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五)

编辑推荐 【军】《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五) ——谏诤章第十五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49发表时间:2017-09-17 12:57:52
摘要: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中“谏诤章第十五”的教育智慧,经文如是:“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弟子已经牢记在心,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诤的朋友,则不至于身败名裂;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诤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诤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给末学以如下启迪:
  
   一、教育要点
   本章总结了孝道的要点。
   孝道的要点:1、慈爱。2、恭敬。前两点是从存心上讲的。3、安亲。4、扬名。后两点是从做事上讲的。这就是《开宗明义章》讲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与《孝经》中慈爱与恭敬相对应的,就是培养爱敬存心。“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讲做事,这就与《孝经》中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相对应。
   左传里提到,儒家对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生“三不朽”是:1、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就是通过孝把爱敬之心来唤醒,把善心、良知唤醒,也就是慈爱,恭敬,用慈爱、恭敬之心把“安亲”做到了,就是立德。2、立功呢,(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这是指做事,立身行道 ,为国家、为民族、为天地、为宇宙来做事,济世助人,帮助万物,这是“立功”。3、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影响后世,为后世做好的榜样,不一定是著书立说,雷锋就没有,但他值得世世代代的后人学习,扬名于后世。历史上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只有两个半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其实一个孝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完美地解答了“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
  
   二、曾子求学的态度
   1、谦卑恭敬。文中两次用到“敢问”就是斗胆提问。曾子给我们演译了求学的一种态度,是我们今天做学生、做老师的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往往我们老师学传统文化都缺乏一种空杯的态度。我们老师有时提问不是求问,有时甚至是质问、拷问。他提问并不是真心要把问题搞明白,而是想难一难老师,或者逼着老师来认可他的观点。所以学习态度特别重要,我们当老师的首先要培养孩子们一种谦卑的态度来求问。
   2、“闻命”,“闻”就是听明白了,“命”就是马上去做,坚持去做。我们现的问题往往是不求甚解,不明理。或者明白了,一听别人说点什么又动摇了,这就是闻的功夫出了问题。真正明白了,心中有了一种信仰,就不会轻易动摇。一旦搞清楚后去行动,就不会因为别人的风言风语去改变。就像做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风言风语,这也正常,人的根性不同,有的一听就明白,马上去做,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所以我们要向曾子学习,闻道以后就要坚持去做。
  
   三、劝谏的重要性
   本章里主要讲了当父母、领导不义的时候,我们要劝谏。这里讲了几个层次,一是讲天子,有人劝谏,可以不失天下。凡是大的朝代,一般来讲,一些好一些的君王,那还不是圣王,下面都有一些敢于劝谏、冒死劝谏的人。宋朝的包拯,就这样的人物,就连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不要,也要对峙这不正之风,坚持正义,铁面无私。所以宋朝时,有时皇帝虽无道 也不至于失天下。二讲诸候。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刘禅是无道的,但诸谒亮帮助他以至于没有失国,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三讲聊大夫,如中唐名将郭之仪,当时他建王府,他过几天都去看看,他在监工时,总是叮嘱工匠要做好、做精、做细。有一次他又去了,又去叮嘱工匠一些事情,一个工匠就说,你放心,我们为王府建的房子不计其数,但从来只看王府换人,从来没见房子坏过。所以一个工匠对一个王爷的劝告让他明白了人生,所以劝谏是很重要的。四讲士人,我们老师也是士人,我们有朋友有家人。接受劝谏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弟子规》里“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能够直言相劝毫不隐蔽的指出我们行为中丑恶的一面的人有几人?第一就是父母,第二是夫妻,第三是个别的同道朋友,这样贵人不多,要好好珍惜,能接受劝谏才能提升自己,这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四、劝谏父母的方法
   1、何事劝谏?不义之事要劝谏。不合情,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不合本分,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这样的事情要劝谏。其它的一些琐事就不必,不要以劝谏为名来自私自利。
   2、何时劝谏?在事情初发时劝谏,当发现父母刚刚有这个念头去劝,不要等已经有了强烈的愿望再去劝就难了,再就是要让父母高兴时劝谏。
   3、怎么劝谏?贻吾色,柔吾声。对父母不义的事情反复劝谏,对父母的敬心不违背,自己费了劲,不能怨父母。实在劝不过来,只能尽力挽救,不能有怨恨心。
  
   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谏诤章第十五”,我深刻体会到劝谏的重要性。我们做圣贤教育,常常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有的孩子不理解,甚至有的老师也不理解,说这里面好多都是愚孝。 其实就是没有把《孝经》读好,没有领悟到孝道的真实含义。而真正读好了这一章,我们就不会误会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孝道了。这里说得很清楚,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诤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我们要弄清楚“父慈子孝”,子女孝的是什么?孝的是父亲的“慈”。“君仁臣忠”,臣子忠的是什么?忠的是君的“仁”。所以我们看古圣先贤,要从存心去看,而不要去纠结于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孝的存心是不变的。
   再就是学习圣贤教育,特别要学习曾子的那种谦卑心,恭敬心。王老师说,我们现代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很难以一种空杯的心态去学习,总是以我知我见去度量老祖宗的教诲。那么做为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恭敬心,他们也学会了用我知我见去度量老师、度量父母、度量领导,觉得不合自己心意的都是不对的,试想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老师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难道我们教师真的就没有责任吗?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一旦自己行为不端,真的就会影响一片,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因为我们的狂妄自大而远离了幸福人生的轨道。
   最后就是要珍惜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我们一说到生命中的贵人,有人也许第一念想到的是有能力的、有地位的、或者有经济势力的、能够提携我、帮助我步步高升的人。可是我这里要讲的贵人,是指能够直言相劝,毫不隐蔽地指出我们行为中丑恶的一面的人。王老师说,这样的人并不多,首先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夫妻,再次是个别真心希望我们好的朋友。而我们往往不会把他们当成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往往对他们的直言相劝不屑一顾,甚至产生怨恨心。非旦没有把他们当贵人,反而把他们当成了仇人。这样不旦不利于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也特别有损自己的德行,阻碍自己心性的提升。
  
   以上是末学本周的学习内容与心得体会,有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老师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2017年9月13日
  

共 33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杨老师对孝道文化的研究可谓深思熟虑,高屋建瓴。作品对孝道的要点,如何对父母的孝敬等方面的道理,阐述的晶莹剔透,循序渐进。圣贤教育,就是对你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要善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欣赏学习!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09-17 12:58:36
  作品对孝道的要点,如何对父母的孝敬等方面的道理,阐述的晶莹剔透,循序渐进。圣贤教育,就是对你身边的人,亲人、朋友等要善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欣赏学习!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