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难以忘却的记忆

精品 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观海得深 白丁,9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4发表时间:2017-08-29 10:50:08
摘要:他的哥哥当年随红军长征走后,一去而杳无音讯。为了找到哥哥,他们一家三代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费尽了周折,仍然没有哥哥的下落。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唯有将当年的记忆记入史册,来表达对无数个这样的“哥哥”永恒的纪念!

难以忘却的记忆 去年四、五月份的一天,我们单位来了两位不速之客,她们是父女俩。父亲看上去年近八旬,但身体却很硬朗,也很健谈。女儿大约40岁左右,话不是很多。
   我先让父女俩坐下来,泡了两杯热茶放在茶几上。然后,询问她们来这里有什么事情?
   于是,父亲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细细地讲了一遍,女儿在旁边不时地插上一、两句话。我把椅子挪到跟前,尽量靠近她们,好听得清楚一点。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父亲名叫袁忠义,生于1935年,81岁了,原在伏家镇街道居住,后来搬迁到了索罗村。女儿名叫袁迎春,前些年嫁到了附近的村子里。
   袁忠义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不至一次地说过,袁忠义还有个比他年长十多岁的哥哥,小名叫袁成,官名袁忠成。早在民国26年(应是民国25年,1936年)9月,参加了由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此后就杳无音讯,至今是死是活也没人知道。这件事成了他父亲的一块心病,老人时时牵挂着这个儿子,由于思念过度,差点把眼睛都哭瞎了。但是,一直到老人去世,也没有再见上长子一面。
   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袁忠义多次找到有关部门,希望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能打听到他哥哥的下落。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红军长征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档案资料不完备,所以根本无法查阅的缘故,相关业务人员在搪塞了几次过后,因对袁忠义三天两头地去打搅他们感到厌烦,就对他说:“你再不要找了,这么多年没有回来,可能是当了特务,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你再找下去,弄不好自己都要受牵连。”听了这句话,袁忠义就再也不敢去找了。
   直到现在,大陆和台湾关系缓和了,袁忠义才又动了这个心思。她们父女俩今天来的意思,是听人说我们单位有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于是,就怀揣一丝希望找到了这里,试图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能找到亲人的下落。
   知道了她们的来意后,我便开始翻箱倒柜地四处翻阅档案资料,最后终于在由我单位上世纪80年代末编撰的内部文献资料《红军长征在徽县》一书中,查到了两个姓袁的徽县籍老红军,但却都不是伏家镇的,而且名字、出生年月也对不上。我还把书中的相关内容让他的女儿看了,并告诉她们,当年徽县参加了红军的有730多人,我们这里有记载的也只有60多人,大部分人或失散,或牺牲,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留下任何资料。而且,红军长征离开徽县已经整整80年了,当时十几岁的孩子,现在即使活着也该90多岁高龄了,而目前能活到90多岁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因此,找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听了我的话,她们只好很失望地离开了。
   临走时,我答应她们,等我们到各乡镇搜集党史资料的时候再继续打听,如果有什么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她们。
   后来,我们去伏家镇搜集资料时,也问了很多人,有相当一部分人连红军长征时来过徽县都不知道,也有一些人只是听老一辈的人讲过红军长征在徽县的故事,但具体哪些人参加了红军,就不清楚了,更没有人知道袁成参加红军的事情。因为没有新的消息,我们也就未和她们父女俩联系。
   可是,大约到年底的时候,这父女俩又来了我们单位,我把到伏家镇搜集资料的过程给她们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女儿说,找不到也就算了。可她的父亲却不答应,非要让我们与省、市、甚至中央的有关部门联系,帮他再查一下,看能不能查到,或者让我们单位给领导汇报,给他们家发一块“革命烈属”的牌子,来表示对他哥哥的纪念。我说当年红军长征时,沿途参军的人都编到了各连队,几经转战,有的参军后没几天就在战斗中牺牲了,有的失散了,还有的到陕北后又编到了八路军或新四军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战争,到最后侥幸活下来的非常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牺牲了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更何况档案资料?现在无论到哪里都没办法查。既然查不出来,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你哥哥是不是参加了红军?是已经牺牲了还是活着?那么,“革命烈属”的牌子也就不能随便乱发。我们单位的人轮流着做解释,整整花了一上午的功夫,总算把父女俩又给打发走了。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应该结束了,意想不到的是,春节过后没几天,这父女俩又来了。
   老人一进门就大喊着:“找到了,我找到了。”显得很激动,而且充满了喜悦。
   我赶快又给她们泡了茶,让她们先坐下来。然后问:“你找到什么了?”
   “证人,我找到证人了。”老人的声音有点儿颤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人名叫陈志善,今年95岁了,在伏镇村三社居住,前几天中坝唱戏的时候,我在戏场里碰见了,他说他知道当年我哥哥参加红军的事情。”袁忠义接着说。
   我问她们,陈志善老人的身体怎么样?是否还能记清当年的事情?
   “身体好着哩!他儿子给用车拉着去的戏场。”袁忠义补充道:“当年发生的事情也记得很清楚,我问了我哥哥的事情,他都知道。麻烦你们抽时间去伏镇调查了解,车费和吃饭的钱我来掏。”
   我说,单位上这两天还有些要紧事,等忙完了,我一定安排人员和时间,专门来一趟伏镇,不过,时间不会太久,可能就是这两、三天之内,车和饭的事也不用你操心,我们自己能解决。
   袁忠义听到这话,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嘴里边说着:“我给你磕个头,感谢你把我的事情这么重视!”两腿已经弯下来,准备趴到地上。
   看到此情此景,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立即用双手扶住老人,不让他跪下。我的内心深处也突然间萌生出一种感慨:这就是中国的农民,这就是中国农民本来的纯朴和善良。在你认为,你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他们却已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好像你给了他们莫大的帮助似的。但是,由于价值观的变化,这种本来的纯朴和善良,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消褪着。
   也许是常年下地干活的缘故吧,我感到老人的劲很大,竟然有点扶不起他的身体。情急之下,我立即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比我的父亲还要大几岁,你认为你这样做合适吗?”
   老人的女儿也赶快过来,帮着扶住她父亲,同时嘴里呵斥道:“人家都答应去了解了,态度又这样好,你这是想干啥?”
   还是女儿的话管用,听到这话,老人便不再执拗了。一边站直了身子,一边说:“那我再次感谢你们!不过,你们来之前给我女儿打个电话,我们在街道边上等你们,走他们家的巷道很深,要拐几道弯,不大好找,到时候我给你们带路。”
   我说:“好的,到时候提前给你们打电话。”
   就这样,两天后的下午两点多,我们单位职工一行四人,专门去伏镇采访了陈志善老人。临行前,给袁迎春打了电话,没想到我们刚到伏镇旧街道,老远地就看到她们父女俩在马路左侧的巷道边站着,眼睛一直盯着我们来的方向。
   下车后,父女俩又说了一通感谢的话,然后带着我们,左拐右拐地连续拐了几道弯,才在一个院子里停了下来,老人四下里瞅了瞅,最后确定就是这里了。我大概环视了院子一周,靠北面是一栋二层小洋楼,墙面上贴着带图案的白瓷砖,正门是那种四开门的朱漆木门,窗子是铝合金的,楼房看上去很洋气,充满了现代气息,也映射出这家人的经济状况肯定比较好;东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前墙全部是木板镶成的,上面刷着红漆,颜色看上去很鲜艳,屋顶上铺着小青瓦,檐口处挂着滴水檐,窗子是网格状带图案的木窗,窗台是用石板铺的,散水也是一块一块的长条石铺成的,从房子的结构和外形来看,这座房子至少是在解放前修建的,房子的主人肯定是个大户人家;院子的南侧和西侧,分别有一座比较普通的砖木结构的房子,看上去年代不是很久。
   袁忠义走到楼房的东侧门前接连敲了几次门,结果都没有人回应。袁迎春说她到街道上的门店里去找,主人可能在那里忙着哩。
   我们等了大约有五分钟的样子,袁迎春和一位中年妇女一块来了。袁迎春给我们介绍说,这就是女主人——陈志善老人的儿媳妇。
   女主人开了正门,把我们带进里屋一间靠左侧的房子里。房间里靠墙摆放着一张席梦思双人床,一位老人躺在床上。女主人走到跟前,对着老人的耳朵大声喊着说:“爸,你起来一下,县党史办的人来找你了解情况了。”
   老人试着想坐起来,但似乎有点儿吃力,儿媳赶快把公公扶了一下,他才算坐直了身子。老人头戴一顶黑条绒的棉布帽,面庞看上去很清瘦,但面色很红润,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以及嘴角边、下颌处长长的花白而稀疏的胡子,都是老人见证历史沧桑的有力证明。
   儿媳告诉我们,老人耳朵有点聋,说话要把嘴搭着耳朵跟前才能听清。于是,我只好凑到他跟前,斜坐在床头处,将嘴搭到他的耳朵跟前,寒暄了几句之后,开始切入正题,问他当年袁成参加红军的经过。
   老人思索了大约一分钟的样子,然后,喘着粗气缓缓地说:“袁忠义的父亲小名叫田娃子,官名叫袁进财,和我家在前后院住着,开了个豆腐房,生活很困难。袁忠义弟兄三个哩,老二自小过继给了一户姓李的人家,老大在民国25年红军来伏镇时跟上走了,当时家里给找了个媳妇,把婚都定了,当兵走了就再没有音讯,他父亲也气得生病了,时间不长就去世了。后来,他们家就把街道上的房子卖了,把户口迁到了山家庄,以后就一直住在那里了。当时和袁成一块跟着红军走了的,还有我大伯的儿子和我的一个侄娃子,走了以后都没有回来。”
   我们接着又问了一些情况,比如红军来伏镇后,是不是居住在现在的供销社里?当时的供销社是不是叫“陇盛丰”商号?还有个叫贾万林的曾经是伏镇游击大队的大队长,以及蔡家庄的杨清良给红军捐献5000两白银的事情等等,老人有的能记起来,有的已记不清楚了。毕竟都过去了80多年,加之老人已是95岁高龄了,一下子要让他记起那么多事情确实也不现实。
   后来,老人又给我们说了一些他的老伴何翠玉早年如何当村上的妇女主任,如何整天到晚不着家,忙于干公事,连自己孩子都照顾不上,最后还得罪了好多人之类的事情,从老人的回忆中,我们也不由得对他的老伴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接下来,我们给老人说了些让他保重身体,祝愿他身体健康、福寿双全之内的话,就告辞了。
   从陈志善老人家里出来后,我告诉袁忠义父女俩,我们下来后,会把今天了解到的资料补充进相关的党史书籍里,等书编印出来后给她们送上两本,这其实就是最好的纪念,因为,书可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让后辈儿孙永远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这比立碑子、挂牌子的意义更加深远。袁忠义听了很高兴,她们父女俩千恩万谢地走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坐在车子里想了很多。是啊,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又有谁会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有多少个像袁成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妻舍子,少小离家,驰骋疆场,马革裹尸,把生命和热血都抛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而他们中有很多人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尽千方百计去挖掘和搜集他们的相关资料,来重拾这些不该忘却的记忆,以告慰他们的英灵!

共 44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袁老爷子千方百计打探哥哥袁成的行为,不仅感动了作者,感动了很多党史工作者,更感动着千千万万个读者。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又有谁会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有多少个像袁成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抛妻舍子,少小离家,驰骋疆场,马革裹尸,把生命和热血都抛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而他们中有很多人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尽千方百计去挖掘和搜集他们的相关资料,来重拾这些不该忘却的记忆,以告慰他们的英灵!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3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29 11:32:07
  我们不应该忘却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观海得深        2017-08-30 08:49:38
  非常感谢武戈老师力推,我会更加努力的。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8-30 11:05:20
  恭喜佳作获精,期待精彩纷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4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8-30 12:48:28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