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不求甚解”含妙意(杂文)
笔者胸中没有多少汉语词汇量,写起文来,只能是“白开水”般的白话文——缺乏文采,还难免语句不够通顺。但“不求甚解”这个词还是早就放在心中的。小时候老师批评学生“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就用这个词,我当然是逃不了。心中难过的是,我总是不思悔改,这个“帽”一直戴着,没有意志自我脱下。于是,老了,老了,论知识的积累还是少得可怜,想写点东西,常常捉襟见肘,看到人家写的文章那么精彩纷呈,就会怪自己为什么总是“不求甚解”而不变,落得这样的结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我身上得到应验,作为一个小人物,似乎也可资孩子们教训了。
“不求甚解”成为我知识浅薄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这个词未免有点忌讳,好像提起它就是揭了自己的伤疤。但最近,我却对它亲近了起来,因为我近来又“不求甚解”地翻阅一本关于处世方面的书,里面恰有对“不求甚解”这一处世典故的解说,揭示了“不求甚解”的本意,让我知道现今用“不求甚解”这个词一般是贬义,而当初却是很有褒义色彩的呀。如今的我,或许正用这种以前未知的意义在指导人生呢,岂有不转而喜欢它之理——至少我对它是“喜忧参半”了。
但愿这不算是剽窃,且让我把这段解说转抄于下,也算是我说的有理有据吧。当然这对知识渊博的读者诸君来说,尽可对我的无知一笑了之。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不求甚解”来源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多花功夫,这里表现出一种得意为上,不钻牛角尖的执中精神。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他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艰难的日子。尽管如此,他不羡慕荣华富贵,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自在。在这样的境况下,没有执中的精神,是做不到这些的,一般的人都会走向两端,要么汲汲于富贵,要么颓然于消沉。不求甚解,正是这种执两用中的写照。
明白了,明白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不走极端的意思,既无过又无不及,读书创作宽松适度,贻然自得。或许正是这样,这才有一代文人“陶渊明”的诞生,否则,世间反而不可有如此的陶渊明吧。
而陶渊明为什么“不求甚解”,是与当时的环境条件相关的,这就告诉人们,要适应环境而“执两用中”,这样或许可以走向成功,至少可以活得轻松,陶渊明是既成功又轻松(内心感受而不是物质生活),很是值得后人效仿。
联系到现实中,我们许多人可能都存在一种思维到行为上的缺陷,不论主客观条件,总喜好意气用事走极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这样,曾几何时,只知一味索取自然,不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导致自然的严厉报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对他人动辄表现出压制、强迫、威胁、耍横、纠缠、无赖等等言行,以为这就是做人的本事,却往往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处理自身问题也容易这样,要么自负,要么自卑,不能很好认识自我,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恰当的方向和目标,因而或烦恼缠身,或一事无成,甚至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此这些局限性,不仅国人有之,其实,世界上有人比我们更严重。那些高高在上的国家,最喜欢走极端,不知道讲执中,不知道讲和谐。可以说,目前世界之乱,百姓遭殃,就是那些尚处在经济、科技、军事前列的国家的统治者和所谓的精英,好走极端的霸权思维和行为造成的。而我国倡导的“合作共赢”却是高明的“执中”选择,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欢迎和支持,将造福全世界和全人类。由此,应当说,陶渊明当时“不求甚解”所包含的智慧,全球人都要好好借鉴,我们炎黄子孙更要发扬光大,这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说着说着,又扯远了。回到我自己身上,虽然学习上一直“不求甚解”——不认真、不深刻,这真的有些丢人,但似乎已难以改变,更难以挽回。但它的本意——执中精神,我倒是实际运用着,做人做事一直讲个适度,防止极端酿后患,大半生下来还算差强人意吧。就拿近年来练习文学写作这件事来说,虽然曾有过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一写就能出怎么大的成绩;也有过受了一点挫折就想偃旗息鼓、告别写作的念头。但我后来还是抛弃两端,觉得有什么新闻旧事,有什么所思所悟,不苛求卓越,不听任荒芜,凭己所能涂鸦些许,利用文学网站传播弘扬正能量,最符合自己在“文学”写作上的追求。这不是对自己“度”的恰当把握吗?有了这样的认识,写作变得轻松起来,“愉快”也就更真切了,于是不时地就有水平不高的短文出笼献丑。
“不求甚解”的本意让我找到另一层的自信,虽然写作水平不高,但其实自己总体上还算是有“执中意识”的明智人呀,什么时候都可以此好好安慰、勉励自己一番!于是快乐将常伴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