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老家的土炕

精品 老家的土炕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4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146发表时间:2017-08-25 17:51:24
摘要:冬天天冷,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北风呼呼的声音,可是房间里的土炕上却温暖如春,厨房里饭做好了,打开那道小门,把饭菜放在大木盘子里端到炕上吃,一家人挤在一起,那粘稠爽口的苞谷糁,配上一点点凉拌的萝卜丝,还有我们合阳特有的干面的红薯,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

小时候,常听到一句顺口溜:“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农业时代老百姓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生活,换句话说这也是农业时代老百姓的小康梦。
   从“热炕头”可以看出,土炕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的老家合阳甚至北方广大农村,千百年来人们住的都是土炕。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多生多育,每家每户都是孩子多,少则三五个,多则八个十个甚至十几个,那时家里的土炕都是大炕。
   比如我们村,每家的院子房屋建造格式都是四合院,倒不是说院子里一定有四座房子,也许只有一座两座,但建筑的样式是按照四合院规划的。像我家,只有门房和西厦房,但东边厦房和上房的地方预留着的,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就可以在东厦房上房的地方建房子。
   但是,陕西的四合院和北京的不同,主要是陕西四合院中的厦房只盖半边,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为什么房子盖半边?主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其次,这种半边盖的房子其实是和邻居共用房子背墙,如果邻居也靠墙建房子,两邻居房子放在一起就不是半边盖的,而是像整体的一栋,这样还可以节约空间。当然还有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的意思,这种房檐的雨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人尽皆知的关中缺水的问题。关中很多地区都是收集屋顶流下的雨水到水窖里,需要的时候再用小水桶把水从窖里打出来。小时候,每年秋天下连阴雨,也叫“老霖雨”,雨下一两天之后,我们就要把家里的盆子罐子水桶等凡是能用来盛水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放在屋檐滴水下,几个小时后就接满了雨水,如果接的水比较多一时用不完,就把这些雨水倒进水瓮里,用来做饭洗碗洗脸洗衣服等。
   我们家的厦房只有四间,中间隔开,每个房子两间。靠大门口北边的两间房我们叫屋里,其实就是安放厨房的那间。走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厨房,右手边的灶火锅台,做饭时烧火的人就坐在灶火关拉风箱,人坐的地方合阳话叫“灶火圪”。锅台上有一口大铁锅,大铁锅靠边的角落,一般还会有一个非常小、非常深的锅,合阳话叫“锅后”,可以烧热水或煮少许东西。
   我记得家里厨房的灶台最早是青砖砌的,边角已经磨得光光的,后来有了水泥,父亲就把灶台表面重新做成水泥的,这样更加平整光洁,水泥又不渗水,容易清理。父亲做水泥灶台时,找来了一些破碎的镜片,将这些镜片镶嵌到水泥台的表面,水泥灶台上就有了一片片不规则的镜片在闪闪发光,所以那个年代我们家的灶台是别具一格的,许多人来了都会觉得新奇好看,都会观赏赞叹一番。
   门的左手边背后是大蒸笼架子,上面放着我家的三四个笼圈,上面盖着笼盖,里面放着馒头。蒸笼挨着的是大案板——北方的案板都很大,大约一米五长、一米二宽。案板靠隔墙一边上面搭着三层木板,一宽两窄,最下面一层是窄的,放碗碟盘子等,也就是碗架子;宽的在中间,放面缸米缸之类东西,一般有两三个,面是分类放的,红面白面,小米或包谷糁等。面缸是深灰色陶缸,母亲经常擦拭,以至于面缸表面变得油黑发亮,甚至都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最上面一层也是窄木板,上面放几个小的陶罐子,里面放的是不经常用的东西,比如豆子、干红枣、酵面、柿饼等,由于比较高,拿东西时要踩着凳子或者直接站在大案板上。案板的下面,是用青砖砌成的,正面是留着门的,里面放的是用来烧火做饭的煤炭。做饭时,用炭锨铲两下煤炭到灶火圪的小煤炭坑里,给煤炭上洒一点点水,以便烧火时煤炭烧的更旺,也少了呛鼻子的味道。
   过道的正前方是水瓮,有的人家放一个,有的人家放两个,而我家只有一个水瓮。与案板正对着的是一道小门,靠着背墙挨着小门的角落,放着一把椅子,人可以坐在椅子上穿鞋脱鞋,上炕下炕。这道小门的那一道墙就是土炕和厨房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刚进门的一间房子是做厨房用的,而另外一间房子就是一个大土炕。
   现在还是从那道小门说起。小门就是厨房大炕的小门,一般的土炕大约有两尺高,小门的底部与土炕炕沿平齐,宽大约两尺,高大约有一米,土炕开小门的地上一般会放一块木墩子或石墩子,以方便人们上炕。石墩子和炕沿中间的地方就是坑洞。厨房里边的大土炕,估计有现在的两个双人床那么大,土炕的上面,是一个泥顶棚,冬天非常保暖。这样的大土炕,就是北方人冬天时赖以过冬的地方。坐到炕上后,关上小门,炕上就严严实实,寒风吹不进来。此时的光线从沿墙上的窗户照进来,房间里是不通风的。厨房的土炕取暖其实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灶火做饭,做饭时烧火烟火通过烟囱排烟,同时也把多余的热量传输到土炕里,因为灶堂里有一条烟囱是通向土炕的;另一方面,土炕会留有烧炕的炕洞,人们通过炕洞,给土炕里烧柴火,可以把土炕烧的热乎乎。
   北方的土炕怎么可以烧热呢?这要从北方土炕的做法说起。做土炕,在北方叫盘土炕,或者简单地说盘炕。
   首先要备料,主要的料有两种:胡基、泥基子。胡基的做法相对来说简单一点,拿一个做胡基的坯子,找一个石杵,再找一块约两尺见方的青石,青石要平整光滑,再准备一堆半湿的泥土就可以开始了。将青石放在平坦的地方,把胡基坯子放平,撒一点草木灰,再给坯子里装土,注意土要装得满满的高高的,用石杵将装在坯子里的土使劲夯实,之后将坯子取走,一块胡基就做好了,做好的胡基拿起来要摆放整齐,中间要留点缝隙,以方便胡基晾干。做胡基的一般都是壮劳力,一般人是做不了的,需要消耗的体力相当大,属于重体力活。如果用力不够,做的胡基等晾干后是不能做炕或者建筑用的,那会破碎成一堆土疙瘩的。盘一个大炕,大约需要一百多块胡基。胡基除了做土炕,还可以砌墙,从前在北方,胡基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建房子做沿墙隔墙、垒院墙、花墙等都离不了。现在人们做房子砌墙,多数用青砖红砖。
   泥基子的做法与胡基不同:首先要和泥,除了泥土外还需要加入一两寸长的麦秸,这种泥要搅和均匀,得花不少的时间和力气,和泥本来就难,加上麦子秸杆,需要反复搅拌。然后要有做泥基子用的模子,找一块平坦的地方,放好泥基子的模具,先在下面撒一层细碎的麦糠,将和好的泥放到模具里边,用瓦刀、抹泥刀等把它的表面抹平,将边角铲干净,然后拿一块砖在上面使劲砸,让泥基子变得瓷实后取走模具,接着做下一个。过两三天之后,等做好的泥基子半干之时,将它一一地扶起来,按照一定的方式摆放好晾晒,再过五六天,泥基子晾干就好了。泥基子要大一点,一片大约有两尺宽,不到三尺长,盘一个大炕,大约需要十六七片泥基子,有经验的人一般都知道。
   盘炕一般在夏天,夏天没有了炕,人们可以临时搭个简易床铺,不影响睡觉。炕在建房子时与锅台灶膛、烟囱是统一设计安排好的,砌成后除了大的翻修是不再改变的。如果旧炕要打掉盘新的,也是盘一个和原来规模一致的,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冬天烧炕时烟囱烟道就会出问题。
   盘炕时,先把胡基两两竖着排列,底下要用泥固定,要在留两三条甚至四五条烟道,烟道是连通灶膛和烟囱,便于烟穿过。在烟道上面盖泥基子,胡基和泥基子中间要用泥灰沾在一起固定,炕面要用细胶土泥抹平。特别是炕边与墙相接的地方,一定要抹严实,不能有任何缝隙。如果做不严实,冬天烧炕时烟火就会从缝隙里跑出来,人会被呛得呆不住,房间里也会充满烟雾。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石条或木质炕沿围护,宽15厘米左右,高出炕面一厘米左右。盘好之后,可以看到长方形的炕面平平整整,然后就在炕洞里用柴火烧几天,一是要盘好的新炕慢慢地干,二是检查一下盘的新炕周围是否漏烟,如果漏烟,可以把漏烟的地方再补好。
   土炕干透之后,铺上人字形花纹的炕席、毛毡、褥子、单子等,宽宽大大,坐卧十分方便。再看“炕”字的形状,老祖先造字时就把“炕”的优点全部显示出来了。土炕的优点是修砌容易,造价低廉,而且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它在北方的寒冷地带沿用数千年,至今不衰,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炕有很多优点,但土炕也有缺陷。因为土炕的所有材料都是泥土,所以土炕也是容易被损坏的。小孩子喜欢在土炕上蹦蹦跳跳,大人总是训斥:“不要跳,小心把炕跳塌了!”曾经听说过有土炕塌陷的事情。最常见的是土炕的某一块下陷,但是又没有准备好材料盘新炕,或者是大冬天还不能把旧炕打掉重新盘,人们就在塌陷的地方放一块木板,凑合着再用一阵子,等到夏天或者准备好了盘炕用的料,才可以把旧炕打掉盘新的。土炕打掉以后的废料,是很好的庄稼肥料,能够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
   当然,在北方,土炕也是大同小异。富裕人家则注重炕沿、炕面、炕围子的装饰。炕沿可以选用上好整块条石,细凿打磨,擦拭刨光,使之油黑锃亮,或用硬质木料,如枣木杏木甚至用梨木,打磨光亮刷上油漆,摸上去坐上去非常舒服。炕围的装饰也很讲究,我小的时候,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在炕围上贴炕围纸,当时的商店有卖的,这种炕围纸上有花纹,蓝色的多一些,也有玫瑰红花纹的。八十年代末,出现了一种炕围布,蓝色粉色黄色,花样也多了,不再是以前单一的花纹,多了动物图案或更现代的花草树木图案,那种炕围纸就渐渐地退出了市场。也有在炕围墙壁上刷黄色蓝色或绿色的油漆,讲究一些的还会画上花鸟草虫、松竹山水或古典人物故事,寓意富贵吉祥,长住久安等。如果是穷苦人家,也可以不装饰,土炕的实用舒适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热炕,当然不是自动热的,是需要用柴火烧才能热的。盘炕的时候预先留下炕洞,大约十五到二十公分宽,三十公分长的长方形口子,是用来烧炕的。炕洞上有个木门,不烧炕时就把小门盖上,要烧炕时就把小木门拿下来,把烧炕用的柴火一点一点地放进去,用烧火棍把柴火尽量往里面推,注意要估计一下烟道,两三条烟道都要放柴火,然后点着。如果炕盘得好,烧炕时火焰是往炕的里面跑的,冒出的烟也是往和烟道相连的烟囱里跑,人不会感觉到呛鼻子。等到柴火烧得差不多了,给上面撒上厚厚的一层麦糠等细碎的柴草,如果有木屑、牛粪等更好,然后给这些细碎的柴草上面再撒上一层柴火灰,这样可以保持恒温,也可以保证整个晚上炕不至于太热,也不至于太凉,这个过程叫煨炕。如果把握得好,趁着热炕里面还有火星,再撒上细碎的柴草,不断煨炕就可以了。如果有经验,土炕每天烧两次即可。如果不会烧炕,那是很麻烦的事,那时经常有人把土炕烧得太烫,甚至把褥子、毡子、被子衣服烧坏了;也有人烧的炕,前半夜烫得人在炕上像烙大饼一样翻来翻去睡不成觉,后半夜冷得直打哆嗦睡不着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过这样的事我没有碰到过,因为我有心灵手巧的父亲,父亲盘的炕非常好,有聪慧能干的母亲,母亲烧的炕,永远是温热的,而且悉心地教会了我们姐妹几个烧炕。
   土炕烧久了,一两个月要掏一次灰,要不柴火就放不进去了。掏出来的草木灰是上等的肥料,是农村人种庄稼的宝贝。
   老家的土炕上还有一件东西几乎是必备的,就是在土炕的一侧或者一头,人们会在墙上做一个搭板,搭板上放木箱子,老家人叫板箱,顾名思义,是放在架子板上的木箱子。通常放的板箱是一对,四五十公分高,长大概是一米二三的样子,宽六七十公分。一般情况是梅红、枣红或者褚红,上面绘有花鸟虫鱼等,如喜鹊登梅、花开富贵等,也有人物画,如传统的五子登科、司马光砸缸、牛郎织女等故事。放在土炕边上的板箱,当然是用来放衣服等,这样取用也方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人们不用下炕就可以随时拿出需要的衣物,倒是特别方便。如果谁家有儿子娶媳妇,新房里盘的新炕只在一侧搭好木板,等到新媳妇过门,就会把娘家给自己的嫁妆—新板箱放在架子上。
   当然,板箱放在炕头,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因为是架在木板上,而木板高度只有八九十公分,如果人恰好是坐在箱子下面,起身时又没有留意,是会碰头的,小时候偶尔就给板箱底下的木板碰过头。
   板箱放在炕头,也有让小孩子欢天喜地的时候。小时候,有时大人不在家,只有几个小孩子在炕上玩耍,放板箱的地方就成为小孩子玩唱戏的好地方。首先要布置好戏台,就是再拿两个床单或者两块大的方形围巾,将一头压在板箱和木板中间,“演员”就走到围好的“帷幕”里面,假装从戏台上的幕后走出来,表演节目,或是唱样板戏,或是说顺口溜,或是吟唱合阳花花,有时还跳舞,总之,把板箱当作舞台的游戏是小孩子特别喜欢的一种。也有意外的发生,有时几个小孩子正在“唱戏”,忽然听到大人回来了,此时就会慌作一团,赶忙拆掉刚才布置好的戏台,有时候就会忙中出错,小孩子为了把压在木板和板箱之间的床单或围巾迅速地扯下来,用力过猛,会把架子上的板箱一起扯下来,有的小孩曾经被压到板箱底下,好在那个时候做板箱多用桐木之类的轻便木材,箱子加上里面的东西本身并不重,即使砸在小孩子身上,一般也不会出什么事,只是虚惊一场。至多大人骂孩子两句就完了。

共 84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作者老家的土炕为线索,讲述了丰富的内容。文章讲述了冬天的炕和夏天的炕。在讲述冬天的炕中,作者清楚具体地描写了作者家的厨房,讲述了厨房的布局,交代了热炕的环境。文章重点讲述了作者家准备炕的材料、盘炕的技术要领和过程、用炕的情况,文章把炕的技术要领,通过故事叙述的方面,说得生动清楚。围绕炕,作者描写了大量的活动:炕的装饰、炕上的物品设置、炕上吃饭、炕上玩乐、串门聊天,等等,写出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内容。这篇文章在说清楚炕的知识和民俗活动中,还写出了浓浓的情感,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炕的温暖,体现出家乡的温情。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有些家庭已经不再用炕了。这更让炕成为了作者家乡值得留恋的物品。值得阅读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6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8-25 21:01:52
  这篇文章写得很厚重,不仅是家庭环境的记录,更是作者家乡的居住民俗和生活活动民俗的记录,对读者了解北方的民炕和民俗是很有帮助的。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8-26 10:48:12
  谢谢编辑的点评与推荐,辛苦了!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8-26 06:36:52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问候学习:放在屋檐滴水下,几个小时后就接满了雨水,如果接的水比较多一时用不完,就把这些雨水倒进水瓮里,用来做饭洗碗洗脸洗衣服等。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8-26 10:49:07
  问候文友,谢谢文友!
3 楼        文友:莘北山人        2017-08-26 07:19:41
  炕,是儿时温暖的记忆,作者通过对土炕述说,记录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记录了家乡的风士人情。描写细腻,语言通俗平实。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8-26 10:50:31
  土炕,是北方人生活中温馨的记忆!
4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26 09:01:10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8-26 10:51:12
  问好文友,感谢文友!
5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17-08-26 13:13:10
  北方的土炕,很多人有些清晰而美好的记忆!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把我们带入那个久远但却难以忘怀的年代!从盘炕材料的准备到盘炕整个工序的完成,从阖家团聚热炕头到孩子在炕头玩耍唱大戏,亲朋好友在热炕头谈天说地,诸多民风民俗,娓娓道来。虽不是长篇小说,但却用几千字勾勒出北方千年来的生活画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人们对过去温馨而悠然舒适生活的回忆!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8-27 08:13:11
  是啊,土炕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我们有幸,见证了太多的世事变化,从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到现代化的高科技,这一切的一切,变的太快,变的太神奇。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时代的生活,有幸经历过一点点。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用文字表现出来,我感到很有必要,也感到非常开心。感谢你的点评,辛苦了!
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8-27 08:16:28
  “我对家里的大土炕有着非常特别的怀念,现在经常做梦还梦见两个土炕,还有后来在门房里盘的那个小土炕。最怀念的是屋里的大土炕,我一直体质弱,很怕冷,那个小窗(老家叫窑儿)底下的火口眼基本上是我的位置。母亲也知道我怕冷我上炕了总说快坐到火口眼那里。现在没到天冷了还是特别想念家里的大土炕。”姐姐说。看到姐姐的这段话,我有点想掉眼泪,想起了母亲,想起了父亲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09-05 06:27:03
  一副活生生的合阳日常生活画卷跃然纸上,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睡土炕在土炕上玩耍的情景来!地处黄河西岸的合阳县,是我的家乡,境内平坦处也是一马平川,田舍村庄东西南北错落有致,但也有部分地区属于山沟岔岭,沟壑纵横,一块块窄长的梯田如一条条玉带似的缠绕在沟坡腰身,村庄名字因地而生,徐水河流域的村庄大都是李家河,白家河,坐落半山沟的村庄,名字如吉家咀,洞子咀,一听可知大概地形!过去,无论是塬上还是沟岔咀洼里,土炕必不可少的,床是很少。土炕的暖和舒坦文中已经详细叙述,功能也不仅仅是睡觉休息,还承担了更多,如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谝闲传,说三道四,抹花花牌,剥玉米,甚至有左邻右舍的人来了也毫不客气脱掉鞋子加入进来,那时冬天人比较闲,夜长昼短,没有通电,电视更不用说,点着黄豆粒大的煤油灯,土炕上聊天纺线做针线活,抽烟喝茶说家常,直到鸡叫才睡觉。那时候,农村妇女生孩子不去医院,娃娃都是在土炕上落草出生的,每个村里都有接生婆,用经验和土办法为村里接生了不少得娃娃,可以称作万婴之母,很多娃娃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些满脸皱纹一身沧桑的接生婆,她们有的话一生贫苦,但为接生却乐此不疲,三更半夜也好刮风下雨也好,有求必应,酬劳也就是一两个大白馍馍,待到娃娃满月之日,接生婆一定是主家的座上之宾!老家的土炕,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承载着祖祖辈辈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网友向阳花开
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7-10-18 06:27:45
  我的同学姚英民教授说,第四段中写收集下雨水到水窖里,水窖应该是解放后有了水泥之后才有的,从前只是将水收集起来放在水缸里。看来以后写文章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感谢姚英民同学的指正!
   厨房里烧火坐的地方合阳话叫"灶火圪捞",原文少了一个字,特此更正.
9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09-30 10:25:19
  长亭怨 纸煤
   清末近现代初·王闿运
  
   题注:光绪九年癸未九月二十六日日记云:“魏冯周刘胡入谈。胡问《碧山词》千篇一律,难于去取。余云咏物分题之所自盛,亦字字斟酌,但不必作耳。因举纸煤示之,云此亦徵诗,岂能不作乎?……胡生既退,因用王调《长亭怨》赋纸煤一阙。”
   正妆罢、搓胭掐粉。早又拈起,麝煤纤笢。巧削葱根,细吹兰气,口脂晕。酒边茶后,频敲处、微红印。看似碧蕉心,不许展、春风半寸。
  
   香烬。怎知香歇罢,刚被冷茸留衬。殷勤记取,喜罗袖、暗笼低抆。问那日、细写相思,待烧了、成灰教认。莫去点孤镫,长是照人离恨。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