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
“你和局长有联手的事吗?”
“没有。怎么?他会进去吗?”
“官职免了,接下来还要查……”
局长被查已经一年多了。大家惶恐。我和局长是同学,又在他的手下搞装备工作,朋友担心是正常的。而我,在担心局长。
“一个小师范毕业生能当上教育局局长,不靠“送”?鬼才相信。原县长已经进去了,招架不住,供出几个大局的局长买官行贿,教育局长牵涉其中。”另一个朋友打电话进来。
之前大家可不是这样评价我们局长的。都说他仁慈、善良,从老师到校长都服他。县里也大会小会夸,说高考成绩由原来全市倒数第二到全市第一,是局长领导有方。
曾经,局长可是我们同学的骄傲,母校的骄傲。
母校就在教育局后身,隔窗可见。有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透过沉重的空气传来。是附小的孩子们,他们昨天刚开学。今年,局里要求国学进课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论语》各篇以第一章前两三字为篇名,一般没有什么意义。此刻,想到金圣叹的小故事,却把它牵出意思来。“子奚为不政?”这也是《论语》上的话,意思是先生你为何不从政呢?“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圣叹公意思是,做学问是第一位的,做官从政是第二位的。答得很有意思。想到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联想局长为官之道。“学而为政”,岂不是更为顺理成章?
中午,几位同学为局长惋惜,聚餐闲聊。对面墙上挂着一副隶书,上书四个大字:学达性天。很难在饭店看到这么文雅的字,这乡野农家倒是灵秀之地,正应了此一时的心境。
“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学达性天”的渊薮分为“学达”和“性天”。“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学达性天”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达到“性”与“天”合。《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易经》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据《说文解字》所释,“上施下效”谓之教,“养子作善”谓之育。中国传统之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就其最高目标而言,这里的“人”应是尽性全德之人,即圣贤者。
一位同学倒过来念到:“天性达学”。深邃哲思一语破解。
我说:“这四个字的意思应该是学问、通达、人性、天道,也就是说,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性通达,产生慧悟,与天道相融,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理解也符合理学常说的天理良心。”
同学应和:“对呀,这个天就是天理。”“学”,被同学念作“xiáo”,他说,跟“效”相近,所以可以解释为效仿。他为局长叫屈,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还说这年代当官都得送礼,局长敢不送?
我一愣,“学而”,不就是“学天”吗?古代,“而”是“天”字的变写。“天”如何学?
“学”里面带“觉”的意思才讲得通。“天”是虚无心,“地”是事业心。虚无心与事业心高度结合,才能创建美好和谐的世界。孔子身体力行,一方面心地虚无,智慧无比,创立儒家学说;一方面教导学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造福人间。虚无心是立心之本,事业心是立身之本。“学而”,就是开启自己广阔的心胸、善良的智慧,做君子不做小人。
下午去了学校,全县“大阅读”活动我们科室负责。正好与老师交流“学而”。
老师说:就像读《圣经》永远都是《创世纪》,读《论语》常常停在《学而第一》。这三句话有什么联系?看起来没什么逻辑嘛。
“说孔夫子的话没有逻辑,说流传了几千年的语录没有逻辑,有些过了。”我停顿一会儿才开口。
老师有些不好意思,说:“我并没有挑战孔子逻辑的意思,更没有怀疑上千年中国读书人筛选的结果。只是不明白孔子为何这样讲话。它与我固有的思维组织方式,与逻辑不相合。”
老师的话给我提了醒,我得结合当下细细咀嚼《学而》。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向师襄学琴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可以想见夫子的追求,夫子内心的愉悦,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对曲子的理解就进了一层,从曲子本身到曲子流露的志向,再到作曲者的为人。后世的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或许可以作为注脚,但夫子似乎没有这样的淡然。尼采的“精神三变”,由骆驼而狮子而孩童,有些相近。
第二句,可以有多种说法:(1)因为好学不倦,技艺日臻精熟、见解渐趋深刻,声名远播,前来求教、切磋的来自远方,夫子因而欢喜。(2)如果不避偏狭,也可以说因为近旁的人多视夫子为平常人,不解他的言行(如“子入太庙,每事问。‘孰谓邹人之子多知乎?入太庙,每事问。’),夫子在向远方的张望,期待“同道”的到来。(3)从“学习”本身看,一路行走,不断有新的发现与人分享,也一定会有困惑、疑虑有待消除。这时,如果有不辞道远乐于切磋的同道来访,印证所学,无论是认同(“吾道不孤”),疑惑的瞬间冰释,内心都应该是“大欢喜”吧。从此,不再独行。但如果少有呢?
第三句,所学渐深,所知渐广,渐行渐远,知夫子的人想必只能越来越少。颜渊,夫子的好学生,这样评价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本人则说,“其莫知我耶夫!”,“知我者其天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风雨兴焉。”夫子的行走,犹如登山——他知道自己行在高处,他因为处在高处也能知人,知人因何在何处。因为知己,知人,故能心平气和,没有怨怼。因为君子的使命就是行走。
现在来看,我们局长的日常修为是夫子话语绝好的反衬。他在任期间下夜2点前没有睡过觉,除了读书学习就是研究问题。全县80%的学校都是他经手新建的,他说,每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故事,我是最会讲故事的那个人。他的故事在言说何以“说”,何以“乐”,何来“君子”之风。这是一种情感逻辑,在叙说内心不断充盈的过程,从一个境界走向另一个境界。
境界之间是有空白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位人人拥戴的好局长,竟是“买”来的。真的好遗憾!
“学达性天”要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