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爱放风筝的王师傅(外一篇)
一、爱放风筝的王师傅
8月25日晚,在我们附近的社区休闲广场有一只“大鸟”从天而降,孩子们欢呼着一拥而上,跑在最前边的抓住“大鸟”高兴得举起来,其他孩子争先恐后地围拢过来,伸出手来想摸一摸羽翼。这时,一位老人紧追其后,直嚷道:“嗨,嗨,不能拿走!”边说边摇动线轮快步走到了孩子们跟前。原来这只“大鸟”是他放的风筝,孩子们尽管爱不释手,还是恋恋不舍地递给了他。
放风筝的这位老人叫王振坡,今年63岁,退休3年了,没什么其它爱好,就迷上了放风筝这一行。从放小风筝到放大风筝,从买风筝到开始动手做风筝,他一直乐此不疲。两年来,王师傅亲手制作的风筝就有100多个,最大的有80米长,叫做“蛇舞”风筝,还有两个40米长的“凤凰”大风筝,特别神奇。他能把风筝放到六七百米高空。新近制作成的两米长的形神并茂的孙悟空风筝,更是他的最爱!
说起放风筝,王师傅只有两年多的历史,但他对风筝的潜心钻研劲儿,没几个人能比。放风筝成了王振坡师傅的最大乐趣,他一年四季,只要是不下雨不下雪,天天都放。在广场上,上午放,下午三点多又开始放,吃过晚饭接着放,他最长的一次竟放了12个小时。
王师傅善于发明创造,自制的夜风筝,在中间撑筋的位置上加装了一排5号电池组,风筝周围装上了一圈彩色小灯泡。当风筝放起来,夜空就会出现一簇彩色亮光,特别引人注目,成了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常常吸引着喜形于色的众人,让无数双眼睛迸射出新奇的光芒。在场人员对风筝有关知识的咨询,王师傅都热情地一一作答,大家兴致勃勃而来,高高兴兴而去。
王师傅告诉我,放风筝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要动用手、腕、肘、臂、腰、腿、足等等人体各个部位,全身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它能壮身健体,更能消除烦恼。当全神贯注放风筝时,大脑就会高度集中,心无任何杂念,胸中纵有种种烦恼,自然就会消散于万里晴空之中了。王师傅放风筝治病强身的故事在社区一传开,就得到了积极响应,张大爷来了,李大叔来了,渐渐组成了一支老年放风筝队。
王师傅希望有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他对我说:“千万别以为这是孩子们玩的一项专利,它也是我们老年人强身健体的最好方式!你看放风筝好像人静止的时间多,其实拉线、收线浑身上下都时刻在运动。虽然放风筝没有什么规则而言,但是你想让它飞得更高、飞得更稳,那是需要掌握很多技巧的!”
看着精神焕发、容光满面的王师傅,我心里默默地祝福他老有所乐、健康长寿!
二、读报缘
我是从一九八七年认知《新乡日报》的,当时《新乡日报》叫《新乡晚报》。记得是在春暖花开的五月,我父亲拿来一张《新乡晚报》,上面刊登的是《技工学校联合招生简章》,根据招生细则我属于照顾对象,可以报考技工学校,考上了转为城市户口,毕业后安排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没有出路的农家子弟来说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大好事!特别感谢《新乡晚报》给我传达的这个好信息,我当时就把考技校作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暗下决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是连三角形相似都不会证明的我,想实现这一愿望谈何容易?我逼迫自己向学习好的同学求教,早上5点起床,夜里很晚才睡。每门课向前学一点我就倒过来重过一遍,熟悉于心。学累了我就唱唱歌,或出去散散步,休息一下脑子再学。就这样反反复复一个多月的强学硬背,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当时村里人艳羡的非农业户口正式工。正是从那时起,我对《新乡日报》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无以言表的亲近感!
一九九三年,《新乡晚报》已经更名为《新乡日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新乡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新乡日报社要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立马报名。经过一个时期的刻苦学习,我的稿子终于上报了,手写字也变成了初学者向往的铅字了。看到报上发表的文章,我难以按捺自己的激动喜悦心情,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那种高兴劲、自豪感至今难忘!从短讯消息之类的豆腐块,到两千多字的小报告文学,这一跨越式的飞跃,我特别感谢副刊编辑郭振亚老师,是郭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指点迷津,帮我反复修改稿件,才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勇气,才给了我充分展示的平台,使我受益匪浅、享用终生!
记得一九九五年,有一次我去北站医院采访关于中医针灸的新闻,正好碰到了《新乡日报》编辑卢兰平老师也来采访。通讯员遇到了卢记者,我既高兴又胆怯。高兴的是,我还没有亲眼见过哪一位记者现场采访,总算给了自己一个学习实践的大好机会;胆怯的是,我与卢老师相互不认识,又是自行采访,自感相形见绌。是合作还是单访?是退却还是向前?按照常理,受访方那肯定是以记者为主,对我这个通讯员只有扫地出门的份了。当卢老师得知我是新乡日报通讯员时,显得格外亲切,那平易近人的态度一下打消了我的所有顾虑。我们合二为一成了一家,受到了院方领导的热情接待,那次采访很成功,卢老师后来用笔名“翠秒”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北站区人民医院注重专科建设》,院方领导以为这是我写的稿件,特别感谢我,无论我如何解释,他们都深信不疑,我知道这是卢老师的良苦用心,给我树立了良好形象。那次采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滴水而见太阳,通过与《新乡日报》老师们的不断接触交流,我被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深深地折服了。我感到自己好像不再是编外人员了,而是在老师们呵护下融为一体的一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