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暮霭
残阳浸润大地,一片猩红。
走在路上。每一株小草,每一块鹅卵石,都在向你传递她们对暮色独特的感受,让你内心禁不住翩翩起舞,融入宇宙永恒不息的生命合唱。
全省教师读书叙事活动在国培继教网启动,相彰易得的红,透亮得接近暮霭。
共读帕尔默《教学勇气》进入悟道深处。今日梳理教师叙事200篇,亦或重复,亦或自我增能。《教学勇气》的译者是北师大吴国珍教授,得到她的引领是人生幸事。我是幸运者中受益最大的。跟进“勇气更新”共同体跨校叙事6年,在场域氛围中灵性追求向纵深探源。帕尔默自己也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喜欢中世纪欧洲托马斯修士在《效法基督》中表达的对生活的最高愿望:“坐在一个小角落里,手捧一本书,就这样安然度过一生。”半生缘定有一本书自己喜欢,真的不容易。
同是读书,与孔子有着距离。人与人“性相近”,而襄壤有别的是“习相远”。读书是修行,叙事是修“习”。读书叙事,在于把“学”的境界日渐升华为“习”,更进一步“有朋自远方来”,一起修明。比如,教师在自己遇到教育事件时进行构建、分享、分析和解释;或者,对自己的教学事件、教学行为进行描述而思考教学的得失,其结果都是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学实践被赋予了意义,正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亦是《荣堂四书管见》中的“所贵在觉,不觉则不能习”。
人生接近暮霭,很多东西渐渐淡了,但也有一些东西前所未有地浓烈起来。很喜欢这种感觉,很喜欢一次次蜕皮时的阵痛。那种撕裂,是积习与你内心最后的缠绵,其间有难舍的眷恋,又有超越的决心。撕裂中,你感受着自己的平凡,感受着平凡有一种挡不住的伟大。
7月7日。一个在中国人记忆中,唤起无数记忆的日子。我在葡萄牙,Braga市中心,ResidencialAvenida,坐在床上,书写自己人生中一段经历,在指尖流向历史的记忆。
葡萄牙,Braga。一个我来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名城,就在Avenida的窗外展示着它白色和米黄的墙壁、橘红色的屋顶、雕刻着宗教人物和花叶的石板和石柱。看不到的山坡上,有双耸的绿树。走到窗前,看到教堂高高的尖顶。蓝蓝的天空与白云相映,空气似乎感受到了阳光的明媚和温暖,透过窗纱送来教堂的阵阵钟声,让这几天积累的所感所悟,在这波尔图葡萄酒的产地渐渐发酵,变醇。Issat,因为UniversidadedoMinho,在2011年7月5-7日这一段日子里,把400多不同肤色的人吸引到这个曾经的海洋帝国,最古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走在Minho的校园,到处都有Issat标志。外墙上,教室里,志愿者的T恤衫上,还有与会者的胸前佩挂着牌铭。会议的名称有点奇特:回归未来,教育之政策、实践与研究中的遗产与沿革。回归,本是指向过去,但这里却是未来。会议的reception在Braga最古老的教堂•BomdoJesus旁的一家酒店里举行。
我们在做大会发言:城乡渗透发展教师共同体。
我说:生命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他人恩赐,而是来自生命的践履,来自践履过程中与他者的不断对话、倾听、质疑、协商、探讨和建构。
我在分享我的教育之旅《成长,初恋般的感觉》,听者像含着冰激凌。
记得小的时候,最喜欢看一套漫画叫做天使迷梦,是台湾一位很出名的漫画家游素兰画的。幻想着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天使的存在,或者幻想着能像天使一样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而在异国土地,当夜色落下帷幕,暮霭悄然升起的时候,充满我的视野的是天使的样子,一双透亮得眼睛,一对洁白的翅膀,飞在朵朵白云之上。上初中开始住宿,我在房间墙上贴了一幅天使的漫画,是一个失堕天使的形象,暮霭充斥画面,还有被铁链缚住的翅膀。但是她的眼神中没有绝望,有的是一种反抗和坚韧。每每看着这幅画,总让我莫名地充满斗志与力量。接近暮霭之年自己才明白,那种力量来自自己的信仰:摆脱束缚,挣脱枷锁与铁链,没有任何事能阻挡追求自由的渴望。
夜的呼吸变得急促,习习清风出入我的衣袖。觉得心中有一种力量,充满了巨大的张力,也有独特的韵律,似乎是诗。细细想来,那诗意来自教师叙事的激发。
今日收到昌军叙事《教育寻春之旅——四月北京行》,题目让我惊喜,如他走出心灵沼泽地的温暖,掠过心湖,拂扫远方夜的眼睛。三段成文:感动、燃烧、明悟。内发心灵觉醒、内蕴勇气更新、内生成长幸福,像一束束心灵花瓣,把寻春的艰困站成四月的风景。那是2014年,参加“飞翔者--教师勇气更新”年度聚会,多方协调,带领昌军等63位教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教师相聚北京80中,在参与互动中找寻教师生命的真正位置,感受心灵增能的真谛。昌军特别回忆杨小洪老师和我以共同体方式进行的对话讲座、沙龙叙事、心理聊愈。他谈到给自己带来的疗愈点拨作用时,激动地说:这样的共同体,让我明晰了自己此前人生旅途中出现的问题,现在,我能正视并接纳并不完美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慢慢修正,会收获“自身认同与完整”的成长力量……和他一样,无数个“勇气”种子与共同体“飞翔者”结伴前行,贯通体制内外,创新“勇气村”共同体学习模式,学习变成修炼。
或许,太过漫长——二十年!似乎少有人能再鼓起勇气,驻足精神家园,寻找心灵回家之路。昌军做到了!昌军是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六农场小学的一名教师,自1987年河北省滦县师范学校毕业,一直从事小学班主任及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他是一个始终坚持“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
记得2013年圣诞,我以名师身份去曹妃甸送课下乡。那天,在最后半小时互动答疑时,昌军起身到台前,拿个小本子,梗概梳理了我的讲座,然后面对三百余名参训教师,送我“三个叩问”。昌军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与会老师们被我问题的尖锐惊住了,眼巴巴望着孙老师,为她捏了一把汗,会场一片寂静。我略有担忧,把记录的本子放在前排桌子上,准备自己作答。孙老师给我深深三鞠躬,她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正面“迎击”,而是透过教师的‘九大束缚’,用‘第二发展期’和‘三圈’理论,给被体制捆绑的我们,那无法自我超越的心松土。后来,他在“给自己的成长记录”中再次提到这件事。他说:那一次的相遇与交流(好多老师说那是“交锋”),彻底颠覆了我对“专家”的印象。正如文佳所说,彩文老师对底层教师的理解和关注,让我选择站出来(以前听专家讲座无数次,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冲动);彩文老师的优雅和智慧,带动全场三百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灵魂一起碰撞。也正如小洪老师所说,是彩文老师的三次鞠躬致谢,让我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于是我预想中的疾风暴雨变成了百川归一,虽有波涛汹涌也有流水潺潺。当主持人想阻止我继续说下去时,是彩文老师的微笑和全场教师的掌声和呐喊,支持我坚定地站在那里,并一直到超过了预定的半个小时时间。这次相遇,是一次“伟大的相遇”。一个人要打开心灵空间真的不容易,但又在一刻间真实发生。那之后,昌军与我一起经历探究内心的旅程,共同在省读书叙事研修平台引领教师共读《教学勇气》。成立“勇气村”后,他担起了组织管理工作。我发现,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建立联系和变得亲密无间的,就易于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让更多人感到我们在共同建立一个相互支持的共同体。
昌军叙事,思想犀利如匕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深刻而有个性。不仅有震撼力、杀伤力,也是真情动人。他觉察自己“从教二十多年,成长呈现低层次和反复性,更多是迷惘与纠结”的原因时说:“期间的遭遇,让我对中国教育失望甚至绝望。其中性格的过于激进乃至偏激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活动范围狭小,造成眼界和格局受限,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从昌军个体的“分离”到“完整”,透析其背后的文化基因,我们可以提炼出自身认同于共同体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发自内心寻找生活的中心。
第二阶段:彼此发现对方,相互提供技术上的支特,发展共享愿景。
第三阶段:将个人的发展转化为公众问题,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
我们还有更深层次的发展需求,那是选择性激励系统的出现,像帕尔默遇见的,支持变革远见,并使体制评价标准变得良善。“勇气村”创造对话共同体,不但支持而且治愈我们承受分离带来的痛苦,同时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共同体。
有人说,改变昌军的人是我。我,微乎其微,三次鞠躬只是我的表象,而昌军“在垃圾堆中翻滚”,“厚厚的膜滴穿磨透”,是因为走向公众,开放自我,接受多元价值的考验,在复杂的关系中保持自身完整,才迎来太阳穿墙而过的那一刻。共同体就是这样,我们的渺小汇聚为伟大,不停地问询成为呼唤伟大的力量。开始,可能三五人,然后是一群人,由漫无目的的对谈到话语慢聊,由点滴的共享到叙事的洋洋洒洒,一切悄然发生。我们有了一个很好平台,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一个相遇的机会。而且,我们还有一点紧迫感:希望每位有缘的人尽快成长,羽化成碟。这是少有人走的精神之履。循着昌军的足迹,我们似乎触摸到一条清晰的心灵成长曲线:把自己的思维向度开放、拓展,契合传统文化的内在纹理,精神突围。这是寻“春”之要义。
一阵风吹来,我追逐而去。鸣虫窃窃,聒噪耳边,恍惚中有菡萏幽香悠悠扑面。我陷入紫色的梦,看到绮丽华美的风景。
花底相看无一语,待把暮霭灯下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