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间百态】读书可美容(征文·随笔)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就是为了这个“美”字,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比如涂脂抹粉、染发、注药,有时还动刀割肉,硬是把先天之本改变了模样,让人听了就胆战心惊。其实读书也可以美容,只被人们忽视而已。
曹雪芹笔下的美女林黛玉是那么迷人,不单纯是容貌,而在于气质风韵,她内慧外秀,楚楚动人,多情善感,才华横溢。如果她不学无术,才疏学浅,只会浓妆艳抹,怎么会有如此高雅文静的气质!
读书多的人往往知识渊博,视野开阔,通达明理,豁达乐观。特别是乐观开朗的读书人,常常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兴趣广泛,做事专注兴致高。这样的“乐天派”,心态极好,遇事想得开,心胸宽阔。其心情、面容、精神,必然悦目中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叹气。
土家族人有句谚语说的好,“读书是治疗愚昧的良药”。说明读书使人聪明能干。真正的阅读,属于那些能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人。当沉醉于阅读的世界里,与书中人物一起快乐、悲伤。深入的阅读是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网络的碎片资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
一个人的美,不仅是外表,而是心灵,而美好的心灵,脱俗的气质,高雅的品位,是骨子里的自然流露,需要长期积累与修炼。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说“读书三日则面目可爱”,也是有些道理。
三国时期,鲁肃初次见到吕蒙,觉得他不务正业,没有什么学识。多少年后鲁肃再次见到他,发现他不仅长的英俊威武,还满腹经纶。鲁肃当时很惊呀,便对吕蒙开玩笑说:“你已不是当年吴下的阿蒙了。”吕蒙就说出了那句名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其中的奥妙,就是读书。这个典故,没有从美容的角度来说,可爱上读书的吕蒙,其满怀的自信,谈吐的文雅,气质的高贵,摸样的可爱,这是无疑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叫闵子骞的人,非常仰慕孔子的才学,就前往拜孔子为师。刚到时,闵子骞脸色干枯、蜡黄,但过了一段时间,其脸色却慢慢变得红润起来,孔子感到奇怪。谁知闵子骞如此说道:我在这里受到老师的教化,精读了许多做人治国的书籍,懂得了不少道理,能辨别是非和知美丑了,心平气和,脸色也就红润了。孔子听罢,不由得抚掌称赞。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伟人毛泽东也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说他临终前还在读书,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读书家,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他那睿智儒雅的风度,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他终生酷爱读书的必然结果。
有人研究发现,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人们说笑一笑,十年少。认真读书的人读到妙,就会拍案叫绝,或会心一笑,或哭泣,让灵魂瞬间舒展,尽情宣泄,让人欣悦。这个激动过程,加速全身血液循环、肌肉运动,这时不用美丽的色彩,你也会光彩夺目。读书之人大多能与周围人群和谐相处,发生矛盾的机会少,这样天天就有好心情,好心情者抵抗力就强,身体健康就无需敷粉和装点,魅力就会降临你的双眸。
人到中年以后,人的美丑与先天遗传已无太关系。唯有读书和修养,才能使美者更美,丑者化美。这可能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来由。如果你多读些对身心有益的书,平添一些乐趣,滋补一点精神,秀于中而形于外,一定会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