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得好吗
夜深了,躺在床上仍没有睡意,随手拿起床头《唐诗三百首》,映入眼帘的是第一首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脍炙人口,更是中国儿童都能背诵的一首诗。儿童也就是会背而已,对其中含义不可能理解,最多从字面对诗句内容了解。
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四句诗说了四个事,第一句说了春天睡了一夜满足的觉,第二句是鸟儿到处鸣叫,第三句是昨夜又是风又是雨,第四句是作者担心花被风雨摧落多少。风雨摧落了多少花,其实不仅仅孟浩然担心,李清照也在风雨夜睡醒后担心花怎样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落了多少孟浩然在诗中没有答案,但李清照明确告诉我们“应是绿肥红瘦”!孟浩然和李清照的词句颇有相似之处的是昨晚又是风、又是雨,这样的夜晚偏偏他(她)们都睡得好,而且睡醒后关心的都是花怎样了。还有一位写风雨、落花的诗人是辛弃疾,他在《摸鱼儿》里有:更能消,几番风雨、何况落红无数的词句。
其实,我既不想说“啼鸟”,也不想说“夜来风雨”,更不关心花落了多少,以及是红花多,还是绿叶多。我只想说说睡觉!孟浩然在春天的夜里,虽说刮着风,下着雨,能一觉睡到大天明,实在是幸福极了。当然,李清照的“浓睡”,也是让人垂涎,这样的“不觉晓”和“浓睡”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据报道美国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2~50%,我国也在30%以上,睡眠障碍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睡眠障碍现已成为威胁世界各国公众的一个突出问题。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第一天,是因为季节变换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天也是我国农历“春分”节气。
睡不好觉的人很多,看到有关报道,毛泽东大脑高度兴奋,吃了安眠药才能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如果被吵醒,毛泽东会非常恼怒,警卫们都会把鸟赶走,以免影响毛泽东睡眠。据说刘少奇也是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受迫害时不给安眠药,直至迫害致死。我们平常百姓想睡个好觉,只能自己创造条件:“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睡眠状况最差的,又被历史记录的莫过于王莽了,王莽篡夺汉朝皇位,建立了新朝,但只维持十五年,就众叛亲离,朝政一塌糊涂,甚至到了荒唐的程度。朝野均对王莽失去信心,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城略地、逼近京畿。《资治通鉴记》记载:“莽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鰒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这是说王莽因为各种不利消息传来,以至于忧闷到吃不下饭了,只是喝点酒,吃一点鱼肉,看看军事方面的书,累了,就靠在茶几上迷糊,从此不再上床睡觉了。一个人郁闷到不上床睡觉,可见王莽睡眠恶劣到何种程度,能被历史记载的,王莽大约是天下第一人。
历史上睡不好觉的人还有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他在一首杂诗中这样说:“慢慢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这是说深秋长夜睡不着,披上衣裳来回走动,时间长了,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由此看曹丕睡不好觉。岳飞也睡不好,岳飞是一员武将,一生戎马倥偬,只留下两首词;一首尽人皆知的《满江红》,另一首就是《小重山》。《小重山》里这样说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没有人发出声响,都半夜三更了,因蟋蟀鸣叫睡不着,独自起来围着台阶转。
南唐后主李煜更是睡不着,他在多首词中表达这种情况。《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这“披衣出户行”与曹丕“披衣起彷徨”,和岳飞“起来独自绕阶行”是何等相似,都是睡不着披上衣裳,出户踱步;这世上不知有多少睡不着的人其实都是这样半夜三更踱步。《长相思》又说:“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睡不着肯定嫌夜长,李煜是被宋太祖软禁,亡国奴的日子不好过,“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风雨夜孟浩然和李清照能“不觉晓”、“浓睡”,李煜只有眼馋与嫉妒的份,从词句不难看出李煜失眠非常严重,要不然怎么有“无奈夜长人不寐”词句,李煜词句里多次出现“不寐”,可以肯定不是偶尔一次睡不着,但是在众多介绍李煜的资料中却没有看到有关李煜失眠的记载,对此略觉不解和遗憾。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的思想也越来越紧绷,甚至讲究夜生活,还要吃夜宵。经济上要把很大一块资金投在孩子教育上、要还房贷、要换更好的车、要……在这样的压力下,要想“不觉晓”和“浓睡”,实在是太难了。
晓来未睡足,
烦心鸟雀鸣。
夜里风雨骤,
落红有几许?
但愿人人能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