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文缘】专心打造如玉美人(征文杂文)
作家林清玄在《心的菩提》中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以全心来绽放,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事实证明,“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做事情就得一心一意,而不能三心二意。
我从小做事就非常投入,不管做什么事,只要静下心来,很容易就能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可是,上个星期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差点得出相反的结论……呵呵,我还是说事吧。
每个星期天八点我都得去给一个小孩子辅导功课,那天应该也不例外。
早上一觉醒来,已经是六点了。打开电脑,进入江山文学网,发现有篇需要编辑的小说约有一万六千字,按我平常编辑速度需要两个小时。
没有磨蹭,我立马开始编辑了起来,打算编辑完两章以后再洗漱、上班。
一旦进入编辑状态,我很快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我瞪大眼睛,脑子里只想着“消灭掉”一个个别字、错字,以及明显不合理的标点;在有歧义的地方,我甚至反复看、反复琢磨。一处、两处……一章、两章……我的脑子里、眼睛里只剩下眼前的文字了。
我特别不能容忍一篇文稿中错字连篇,总觉得那就像一个美人脸上的雀斑、黑痣、麻点。我必须心无旁骛,决不能让美人蒙羞。
祖国的文字精美绝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美人。一篇行文流畅、言之有物、立意深刻的作品就是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可是,如果这个美人的身上、脸上生了几个黑痣或者麻点,那本来的美人还是不是美人呢?
自古以来,形容美人都说“美人如玉”,好像还没有人歌颂过美人脸上的雀斑、黑痣、麻点。不知道评判美人的标准是什么,可好好的一张脸,上面却长了几个突兀的黑痣,那应该不能再叫美人了吧?就算勉强仍然还算在美人之列,总还会让人有白璧微瑕之憾吧?
“勿以恶小而为之”,我知道这几个字常常是人们用来告诫德行修养的,可是,难道一篇作品中的错别字可以被认为是“小恶”吗?错别字不应该引起重视吗?我倒是觉得一篇作品中的错别字会毁掉一整篇作品。
前一段日子,我的一位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小说,很用了几个表示赞赏的修饰词,说是作者写得很好,对我写小说会有借鉴意义。晚上,躺在床上,抱着欣赏和学习的态度,心情愉悦地点开了第一章。这一章不到五千字,美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最多可以说略微露出点漆黑的发梢、新打的首饰,以及搭在罗帐玉钩上的玉臂,人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至于到底是不是美人,还只是耳闻,未曾眼见。然而,在这第一章中,传说中的“美人”的“皓腕玉臂”刚伸出来,上面几颗非常显眼的“黑痣”就率先裸露了出来。在短短的不到五千字的文稿中,“的、地、得”乱用,甚至有些非常明显的、小学生只要认真起来都可以避免的错误竟然也跃然“纸”上。给人的感觉就像米饭里的虫子,肉汤里的苍蝇。
越看觉得额头的皮肤堆集得越厉害,越看觉得眼皮越干涩。见识了美人胳膊上的雀斑、黑痣、麻点,想象着那些黑痣、麻点连成一片……我实在是没有信心再去阅读我老师推荐的这篇“佳作”。
每一位作者都想写出精品,每一位编辑都想修饰出精品。然而,人的智力有高低,人的修养有不同,要人人都能刻画出如玉美人的确是强人所难。然而,有时候美人之所以没成为美人,不是因为“遗传基因”的高低,而是明明身材很好、五官精致,脸上却多了几颗黑痣,多了几粒麻点、雀斑。是满篇的错别字生生地把一篇好文章弄得让人不堪卒读。
美图秀秀可以将人脸上的黑痣、雀斑修饰得全部无影无踪,所以,有些人就以为一篇文字只要写得好,有几个错别字无关紧要。
我有一个同学群,群里有一位同学非常热心。每天都会在群里转发一个网站编辑的新闻。新闻简短但是内容丰富,看一遍用不了多长时间,在这快节奏的时代很是获得了同学们的喜欢。
可是今天新闻的第一条内容却让人无论怎样也看不明白。那几句话是这样写的“今日是全国爱眼日,世界爱眼日是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四。”而在这一条的上面一行,那天的日期显示的明明是2017年6月6日,星期二。农历五月十二日。跟十月份和星期四完全挨不上啊——这样的文字为什么要写?看这样的文字岂不是得把人引进高粱地里?
这还是一个日点击量超过十万的大型网站,竟然也可以出现这样的错误。
其实,只要喜欢看文字的朋友都可以轻易发现,现在各种媒体上花样百出的错字、别字,甚至是不知所云的文字随处可见,要想找到没有一点错误的文字真的很不容易。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大多数作者写东西都是业余爱好,指着写文章不用说挣饭吃,连汤恐怕也是喝不上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因为不吐不快才在坚持。然而,在这个连鸡都是四十天养成的浮躁的社会里,很难有人还能静下心来精雕细刻,很难有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就算有人能坚持下来,十年打造出一个精品,可是那份骄傲,那份成绩早就被时间稀释成池塘里的一滴墨水了。也或许,他写的主题早就远远地落后于时代了。
大多数作者只能选择速成。这样创造出来的美人虽然年轻,有时尚感,可往往容易有瑕疵。
编辑将这样的美人捧在手里更是不好处理。动刀子将美人脸上的黑痣剜去?用遮瑕膏将雀斑掩盖?有些刀子是动不得的,有些瑕疵是遮不住的。更何况编辑是不是有那么多的精力、能力在每一个美人的脸上动刀子还得两说呢。现在的很多编辑也都是出于对文字的爱好,这才促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拿着微薄的报酬,长年累月地盯着电脑屏幕。他们很多人眼花了,他们很多人腰椎、颈椎受损了。即使是这样,他们还要战战兢兢地面临着自己工作单位的考核。等待着他们的既有质量上的要求,也有数量上的要求。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这句话用来形容编辑们的工作现状也许不太确切,可他们确实很辛苦,很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一天都要看上几万字。如果欣赏的是一个个美女,那自然是心旷神怡,如饮美酒。可如果是如网上流传的大清的妃子那样的呢?更甚至不但不是美人,还满脸痤疮、黑痣、麻子呢?编辑们可以帮助处理掉一个,一个,再一个……可谁也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
网站、各种媒体的大佬、规章制定者们也难啊:我不降低标准吸引来大量的作者,我不提高标准对编辑们严格要求,我怎么能有大量的优秀文学奉献给广大的读者?现在的读者口味刁着呢,目光高着呢!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是生活在琼瑶、金庸、席慕蓉的时代,不是生活在只要拿起手里的那支生花妙笔就可以圈粉无数的时代了。
这样看来,似乎满纸、满屏的错字连篇是无可厚非的了,是无可救药的了?我们就该指着满脸雀斑、黑痣、麻点的女子叫美女了?只是长此以往,我们可还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标准吗?将来的孩子再读书时,是不是满纸都是“通假字”呢?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字?我们为什么要从事编辑工作?因为我们热爱我们的语言,热爱我们的方块字呀!既然已经爱了,我们是不是该让我们的“美人”光彩夺目地出现在人前呢?
我们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美容师,一个雕塑师,在读写中细致一点、严谨一点,竭尽所能地拿起我们手中的笔、键盘、鼠标,遮盖住、修饰掉美人脸上的雀斑、黑痣、麻点。纵使美人脸上的黑痣、雀斑一时去不了,至少能擦去脸上的浮灰吧?因为有些错误完全跟智力、修养、学识无关,纯粹就是不专心、不认真造成的。将文字码完之后,细心地看一遍,“美人脸上”的这种“浮灰”总可以擦掉的。
我们人人都知道,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事情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要将所有的“浮灰”全部擦干净也不可能,我们只能专心一点、投入一点,力争一次性地消除掉最多的雀斑、黑痣、麻点,让美人的粉面更诱人一点。让美人如玉,让不是美人的女子干干净净地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忽然,我的耳际传来了“嘟嘟——嘟嘟——”的蛐蛐儿的鸣叫声。
初夏的室内不可能有蛐蛐儿的叫声,我反应过来了——这是我的手机铃声。
人还没有整个地从作者的文字中走出来,我心里还想呢:这是谁大清早地给我打电话呀?跑到卧室拾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小学生爸爸的声音:“张老师,你怎么这么长时间也不接电话呀?不是八点过来吗?现在都快八点半了,你今天不过来了?”
……
原来都快八点半了!顾不得还有十来行就编辑完了的最后一章稿子,迅速地关了电脑,拿起梳子把有点蓬松的头发梳好。梳头的时候瞧见镜子里的那张脸还说得过去,没有浮灰,麻点、雀斑、黑痣本来就没有,出门去应该不会影响市容,顾不得再洗,随手抓起包,飞速下楼……
下楼梯的时候,我还在想:看起来有时候做事情太专心了也不好啊。
等走在路上时,我已经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精力不集中,一心二用、多用,不细致更是无法把事情干好的。如果我不是有听不到电话铃声的“能力”,我怎么能帮作者把好文字关呢?就因为我进入了忘我、无我之中,我才能以全心之态消灭掉作者作品中错别字,让一篇好好的文章不至于因为一个个兀立的错别字而倒了读者的胃口。
作者在创造美人,编辑在修饰美人。让我们专心致志,一起携手,尽量地消灭错别字,共同打造出如玉美人!
下周干活前,我得先设定一个闹钟,这样干起活来就可以“以全心来绽放”于作者的作品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