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
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无声。
这四句话的字面理解是:亲人有了过错,我们要及时进行规劝,使得父母更改那些不良的思想行为。但是在规劝的方式上,要懂得方便善巧,这里的善巧就是和颜悦色,懂得轻声慢语,平和地对父母规劝,不能生、硬、冷、横,而要学会善用语言的艺术魅力。前两句,可以看成“体”;而后两句,可以当成“用”。有过错怎么办,当然要规劝,要导以正行。而怎样规劝,怎样导以正行,就看我们的态度和方法了。这个方法就在“怡”和“柔”中用功夫。怎样在和乐平缓中教化,怎样以柔制刚,不仅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拿捏火候和历练世事。
我在生活中,遇到过很多次规劝父母失败的例子,从这点上看,我并没有真正懂这句话的内涵。在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子女的,在父母眼中,总有长不大的一面,总被认为是孩子,他们对我们的规劝,是否接纳,有其现实局限性,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子女的规劝不是单一划分的,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有其一般性,也会有其特殊性。在特殊的氛围内,用共性的方法,有时候收效甚微,有时候还需要针对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做适当的调整,毕竟人是社会属性的人,在不同阶段,对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我们在善巧中怎样运用得法,把这种力量渗透到父母的意识层面,不单单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中,确实需要我们具备很多素养。
在生活中,对一些错误理念的更正,我发现规劝父母远没有规劝上一代,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的更直接,更有效果。为什么会这样,我也曾反思总结,发现父母多临人生壮年,他们的处事风格养成多年,通常用语言直面规劝反招埋怨,是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干涉了他们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我们的规劝,若不得法,似乎在推翻他们的处事风格,有了这种嫌隙后就导致那些错误认知的全面反扑,遇到通情达理的父母还好,若遇到冥顽不灵的父母,会遇到一些违缘,处理不当,反遭口业。这里,就需要我们掌握火候,掌握父母的心理预期值,掌握父母的承受能力。“怡无色,柔无声”,恰似钥匙与锁之间的润滑剂,而要想开天下父母的心锁,我只能说必须透过智慧之光,自我磨练一把适合自身父母的钥匙。反过来看,规劝隔代老人就相对容易些,原因是隔代老人多持暮年,心理上的认识相对趋向平稳。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老人经历了更多世事沧桑的变化,加上气血衰弱后那种刚猛之相变得调柔。这时候我们的见解若得当,更容易入老人的心。人们常说,老人像小孩,老小孩、老小孩,是有道理的,这时候,他们对生命中那些名利看得渐渐淡了,对一些利益得失上,变得不那么激进,加上老人普遍都爱隔代的孩子,孩子的规劝,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在生活中,我对老人的谆谆善诱效果很好,老人虽然有孩子的一些特点,但还有比孩子更深厚的人生阅历,他们对苦乐的体验,比孩子要深刻的多,也懂得其中的道理,若遇到豁达的老人,我们的规劝,可谓事半功倍。还有一个特性,也是我的经验总结,老人普遍需要子女的关怀,怕寂寞,怕没人和他们唠嗑,而隔代孙辈,能够耐心与他们说话,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愿意接纳的。愿意把这种沟通当成排遣寂寞的方式。老人需要心灵的关怀,尤其是生病的老人,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把孙辈的聊天,当成一件礼物来看待。这是对于隔代老人教化比较容易的一个理由。当有一天,我们的父母,变得老得不能动,相信,我们说的话,同样会有所效验,我想时间的过渡,会成为善缘,开启两代人内心的共鸣。
在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勘验它的内涵。这四句话,说着容易做着难,生活处处可以检验我们的心。做到“怡吾色,柔吾声”,不能单单从字面中下工夫,说白了,是需要我们做修养工夫的,记得一次,开车去回古城的路上,遇到堵车,前面一位开三轮的老人挡在我前面,前面没有车,我按喇叭让老人走,老人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走,我后面堵了很多车,我就劝老人向前面走一走车,老人不但理睬我,还和我使横,当时我没有把握住火候,倒车过程中,我对老人吼了一嗓子,老人被我喊时,似乎身体为之一颤。事后我很后悔,妻子也在旁边说他在颤抖,说我的处理方式欠恰当,从那件事,我看到了两个问题,一是老人们的身体经不住惊吓,若是我不说那样的话,而是自行倒车解决,老人可能不会像惊弓之鸟,而天下老人差不多都一样,我没有做到柔声细语规劝老人,若老人真因我的一句话而生病,是我之罪。另一层面,也看到自己修养不够,对境临心的能力还很欠缺,从那个老人身上,我也反思对父母的语态、体态表达中的关系。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四句话,若延伸开来,不单单是对自己的亲人,更应该把这种尊重,辐射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句话,只有体验的深刻,对事对物才能游刃有余。虽然短短的四句话,若放到社会大熔炉里冶炼,是真金还是劣铁,一试便见分晓。诚然,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