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朽与永久
昨天下雨,拎着一把伞就走,走到雨地里撑开它,才发现它几乎不能用了。这时去细心查看它,想起它是一把“一次性的伞”,是出差遇雨时买下的,很便宜,卖主告诉我它是一次性的。拿回来后,没舍得扔,就放在那儿了,后来又用了几次,现在终于不得不扔掉它,回去重新拿了一把,弄得心烦意燥的。
这事让我想起小时候。小时候,家里有一把桐油布伞,父亲告诉我,它已经用了三代人了,到了我们这一代,它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破旧得连修伞的师傅也不愿意接它这个活,只好把它搁置在一个旮旯里,没有人再去用它,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两相对照,又让我想了很多。
现在“一次性”的物件特别多,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一次性茶杯、一次性雨衣、一次性拖鞋、一次性袜子……连伞也有一次性的了。由此再联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其他物品,皆有这样的倾向:只追求眼下好看、好用,不再追求它的经久耐用。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生产的用品,总的趋向是追求“速朽”,用过之后,很快就毁掉了,重新换新的。
但是在古代,人们制造这些用品的时候,追求的却是另外一个方向——永久。努力让物件结实、坚固,可以长期使用。一件家具可以用上几辈人,流传几百年,是常见的事。我们家的一个方桌,据说是我的祖太爷时打制的,到现在我大哥家还在使用着。假如,它被一些古玩收藏家知道了,一定会被收为“古董”的。
古代追求“永久”,现在却追求“速朽”,这是为什么呢?
社会的发展是呈现为一种“加速度”的,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表现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是物质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加上新材料的不断被发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物质用品的花样也就不断地翻新,“喜新厌旧”又是人类的天性,所以,人们崇尚的不再是经久耐用,而是新奇、好用。“用过后扔掉重新再换”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弃旧换新”的行为扩大着消费需求,这种不断扩大的需求拉动着生产需求,生产需求的源源,不断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让更多人有岗位工作,也才有吃饭的门路。所以,今天生产很多物品追求“速朽”的“一次性”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种必然。今天,人口众多,需要更多的岗位工作,产品必须更新换代快,才能满足就业的社会需求。
而在古代,人口稀少,生产能力又低下,生产产品的能力就很差,所以在制造物品时,人们追求的是“永久”。如果不这样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能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就会造成“产品短缺”,所以,古代追求产品的经久耐用性也是一种必然。
只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一次性”产品在很多人手里并不是“一次性”后就扔掉的,常常还会被再反复使用几次,就如同我的一次性伞一样,本来在出差回来的路上就该扔掉的,但却被我拿回来后又用了很长时间,直至昨天才扔掉。
一次性伞制造商知道我的行为一定不会太高兴的,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