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五十回眸说师恩

编辑推荐 五十回眸说师恩


作者:白沫之识 白丁,5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4发表时间:2017-08-26 19:25:25
摘要: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求真知者,承于师恩。

我是1967年9月上学读书的,屈指数来,至今已有五十年了。
   那时的绍兴农村,没有幼儿园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农家孩子玩到七岁左右,便被父母送到就近的学校,走进小学一年级的课堂。
   阮社历代富庶,当时汇聚着优秀的教育资源,东江的省属绍兴师范专科学校,赤江的绍兴地区卫生学校,在绍兴乃至全省都是响当当的。我们就读的绍兴师范附属小学,是绍兴唯一的省级小学,堪称全省城乡小学教育的品牌。
   196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山东嘉祥县马集小学教师侯振民、王庆余的一封信,建议“所有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国家不再投资或少投资小学教育经费,教师国家不再发工资,改为大队记工分”。这个建议被称为“侯王建议”,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高潮,《人民日报》对该建议进行专题讨论后,中央决定予以采纳。
   据传,绍兴县的公办小学,是1969年初冬下放到大队的。这年,放完暑假,我们还是像往年一样,到东江沈记弄堂口的学校读书。谁知读了不到三个月,学校突然说要我们放假,同时通知家住阮三大队和第四医院的学龄儿童,放假后到新成立的阮三小学读书。
   阮三小学设在陈家溇底一处名为“九大楼”的大院。这里的房屋原是章东明酒坊的家产,解放后成为阮三大队的集体资产。当时的大院布局是这样的,主楼九间打埭的楼房,虽然是清末民初老建筑,但看上去仍很气派。一层南侧为大队财务室,楼上是老师办公室,中间隔着楼梯间,北边楼下是礼堂,二楼有四间教室,我们的教室在北首,东、西、北三面有窗。透过北窗,可看到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但窗下是第四医院的养猪场。夏天,养猪场臭气熏天,让人难以忍受。
   绍师附小被拆分成大队小学后,老师们也经历了大调整。家在农村的,全部回自己所在大队教书,同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家住柯桥镇上或绍兴城里的,则根据各大队小学师资情况,由公社统一分派。
   对我们来说:学校是新建的,老师是新来的。
   新校开学第一天,为我们上第一课的,是一位年轻亮丽的女教师。老师放下讲义后,自我介绍说,她姓宓,名伟利,今后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宓。
   宓老师是绍兴城里人,15岁考入绍兴师范学校,18岁那年毕业时,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担任附属小学老师。老师接收我们这个班级时,已经具有七年教龄,可谓年富力强。
   自学校下放到阮三大队,直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时间的跨度虽然很长,但老师关注我们学习生活之情永恒。当年上学时光,老师课堂认真讲解,课后具体辅导。即使在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停课闹革命”之风流行的情况下,老师仍按计划进行课堂教学,使我们能在动乱中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离校至今,老师心念学生工作和生活,平日嘘寒问暖常关怀,节假日则与家人到处走走,尽力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家庭。这暖融融的师生情谊,早已跨越校园,而且超越时空,尤如三江之源,似涓涓细流,却潺潺长流。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我是有亲身感受的,其中,两件新旧事例,旧的,虽时隔久远,但永记在心;新的,则近在眼前,更感到亲切。也许从老师的角度讲,这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过也就忘了,感觉无须张扬。但对我们来说,受惠于人,小中见大,定当铭记不忘。
   记忆深处的一件事情,大约发生在1971年1月。记得学校放寒假前,老师都要到学生家庭走访,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记得这是一个阴天,老师走访我家时看到我妈因胃病疼得卧床呻吟,老师问明情况后,三脚两步赶到合作医疗站配来胃药后,发现家里的热水壶全是空的,便又跑到楼下,将瓦茶壶搁在缸灶头上烧水,烧开后又用大碗凉至适宜的温度,直到我妈将药片服下,老师帮她盖好被子后才悄悄离开。
   那时,我家老爹和几位兄长,或在外地工作,或在部队服役,家里除了老娘,我虽不到十岁,已经是第一男劳动力,可是什么也不懂,根本不会做家务活。江南的冬天阴冷,我家的三间朝西屋,更是冻得彻骨透心。但是,那一晚,我记下老师说的“我们做不了大事,就怀着大爱去做些小事”。感觉这个冬天,比往年温暖多了。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在今年1月中旬。当时,我从内蒙古草原回绍兴老家过年,在同学聚会时见到老师后,老师问的第一句话是:内蒙古冷不冷,饮食是否习惯?当老师知道那边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多度时,脸上顿现凝重的表情。我告诉她,屋里是有暖气的,而且是最适宜的二十度左右。但她还是担心地说:你们总是要出去办事的。
   过完年,很快就是我们离开家乡的日子。这天,忽然接到老师电话说,阮社要拆迁了,她想再回阮社看看,问我是否有时间同行。我以为老师只是再到她工作生活地方走一走,谁知见面后,老师交给我一个手提袋,里面是一包点心、几双毛线袜。老师说,寒从脚底起,这几双袜子带到北方去,天冷的时候可以套一套。
   这时,我的眼角湿润了。心想,这一定是老师放弃过年休息,放弃外出游玩,戴着老花镜,静静心心,一针一线编织完成的。这每一针,饱含师生之谊,这每一线,隐蕴寸草之心。所谓师者父母心,五十回眸,师恩如山,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一滴露水,能照见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展现人生的修养。古人云: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求真知者,承于师恩。老师,既是学生成长的领中签,更是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吾非能人,但可承师之长,传仁爱心,扬正能量,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这是学生对老师最真诚的感恩!

共 21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难忘那年新学校的新老师,年轻有为,15岁就考入绍兴师范学校,因为品学兼优留校任教,正好是学生们的好榜样。与这位宓老师一结缘就是一生,她的善良与真诚,让学生终生难忘。她因家访而照顾了生病的母亲,因“我”的远行而嘘寒问暖,一针一线为文中的“我”织毛袜。此时,师恩重于亲情,让人感叹,给人温暖!文字情感真挚,凸显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品性,读来暖心,祝福!【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8-26 19:26:23
  感恩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温暖之情!为天下所有的老师祝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