔雅,看着比当教师的妈妈还精神,但给我一种仰视之感。听妈妈讲,她出身名门,其父曾是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大学毕业,受过良好的教育,嫁给爷爷后就做了全职太太。作为继母,在对待父亲以及后来我们一家人,她老人家基于人性的弱点,也未能免俗。说起这些,妈妈颇有微词。可在五八年爷爷突然去世时,一直在优裕环境中生活的她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从天上掉到了地下,五个子女、大的十几岁,还在上技校,最小的才一岁多,还嗷嗷待哺。她甚至来不及调整一下自己,就被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为了生存,组织上介绍她就近到一家蔬菜公司当会计,每月工资才五十元。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家里家外一人操持,锱珠必计,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但养活了一家人,还供养出三个大学生。我想,能诠释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母爱。是母爱让奶奶熬过了千百个蘸着黄连的苦日子。在中国近百年的苦难中,做出最大牺牲的就是母亲了。是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个家,哺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于是才有了这波澜壮阔、前赴后继的民族解放运动,才有了这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一九八八年我去郑州开会,曾抽时间去看望过奶奶,开门的恰巧是她老人家,我连忙叫着奶奶打招呼,因为是突然造访,事先也没打招呼,又是时隔三十年才再次见面,只见她老人家满脸警惕地把我挡在门外,用浓重的河南话说:“先别叫奶奶,说说你是咋回事吧?”我赶紧自报家门,请她老人家验明身份。这时她脸上才有了笑意,忙着把我让进屋端茶倒水招呼我。奶奶已是一个微微发福的退休老太太了,和一个姑姑住在一起,带带外孙做做饭。中式兰布褂有些褪色,衣襟上还隐隐的有油渍痕迹,满脸的沧桑,已全然找不着我儿时留下的雍荣华贵、举止高雅的影子,却显得很亲切、很慈祥。
   说起爷爷还是让人感慨,我的叔叔姑姑们填写成分是革命干部,因为爷爷是湖南和平解放的功臣,因而在升学和工作上一帆风顺,甚至得到了特殊照顾,而到我上高中考大学时,学校党组织认为爷爷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为蒋介石立过汗马功劳,他们的长沙起义是解放军兵临城下,不得已而为之,因而视作反动官僚,加上老家的地主成份,父亲又被打成右派,于是我就成了黑的不能再黑的黑五类子弟,二等公民,被打入了另册,政治上倍受岐视。想起爷爷,就想起“黄埔一期”、“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闪光的字眼,胸中就涌起“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湖湘文化也深植在我的心中,这种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是割也割不断的。
  
   二
   一九九一年春节前夕,陪同从台湾回来的表舅回乡祭祖,我们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回了趟老家,此时已是我离开故乡三十九载了,当我看到那潺潺的溪水、那幽幽的竹林,还有房前的鱼塘和晒坪,屋后那苍郁的山峦,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儿时在小溪里玩水捉虾,在竹林中追逐嬉戏,在皎洁的月光下听姥姥讲故事,在晒坪上捉萤火虫……那些快乐的场景一下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让我陶醉不已。
   回去的头两天,主要是帮表舅完成祭祀他母亲的仪程。说是帮忙,其实具体事情亲戚们早已安排妥当,我们只是和舅舅一起迎送客人,烘托气氛,以示郑重,但整个祭祀过程的繁复细致、礼节的讲究周全,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每有客人来上香祭奠时,孝子都要行磕头大礼表示感谢。表舅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体弱多病,动作起来十分困难,我们都建议以鞠躬代替,但是他一丝不苟,不管来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一律磕头作谢,五体投地做得很到位。
   表舅是解放前夕被抓伕去了台湾的,走之前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离家时妻子进门还不到一个月。他走后音信全无,妻子无奈改嫁。母亲孤苦零丁,贫病交加,不久就凄惨谢世,由乡亲们帮着草草掩埋。在战乱中这种故事总是不断的发生在老百姓身上,让人耳熟能详,真是时代的悲剧。
   这次回来重修他母亲的坟茔,举行颇为隆重的祭奠仪式,是表舅多年的心愿。我不禁为华夏祭祀文化那繁复议程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所折服。在整个祭祀活动的安排上,更让我看到表舅的厚道。
   那天阳光和煦蓝天如洗,表舅披麻戴孝,擎招魂幡,满脸虔诚,紧随其后的是白花花的队伍逶迤而行,祭品如山,纸钱似雪,隆重而壮观,完满地了却了表舅几十年来的心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却碰上了连绵阴雨,淅淅沥沥的,时大时小,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屋里阴冷潮湿,屋外道路泥泞,让久住北方的我很不习惯。爸爸妈妈却兴趣不减地带着我们走亲访友,在老宅院落里寻找着流逝的岁月。我看到了我出生时的老屋,还有那张颜色斑驳的大木床,陈旧中透着昔日的祥和和宁静。也看到了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遣送回来蛰居的小屋,其实那就是靠着人家山墙搭的草棚。低矮潮湿,没有门扇和窗棂,它难以遮挡夏日的溽热和蚊虫,也无法抵御冬日的寒风雨雪,它无情地吞噬了父亲十三年的光阴,那可是四千七百多个被剥夺了尊严和自由,被侮辱被损害的漫漫长夜呀!冰锅冷灶,形单影只,一天天地熬着,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即使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八十多岁的父亲还常常噩梦缠身,不是梦见开批斗会被捆绑吊打。梦中那恐怖的惨叫声让全家都毛骨悚然,他还因梦境中的挣扎多次跌到床下摔得伤痕累累。
   这次回老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位本家叔叔,其实也就是我的同龄人,论年纪还比我小两岁。他高高的个子,其长相和举止颇像演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演员,显得睿智而潇洒。在这寒冷的冬夜,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大家围着红红的木炭火盆,举杯换盏,品茗啜酒,堂叔的谈兴颇浓。
   说起改革开放前的遭遇,他的眼光马上黯淡下来。虽然新中国成立时他才一岁,是长在红旗下的人,却因是地主成分而要受到政策性的惩罚,他没上完初小就被迫辍学了。他们在村里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更令人窒息的是,除了在批斗会上当陪斗,他们被排斥在村里一切社会活动之外,只能在家里老老实实呆着。他说那时村里有人盖房子,他自带干粮,不要任何报酬,若主人允许参加,就是给了最大的面子,要感激涕零了。
   在那种环境里,谈婚论嫁就更不敢奢求了,能娶到不呆不傻不瞎不瘸的媳妇就算烧了高香,然而叔叔却是少有的例外,在村里年轻人中各方面都拔尖的叔叔被一个贫农出身的姑娘相中了,她不顾一切地大胆向叔叔表示自己的爱意,很快就被娘家得知了,在那时这是自跳火坑的大逆不道,家里人都坚决反对,用了很短的时间在外面找了个相当的人家把她给嫁了过去。刚烈不屈的她在新婚之夜手持利剪硬是把新郎赶出了洞房,紧闭房门,进而绝食,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争取婚姻的自由,终于断了这门婚事。到了1977年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松动,娘家人也就不再坚持了,这才有了婶婶如愿的婚姻。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盖起了新房,置起了时尚的家具,生活水平明显高出乡亲们一大截,说起这些来,坐在一旁的婶婶秀丽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盈盈笑意。
   每天晚上孩子们也都会听大人们的谈话,他们知道了在家乡这山沟的茅屋里也能走出像曾祖父这样的将军,也知道了如今平平常常的上学机会在过去曾是那么的艰难,他们因此懂得了珍惜,我想这是家乡给我的最丰厚的馈赠了!

共 41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是生命的根,是一生的情结,走过千山万水,故乡永远在灵魂深处。作者饱含满情地笔触描写了自己的故乡湖南,那是一个让作者依恋而又让人骄傲的地方,有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美丽富饶的三湘四水、危峨雄奇的南岳衡山、神逸俊秀的张家界、扑朔迷离而又令人神往的桃花源,她自古以来还是著名的粮仓,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而更让作者心仪的是湖南那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文化传承。作者开篇采用总述法,交待了故乡的独特自然美景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对自己的祖父、爷爷、奶奶的人生经历的描写和一九九一年陪同从台湾回来的表舅回乡祭祖的描写,进一步阐述了故乡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力量,叙述中并融入了作者生命情感的体验和对亲人的无限敬仰,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崇敬之情。作者行文如水,立意新颖,叙述亲切而自然,我们通过作者散发着体温的笔触,感受着这些人物的呼吸和命运,作者亲人的人生经历,也映现了一个民族的不同时期的脚印,传承下来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一篇饱满而厚实的叙述抒情散文,值得细细品读,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8-25 09:59:51
  文章饱满而厚实,作者在以亲人的经历,展示了故乡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力量,带给读者持久的精神感染。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8-25 10:00:27
  感谢作者赐稿荷塘!荷塘有您更精彩!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8-25 10:01:17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太阳城        2017-08-25 11:44:36
  感谢编辑
4 楼        文友:太阳城        2017-08-25 16:06:48
  我这篇文章曾在爱思想保持一星期的点击热门榜,在共识网被推荐多天,被香港中文大学收藏转帖。而在这连社团推荐的不够格,还是咱这的门槛高啊!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