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间百态】散文十一则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散文十一则


作者:了缘无尘 秀才,2111.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5发表时间:2017-08-26 12:22:27


   从古自今说七夕
  
   织女双星相会之日,这是我国第一个星的故事,亦称双星节。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织女牛郎故事的最初记载。
   《诗经·小雅·大东》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政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天空的一角有银河,河水若镜闪闪发光,监察大地迷蒙,终有孔明之光,别人家织女虽跋扈却勇敢。在相约日移步顾盼七次。虽然不能纺织出布匹了,看那通情的牵牛,可也不愿驾车离去。
   《诗经》中这段文字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天河、织女、牵牛进行了情感化的塑造,开启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牛女故事的先河之笔。虽然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但到了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成为节日以及在这天要做酒曲和晒衣服的习惯,相传始于汉代。在汉代,民间对牵牛星和织女星已非常崇拜,刘邦定都长安时,还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石人塑像建在了宫苑中。班固的《西都赋》记载:“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东汉中期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七月七日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麴即是酒曲,晒衣服是因天气变冷,单衣将要收起。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由此可见,穿七孔针以及女人们斗巧等,是从汉代开始形成的传统,至今的有些地方依然保留。
   到汉代末年,人们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了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可能就是牛郎织女最早成型的故事。
   其实,古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科举制度下,那些中了状元的人叫“大魁天下士”,于是,读书人又把七夕叫“魁星节”。在这个日子,乡民们家里会摆上香案,供奉着织女和魁星,女人拜织女,叫乞巧。男人拜魁星,乞求功名。在这天,读书人还喜欢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晒,故又叫“晒书节”。
   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甚至统遍世界各国,故,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间最美是同情
  
   我所住的小区南侧,有一个人工湖,湖边柳树成荫,风景绚丽。湖边经常有人垂钓,也有人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听收音机、看报纸、聊天,这里算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一有闲暇,我便去湖边散步。这天,我又看到那个中年男子将一根木棍插在湖边,木棍的顶端用绳子栓着一只直径有四十厘米长的乌龟,吊在半空中的乌龟伸着长长的头,两只前爪在空中挣扎着。
   小区里的居民都知道,这个人工湖的湖水虽然来自黄河,但年时不多,根本产不出这么大的乌龟,所以,谁也不会过问乌龟的价钱,更不会有人去买。
   看到这名男子经常提着一只硕大的乌龟售卖,我产生了好奇心,便上前去问这乌龟是从哪里弄来的。男子说,就是这个湖里打捞上来的。我又问,经常看到你在此卖乌龟,你经常能打捞到这么大的乌龟呀?男子说,是的,这湖通着黄河,这可是黄河里的乌龟。我微微一笑,正要走开,却看到一个穿着一身白色衣服的女士走了过来。
   女士看了看那只乌龟,说:“长这么大的乌龟,真不容易,多少钱,我买了。”男子说:“一千五。”女士觉得有点贵,便询问是否能便宜。
   男子说:“这乌龟是野生的,味道可鲜美了,是大补,你可千万别错过了。”
   女士却说:“不,我是买来放生的,看到这么大一只乌龟受着折磨,有点不忍心。”
   男子说:“你若真的买来放生,必须当场放,我就八百元卖你。”话刚出口,女士真的从包里掏出八百元就要抱走乌龟。
   看女子真的要买,男子当下又改口了:“放生不放生与我有什么关系,你再给我三百元,你就抱走乌龟。不然就必须当场放生,我认赔。”
   女士看看男子,又给了男子三百元,正要抱走乌龟,却看到乌龟的一条后腿受伤了,还流着鲜血。女士说:“这只乌龟我要抱回家养一段时间,等它伤好了才能放生,现在放进湖里,乌龟受伤的腿会感染,它无法存活下去。”
   男子接过话茬:“我早就看出你是买来吃的,还说要放生,如果不当场放生,再加一百元,乌龟你抱走。”
   女士又给男子了一百元,抱着那只受伤的乌龟上了一辆白色的轿车离开了。
   女士走后,湖边游玩的人都笑了,人们都说那女士有手段,打着放生的旗号让男子少卖了三百元。
   两个月后的一天,我看到那个穿白衣的女士又来到了湖边,她将买来的那只大乌龟放进了湖里。
   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放生。女士说:“能长这么大的乌龟真的太不容易了,被人打捞上来受着折磨,太可怜了。我只是同情乌龟,所以决定放生。”
   此时,我想起了法国学者史怀泽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消失的修笔匠
  
   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到小学三年级时,学生方可使用钢笔,其实那时大家都叫水笔。水笔和钢笔当时是有区别的,水笔除笔尖全身都是塑料制成,而钢笔的笔帽是钢的,插在上衣口袋,锃亮锃亮,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因为如此,钢笔的价格,要远比水笔高。
   那时学生使用的水笔,每支五六毛钱,却是家长狠下心咬着牙才买的,所以,学生们个个对自己的水笔珍惜得像宝贝一样,有细心的家长还要给孩子的水笔做一个贴身的布套,不用时,会装进布套里,生怕磕着碰着。
   尽管如此,水笔还是会经常出故障,比如不小心掉在地上笔帽破了,笔尖歪了,水笔刺纸或下水不畅等等。
   不论水笔出了什么故障,谁也不会丢弃,都要找修笔匠修理。学校内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修笔匠来。笔帽破了,修笔匠包里有的是不同色彩不同型号的笔帽,花个几分钱就能换一个。笔尖出了问题,修笔匠会用工具拔下来,再安装一个新笔尖
   那个年代,城市里有专业的修笔店铺,但农家孩子很少进城,即便进城也会嫌城里店铺修笔价钱高,都会就近让来学校的修笔匠修。
   每到寒暑假,村里几乎每天都能传来修笔匠的吆喝声:“谁家的笔坏了,各类笔都能修。”可以说,那时学生的笔一旦出了问题,找个修笔匠修理是很容易的事。
   花不起钱修笔的学生,笔帽破裂了,就会用胶布缠上几圈继续使用。总之,水笔再破再旧,是绝对不会丢弃的。
   上中学时,生活富裕了,学生使用的钢笔也相对高档了,对笔的质量也挑剔起来。钢笔吐水要均匀流畅,写出的字要清晰工整,还要具有书法的美感。所以,只要钢笔稍不利落,就会找修笔匠修。为保证质量,学生们已不再找流动的修笔匠修笔,而是到城里找专业修笔店铺去修。因为这样,流动的笔匠数量大减。
   到了上大学时,钢笔的数量也迅速猛增,而且价格便宜,人们对新购来的钢笔稍不满意就会更换一支,几乎没有人再去修笔了。因为钢笔已成为普通大众人人都拥有的寻常之物,此时,谁若再将钢笔插在上衣口袋,不但代表不了身份和文化,而且还会被人笑称土老帽。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几年,市场上出现了碳素笔、中性笔等,那些一次性笔芯层出不穷,颜色多样,并以低廉的价格和便捷实用的性能挤占着钢笔的市场份额。此时,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那些走街串巷的修笔匠已经彻底消失,剩下城里个别老牌子的修笔店铺已是凤毛麟角。
   如今,各种快捷、经济、现代化的书写工具蜂拥登场,城里的专业修笔店铺也早已失去踪影。修笔匠的身影,永远定格在那个艰苦朴素的年代,成为人们心目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永久回味。
  
   更要为苏洵加油
  
   近来,高考分数公布,谁家孩子要上哪所院校已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热门话题。有子女今年高考了的父母相互见了,第一句话便是:“你孩子今年考了多少分,准备上哪所院校?”走进小区凉亭,听到一群人谈论的亦然是高考分数和子女选择院校的事,羡慕声,赞美声一声高过一声。而在微信朋友圈里,QQ群里,到处充满高考分数和子女选择了那所院校类话题,后面的祝贺语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好不热闹。
   为成功者喝彩鼓掌,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那些落选子女的父母,似乎无人能够想到他们的心有多痛,而对落选者来说,谁又能看到他们的抽泣。
   据说,苏洵屡试不中,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同科应试时,苏轼20岁,苏辙才19岁,并同时科中。作为科场败将的苏洵,深有感触地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当时在朝廷身任要职的欧阳修看到苏洵的文章后特别赞赏,誉其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于是,朝廷欲起用苏洵,并想对他进行一场象征性的考试,却被苏洵拒绝了。用林语堂的话说:他有了“一种惧怕考试的心理。”
   苏洵虽然屡屡科考不中,但这并未影响人们对他文章的认可。人们亦然为他喝彩,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共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据中国文学史记载,唐朝的孟郊,“十七年间六落第”,直到他46岁才科中。而他每次落第后的悲愤心情,都被化为诗句跃然纸上并流传至今。诸如:“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正印证了“悲愤出诗人”的最佳例证。
   今年高考成绩早已尘埃落定,人们在祝贺考取高分学子的同时,也应该为那些落榜的“苏洵”们加油,因为,人生的路还很长,落榜并不意味着一事无成,而考取了高分也并不一定在一夜之间就会成为人中龙凤。
   一个只关注分数的社会对人的判断难免会失偏颇,让我们为高分喝彩的同时,更应该去鼓励那些落榜的“苏洵”们,为他们也要鼓劲和加油!
  
   生活有时需要等
  
  
   每天掐着点出门乘坐公交车去单位。那天小区遇到熟人,聊了两句,到了公交站点,比往日晚了几分钟。
   虽然晚了,却看到同单位的汪军也在等公交车,心里多少有些安慰。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公交车过来,车站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我挥手想拦一辆出租车。此时是上班高峰期,根本没有空车。
   汪军说,今天这趟公交车没有守时,肯定车上拥挤不堪,就是车来了,也不能坐,要等下一趟。
   我说,眼看就要迟到,等下一趟岂不更迟。正说着,车来了,站台上的人一窝蜂挤向车门。我夹杂在人群当中,挤得满头大汗才上了车。然而,车门口还挤着一堆人无法上车,门无法关闭,司机师傅对大家说:“上不来的人就别上了,这辆车路上出了点故障,来晚了,下一辆车马上就到。”尽管司机师傅如此说,可是站在车门口拥挤的人依然往车上挤,直到最后一个人挤上了车,车门这才关闭。然而,车上拥挤得已是水泄不通。
   车到了下一站,下车的人挤不到车门口而无法下车,而上车的人同样站在车门口挤不上车,如此又耽误几分钟。
   车开出第二站走不多远遇上了红灯停了下来,我看到并排停着的同路公交车上竟然还有空位,汪军正坐在窗口朝我微笑。
   到了单位,我迟到了。月底,单位公布本月迟到人员名单上我看到并没有汪军。我后悔自己挤上了那辆拥挤的公交车。
   其实,生活中有时真的需要等一等。
   小时候,家乡食粮紧缺。生产队有一棵柿子树,收获后按人头分,每人只分得3个。领到柿子,母亲说,放在屋里等柿子软了才能吃。可我嘴馋,第二天趁父母不在家,发现有一个刚刚有一点软,咬了一口,满嘴苦涩,根本无法下咽,还浪费了一个柿子。几天后,其它柿子软了,个个香甜可口。此时,我为自己不愿等待吃了没有发软的柿子后悔不已。
   儿时我生活在农村,农村的男劳力往往因小事会与人大打出手,若吃了亏,会跑回家提起一把菜刀或其他铁器往外冲。此时,男子会被家人和邻居拉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等对方气消了,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如果此时没有人拉住,往往会闯下大祸。
   前不久回到家乡,看到80岁的杨四爷只要走出家门,手里就提一个小马扎。杨四爷说,他三十年前做过心脏手术,走几步路就需要坐下来歇一歇。站在一边的六爷说,你四爷会保养,村里前些年做过心脏心术的两个人,是急性子,手术后没几年就丢了性命,人的性子不急才能长寿。

共 1189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组关于生活感悟的散文,思路清晰,情感细腻,令人赞叹。《从古至今说七夕》七夕节,民间流传着古老的神话,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作者详细讲述了七夕的来由,把读者领入了有关七夕的故事里,长了知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人间最美是同情》当一个女土从一男子手中买下一只受伤的乌龟,伤好后再放生时,其中的经历令人感概,也品味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道观念。《消失的修笔匠》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贫瘠,出现了修笔这一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了,专业修笔的店铺也消失了,但这一行业,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迁。《更要为苏洵加油》现代高考,成了社会一热门话题,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和深思。《生活有时需要等》生活是快节奏,但要有良好的心态,时光能催老容颜,却改变不了心念,静一静,等一等何尝不是大智。《那个人已经改变了》留在记忆里的人,总是美好的,一个故事,讲述曾经的爱恋,美好在现实面前被剥得精光,任读者品味。《有兴趣的人生》人生需要激情,一旦有了兴趣和爱好,生活才会更加精彩,禅述深刻。《群处守嘴,独处守心》静坐当思已过,闲谈勿论人非。即尊重了别人也提升了自身修养。引起读者共鸣。《享受每个幸福》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定义,只要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幸福就会一直伴你。《一件夹克衫》通过一件夹克衫的故事,将“我”的不理智刻化出来,反映出生活中这一现象决不是个别的,不能固执和偏见,漠视真正的关爱。《拆除心灵上的藩篱》抛掉歧视与傲慢,理解和尊重,人与人都能伸出友爱的手,社会才能更和谐。《尊重在细微处》小事见真情,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一组心灵絮语,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憾,佳作力荐,感谢赐稿。【编辑:军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军杰        2017-08-26 12:23:31
  拜读佳作,问好老师!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2 楼        文友:军杰        2017-08-26 12:24:18
  感谢老师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春花美艳终将谢,逝去年华不再回。 惟愿今生多努力,惜时莫让寸光阴。 军杰/2016
3 楼        文友:芩翼卿扬        2017-08-26 15:11:51
  遥问老师安好的盼佳作连连。
用不拘的个性,傲天马行空,用芩翼之翅,炫珽玥之光!
4 楼        文友:        2017-08-28 16:39:39
  值得阅读的文字,感谢作者的分享。
人闲桂花落
5 楼        文友:        2017-08-28 16:39:39
  值得阅读的文字,感谢作者的分享。
人闲桂花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