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人间百态】文化碎片钩沉(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文化碎片钩沉(征文.散文)


作者:京华倦客 童生,55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2发表时间:2017-08-25 21:19:10
摘要:多年以前我就想过,应该用"文化产业"来命名这种现象,用文化拉动经济发展。把无型的文化,转化为有型的货币,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前几天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在西和乞巧节,冒雨进行大讲堂,用文化来解读乞巧,使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原来这里有这样厚重的文化,底蕴是这样的深厚。这,难道不是文化效应吗?快快为这方土地方贴上文化的名片,等待你的到来,分享文化大餐。 文化,已经开始和经济并轨,踏上列车道,正扬帆起航。


   暑假已结束,明天正式开启学校模式。
   一月多来,或蒸,或烤,或炙,或曝,或焖,经历了炉中的熔炼。倒是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许多游乐场,什么水上公园之类的,刷爆了朋友圈,无缝不入都在邀请点赞。点嘛,感觉朋友圈圈就这个主题;不点吧,朋友说不通人情世故。有时就快速点完,截图给朋友,然后又撤销。后来据听说,有关部门对游乐场设施质检,安全隐患排查,从业人员培训等等一系列督察后,点赞一夜间销声匿迹,再没有复出。
   这是一种怪圈,别人指引你走进去,然后让你不知所向,而后就人云亦云了。
   网络,真使人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跟风,更容易上瘾,并且时间也特快。就像最近又时尚网络麻将,耗时,耗财,更耗精力。三更半夜都在戳手机屏,“时不时的三条,三缺一……”第二天带着疲倦的身子上班,生物钟乱了。晚上又开始一样的活动。朱军说过:“追求物质没错,是为了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反而忽视了精神生活,这是不全面的。”的确,以物质资料,是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但不应漠视精神上的需求,否则就缺少信仰。
   在求圣的道路上没有宗教,只有信仰。
   信仰,来自内心的锤炼。认识有差异,行动有东西。难怪把意识形态称为“高高悬浮在空中的上层建筑”,说明是生活中也不可少的需求。
   就像对文化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识字,会演算题”就是有文化,就是文化人。认为文化就是识字,演算题,这种理解比较狭隘。易中天认为“文化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一个举止文明高雅的交往,就显示着他们的文化。
   一个暑假,读完了一本《帝国的惆怅》,经历了一次文化旅程,对自我认识再认识,再加工,受益匪浅。
   对读书人的思考和定位,读后使人很惊奇。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有“封国”,大夫有“采邑(家)”。在这个时代,只有“士”这个阶层,虽然属于“贵族”,但他们和天子、诸侯、答复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没有或很少有土地这个“不动产”。只有知识或武艺、智力或体力的士,是“以身报国”的。所以,最为“士”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可以帮助诸侯,大夫打理他们的领地。。从而“士”必须要修练好自身的知识,修养,换句话说就说文化。这就是“修身”。帮助大夫打理“采邑”,这就叫“齐家”。协助诸侯管理领地叫“治国”。辅助天子征服天下叫“平天下”。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来。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士”这个阶层,因为没有和有封地的诸侯,大夫有土地争执,从而那里都可以自由游说、打理和辅助,非常自由,又有身份。但是必须要有文化,否则寸步难行。
   后来,把“士”和“大夫”并起来称呼。其实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有文化,没做官而读书的称为“士”,做官职而不读书的称为“大夫”,既有文化又做官的称为“士大夫”。可见,士大夫和读书人是两回事。总之,文化起着看不见的重要作用。
   后来,就出现了文化人的“出世”和“入世”两种现象。代表“出世”的如陶渊明,柳永,嵇康等等。代表“入世”的如苏轼,辛弃疾等等。“出世”的是把满腹经纶化为不为世所用,很清高,其实是逃避现实。“入世”的虽然为社会在做贡献,但目的不同。苏轼虽然“不合时宜”,但无论在朝廷做官,还是贬官地方,都积极对待生活,为百姓做力所能及之事。辛弃疾则不同,一心只想为统治阶级做事,所做工作得不到统治者认可时,忧心匆匆。这些现象,就像学术界说的是“想得开”和“想不开”的问题,最想不开的是屈原、贾谊;最想得开是苏东坡、辛弃疾。苏轼的“一衰烟雨任平生”,表达的是苏轼的人生观。因为他“想得开”,所以看透人生。陶渊明按理来说也属于“想得开”,但他看透了官场,从此和官场永远决裂,自己生活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所以陶渊明的确学不得,也效仿不得。凡此种种,都与文化有关。
   去了成都杜甫草堂,就在思索,假如杜甫活着现在,就凭那些地盘都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可惜他生不逢时。不过,当时他住的那个地方,可能是臭水沟,不是黄金地段,否则他能占有那样大的面积吗?不过好在,至今在成都那个地方出现了“杜甫经济”,就像浙江绍兴一样,出现了“鲁迅经济”,为那个地方的发展拉动经济。这样的例子很多,陕西宁强拍摄了一部《一代枭雄》,湖南湘西拍摄了一部《血染湘西》后,这些地方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凤凰古城因沈从文的《边城》而闻名遐迩,去那儿的人都会想到拉拉渡、翠翠、狗尾草和老黄狗,这些已经定格在人们的思维印象中,超出了现实的实景。
   多年以前我就想过,应该用“文化产业”来命名这种现象,用文化拉动经济发展。把无型的文化,转化为有型的货币,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前几天著名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在西和乞巧节,冒雨进行大讲堂,用文化来解读乞巧,使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原来这里有这样厚重的文化,底蕴是这样的深厚。这,难道不是文化效应吗?快快为这方土地方贴上文化的名片,等待你的到来,分享文化大餐。
   文化,已经开始和经济并轨,踏上列车道,正扬帆起航。
  
   2017.08.24子夜

共 20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非圣贤,历史上像苏轼这样的名人,虽然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也被贬过。辛弃疾维护的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远到成都的杜甫,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各地,为了搞活经济,更是将这些名人故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做成地方经济的名片。假以时日,这些名人如果生逢盛世,一定会感到感慨万千。学习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8-25 21:19:43
  感谢老师赐稿,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张福洲        2017-08-26 06:22:34
  网络,真使人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跟风,更容易上瘾。最近又时兴网络麻将,耗时,耗财,更耗精力。三更半夜都在戳手机屏的人,不在少数……欣赏老师佳作!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3 楼        文友:芩翼卿扬        2017-08-26 15:24:14
  遥问老师安好,盼佳作连连。
用不拘的个性,傲天马行空,用芩翼之翅,炫珽玥之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