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锁(国粹·随笔)
一
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最司空见惯的物件之一,人们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过锁。
老屋构造极其松散,传统的木制架构,墙壁是用竹块编造的,稍微一用力就能踹倒。但这样的老屋有时却要用一把铁锁锁着,那把铁锁外面呈管筒状,里面装着马蹄型的锁芯,锁长不过六七公分,宽约三到四厘米,乌黑的颜色因经年累月地使用变得有些发亮。我不知道锁里面的构造,只知道那把钥匙的造型极为简单——一根细长的铁条,上部有一小截弯曲,呈工字型;下部是一个圆圈,套上一截绳子。大人出门的时候,把那铁锁往门扣上一挂,把锁芯往里一压合,锁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开门的时候,把那钥匙往锁孔里一顶,铁锁很轻易就打开了。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歌曲《从前慢》对铁锁的描述总会勾起我对那把铁锁的回忆。我记得那锁和钥匙并不好看,在那样简陋的房屋门上挂着一把简易的铁锁,加之那纤细的门扣,用铁器轻轻一撬,那门扣没有不断裂的,这锁不是形同虚设算是什么?记得有一次母亲把钥匙带走了,父亲进门时用一截木棍插进锁孔里,顶了几下就打开了锁。这锁只能锁住君子而锁不住小人,我曾纳闷父母出门干嘛还要用这锁?
人们的心里以偷盗为耻,“你锁了,他就懂了”,在淳朴的乡下,锁起到的作用不过是一种提示罢了。尽管如此,家里从未发生过盗窃;如果说那时盗窃案少是因为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那些简易的家具对哪家又不适用呢?所以防盗与失盗,完全不在锁的功能大小,而在于人心。
铁锁在岁月的更替中不知去向,后来母亲买了一把弹子锁,结构和以前完全不同了,黑黑的合金上一个白亮亮的锁环。锁身很小,锁环还是很纤细,钥匙从旁边插进去一扭,那锁环就弹起来了。锁的性能是提高了一些,但就构造和质量而言,锁能起到的作用依然是微乎其微。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在城镇一些仓库上看到的锁就不一样了,锁身很大,锁环很粗,钥匙的齿缺也较为复杂了些。我们有种开了眼界的感觉,手里摸着那锁,心里的确把它当做了稀罕物件。
到城市生活以后,随着造锁技术的进步,我见到的锁的种类就繁多了,如暗锁、链子锁、防盗锁等。照理,锁的进步应该带给人们更多的安全感,但事实是盗窃案的发生却屡见不鲜,人们的担心和烦恼并没有稍减。
记得有一次陪领导出差,汽车还发动着,他把车钥匙忘在了车里,人走出几步,那车门自动锁住了。那车比较高级,锁的技术性相当强,车门一被反锁,是很难打开的,这时要想打开车门,只有回家去取另一把钥匙,但家已隔四百多公里,回家取钥匙显然不现实,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汽车发动着而别无办法。这时接待单位的一个朋友想了一个主意,给当地公安局熟人打了一个电话。那人从监狱里找来一个盗窃犯,众目睽睽之下,那盗窃犯用两根铁丝几下就打开了车门,原本构造复杂的汽车锁在他手上如若无物。我们不禁惊诧于惯犯伎俩的高超,而后怕于自身家门的安全了,一想到万能钥匙的存在背上直冒冷汗。
随着网银的兴起,我的包里时常揣着一个密匙,尽管资金往来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但我每次在使用密匙时总有一种担心,生怕密匙被网络上传说的高手破译了,心里常常感到惴惴不安。
二
《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又曰:锁者,置于可启闭的器物上,用以关住某个确定的空间范围或某种器具的、必须以钥匙或暗码打开的扣件。
探究锁的起源,才知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有装在木结构建筑上的木锁。原来锁与人类已相伴了数千年,甚至可以这样说,从私有制产生那一天起,锁就诞生了。我国古代有石锁,并无钥匙,是以绳索或铁链束缚。商周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冶炼技术被应用于制锁行业,于是,出现了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以钥匙的不同而匹配不同的锁。到了东汉时期,铁制三簧锁技术成熟,钥匙达到了20多种,沿用了1000多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代机械锁具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锁芯里加入了长短不一的弹子,18世纪初英国人D.波特发明了凸轮转片锁,其钥匙编号由三簧锁的20多种发展到80多种;19世纪中叶欧洲制造商在凸轮转片锁和三簧锁的基础上发明的滑动转片锁,其钥匙编号达到了1600种;后来美国人L.耶尔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出现双向、三向、四向弹子结构,以及平面、双面、多面、双排双面、多排多面弹子结构和组合弹子结构,锁的保密性能大大提高,锁的编号由2000多种变化达到百万种。锁的种类也是十分繁多,有挂锁、抽斗锁、弹子门锁、插芯门锁、球型门锁等。
现代社会制锁技术进一步发展,密码锁、磁性锁、电控锁、电子锁、激光锁、声控锁等相继出现,在传统钥匙的基础上,加了一组或多组密码,用不同声音、不同磁场、不同声波、不同光束光波、不同图像(如指纹、眼底视网膜等)来控制锁的开启。到如今,锁具已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而且正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换代,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神奇。
纵观锁的历史,封锁与开锁这一对矛盾相依相偎。人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制锁人与开锁匠的较量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中的激烈程度和包含的斗争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三
锁的种类和演变带来了锁文化的丰富。
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根据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了孔明锁,内中奥妙无穷,不得要领,很难完成拼合。孔明锁亦称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这锁既能防盗,又能用于放松身心、开发大脑,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玩具。
锁在历史上还有一层意思:“一种用铁环钩连而成的刑具”,我们在过去的那些约束犯人的枷锁上可见它的身影。锁的发展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但又何不是社会矛盾尖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呢?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在于财产的私有化,如果要从艺术的角度为私有制找一个形象化的替身,我想锁是最恰当不过的。
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锁的文化内涵被挖掘出来,比如长命锁,它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戴上了这种饰物;到了12岁生日之际,再举行一种所谓的“开锁”仪式,又称“圆锁”、“迷魂锁”、“圆羊”,意指给成人的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如今,这种开锁活动已经简化成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由舅舅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全家人聚餐一顿庆祝开锁,仪式即告结束。
在这里,锁成为一种祈福的工具,成为一种精神安慰,它不仅能锁住有形实物,还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并成为解脱的象征。这是锁文化进步意义之所在,但正是因为人生有那么多的不安,人们才会需要这样的精神安慰。所以,锁文化在这里也具有二重性。
“锁”在文学作品中屡屡现身,如“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等。锁在艺术中不再是一种生活用具,而是一种心结的代名词。
四
从人身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华武术也发挥着锁的作用,是加在人身上的一道锁,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术的起源并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为了防身,这防身之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与锁的进步颇为相似。有一种观点是武术应该普及,我认为,武术如果完全用于强身健体,普及倒是必要的,但它若到了坏人身上麻烦可谓大矣。它带给人们斗勇斗狠的精神并不值得提倡,带给人们担忧顾虑害怕等精神枷锁也显得沉重。试想,如果人人都努力练武,期盼战胜对方,我们生活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氛围?
广而言之,单位的制度、国家的法律都可以称之为锁。有一种说法不无道理:“街上的电子眼越多,表示这个地方的国民素质越低”。从这个角度讲,制度和法律越多,也表示国民的素质越低,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难道不应该感到羞耻吗?
锁的用处小到可以锁门锁包,大到可以锁国。我们国家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国“锁”起来就安全了吗?否!惨痛的历史教训至今还无情地鞭笞着国人,教育着我们保持开放的重要性。
总有一种好奇存在心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人类的文明总是在不断抛弃落后和垃圾,锁起到的物理作用和代表的精神意义都与高度的文明是不相容的,我想,人类什么时候摆脱了锁的使用和禁锢,人类才会达到最理想的文明状态!
愿世间不要有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