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到的朱安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是鲁迅对于自己和原配夫人朱安婚姻的判定。
我想对鲁迅先生说,你把朱安视为一件“礼物”,礼物是用来讨得别人欢喜的,这份礼物既没有讨得你的欢喜,你也未曾像珍惜一样东西来珍惜这份“礼物”。你从中获得的一丁点安慰就是这个朱安可以满足你母亲的愿望,事实上朱安更像是你送给母亲的“礼物”。因为这份礼物为你母亲所喜爱,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份“礼物”为你承担了所有儿女应尽的孝心。从这点来看,我觉得鲁迅先生是自私的,从现代社会角度来评判这种行为或许是一种愚忠,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也是其下的牺牲品,从与朱安结婚的那天起,在他看来爱情就与他不再有任何交集。很多时候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我们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审视,旧社会中男权主义思想在当时看来朱安的命运或许是注定的,也怪不得鲁迅。倘若鲁迅先生决绝地反抗这门婚事,反对母亲的安排,也许,鲁迅就不是那个以孝为先的鲁迅先生了。朱安在旧社会男权思想的主宰下,牺牲了一生的希望,她的一生都不曾属于自己。
鲁迅先生又是那个不一样的鲁迅,在旧社会中思想与行动充斥着对抗,尽管鲁迅心灰意冷地接受这门亲事,但从洞房花烛夜的那晚开始,直到生命的尽头,他都未曾碰过朱安,爱情在鲁迅和朱安身上始终没有发生,就连夫妻间的一丁点温存都没有。朱安于先生而言只不过是一件物品。从这点上来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如此冷库的鲁迅,但同时我也看到一个忠于自己内心和感情的鲁迅。在朱安身上,没有反抗,亦没有希望,一生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黑暗绝望中。
鲁迅先生在无爱的时光里度过四十五个春秋,直到遇到二十七岁的许广平,爱情不分时令,不分早晚的到来了,之后便有了儿子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一生未结婚,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夫妻?在旧社会里,鲁迅与朱安是无法离婚再娶许广平的,封建社会下,女人看来是没有多少退路的,即便鲁迅休掉朱安,朱安也不会就此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封建社会下被夫家抛弃的女人基本不会再有好的未来,甚至为世人所唾弃瞧不起的。朱安是没有退路的,鲁迅在这件事情上或许有过深思熟虑过,他深知即便与朱安离婚,也只不过是将朱安又推向另一个黑暗。封建社会下,没有谁可以掌控得了自己的命运,鲁迅和朱安的婚姻也由不得他们自己再做决定。
如果说一开始鲁迅为了母亲接受朱安这门婚事,是鲁迅的自私而为造就了朱安一生的凄凉,那之后的种种无法彻底分开,则是那个丑恶的社会所赋予的。鲁迅、朱安、许广平都是时代下的牺牲品。
晚年的朱安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很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怕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字字戳心,泪如泉涌。直到临终前她还是要求死后葬于鲁迅之旁。然而事与愿违,最终她都未能如愿,没有墓碑,没有题字。她一生秉承着“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魂”,最终的归宿确是来生都不要相见。也许这样的结局才是最好的开始。愿若有来生,鲁迅与朱安再无交集,各自安好。
一生像未曾来过这个世界的女人--朱安,留下的是无尽的泪珠儿和没有希望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