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双创中的“鸡蛋哥”(散文)
去年初春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整理项目资料,有人敲了敲开着的办公室门,问道:“哪位是杨主任?”我转过头看到了一位三十多岁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就说:“你是找我的吧?我姓杨,但不是主任,你叫我杨工好了!”他接着又问:“你是不是给我打电话,让我来你们单位申报什么项目?”我说:“是呀,找你可真费劲啊!”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太忙了”。
在机关呆了多年,我心底不免也有几分油气,但没有表现出来,依旧很耐心地向他介绍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扶持的方向与要求,介绍完后,我对他说:“过两天,我们需要去你的项目基地实地考察一下,看看你的项目基地的条件符不符合国家政策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要求。”他高兴地说:“欢迎,欢迎,你们来的时候给我打电话,我去村子路口接你们,怕你们找不到路。”我说:“好的,到时候联系。”临走的时候他说:“我叫刘涛,你们到了村子,说我的名字也许村民不知道,也可以问谁是鸡蛋哥?”我听了以后,差点笑出声来,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呼?
过了几天,我和单位里其他业务人员到了刘涛所说的村子口,看到了几条岔路,正准备打电话让刘涛接我们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村民路过,便向他询问去刘涛的基地的路怎么走?村民说:“你是问鸡蛋哥的基地吧?”然后,村民很详细地给我们指了路线,谢过了村民之后,按照他说的方向,不一会儿便到了刘涛的基地。
刘涛的基地座落在近郊的一个村子里,四周绿树环绕,远离居民区,适合养殖项目的发展。基地已建成了一栋蛋鸡舍,还是由羊舍改建而成的,有些简陋;散养区用废旧的网片围成,也很是破旧。看完了基地的整体情况后,我对刘涛说:“我们实施的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除了满足养殖基本要求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效应。你的项目选址满足了项目实施要求,但鸡舍建设不符合项目建设标准。”
刘涛对我们说:“咱们回家里说吧。”到了他的家,刘涛有些抱歉地说:“现在项目刚刚起步,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等条件好些了,准备再盖办公室,领导们先将就一下吧!”村里人朴实,喜欢把区直机关的人统称为“领导”。我笑了笑说:“我们不是领导,只是普通的业务人员哦!”刘涛认真地说:“对于我们来说,你们都是领导!”
和刘涛聊了一会儿才知道,他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山东、河北等地几家大型养殖场负责鸡场饲养管理,还参与了几家饲料厂的鸡饲料配方研究工作。春节过后不长时间,乡长亲自找到他和他商量,主要话题是他是乡里第一位涉农的高学历专业人才,现在乡里实施精准扶贫,由于条件所限,只能从种养殖业找突破口,问他是否愿意回乡创业并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刘涛告诉我说和乡长谈完后,他的确犹豫了一段时间,从外地回来吧?外地的高薪高管职位很难放弃;不回来吧,乡长的盛情,乡亲们的期盼,的确让他难以拒绝。再者,回乡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他来讲,技术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还有其它很多事情,比如资金筹措、项目用地手续审批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他与乡长多次探讨,乡长针对他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关于项目手续审批,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乡政府承诺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关于资金问题,乡政府负责向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具体业务部门进行项目资金扶持。刘涛告诉我,和乡长最后一次谈话完毕后,心里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然后开始了项目前期筹建。
大家聊了一会儿,气氛渐渐融洽起来。刘涛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吧?你是怎么找到我的企业的,我们企业注册时间不长,且地点偏僻,很少有人知道。”我有些得意地说:“我在区政府公文交换系统上看到了一份会议纪要,其中和我们业务相关的有扶持设施农业这一条,其中就有你们企业,其他企业都联系上了,唯独缺少你们企业。”
我停了一下对刘涛说:“开始不知道你们企业在哪里,我问了区里家畜改良站,他们告诉了我一个联系电话号码,应该是你们的技术员,我与你们技术员联系说我们单位有扶持你们企业的项目,让他来我们单位一趟,他在电话里很不客气地说,他忙着喂鸡,顾不上申报什么项目。”说到这里,刘涛插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们的技术人不会说话,请你多多包涵!”我接着说:“后来我又联系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办公室,才找到了你的联系方式,才联系上了你。”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刘涛感激地说:“谢谢你了,杨主任,我们企业需要发展,急需你们的帮助呀!”我说:“我真的不是主任,我比你大很多,以后你可以叫我“杨工”或者老杨,我叫你小刘,这样最好!”临走的时候,他握住我的手说:“杨工,你是我遇到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最好的一个!”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不是在变相骂我吧?”他一脸认真地说:“真的,我从来不撒谎!”
去年春末是我和小刘接触最频繁的一段时间,我们单位按照国务院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要求,承包了12户精准扶贫户,想来想去,只有养蛋鸡属于“短、平、快”项目。发展蛋鸡养殖项目,农牧民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劳力,场地利用自家的院落就可以进行饲养,加之我们这里地广人稀,鸡很少发生疫病,养鸡技术相对也好掌握,单位让我负责与刘涛联系蛋鸡苗及鸡饲料。
原来计划我们单位职工集资购买鸡苗,我与刘涛联系鸡苗、技术服务和饲料的事情,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还说每户30只蛋鸡以及一袋鸡饲料都是免费的。他所提供的鸡苗,都是全程防疫后即将开产的蛋鸡,农户们拿到手马上就能下蛋;他所提供的鸡饲料是他自己配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蛋鸡由笼养到散养环境变化,影响蛋鸡产蛋率,由此我对他的细心由衷地佩服。送鸡去贫困户家里的时候,他对每一户都详细讲述蛋鸡饲养技术、管理方法,并给每一户都留下他的联系方式,并对农户们说:“你们可以直接叫我‘鸡蛋哥’,这样好记,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给我打电话!”至此,我才明白了他说他叫“鸡蛋哥”的由来。
返程的路上,小刘给我大概算了一笔账,一只蛋鸡月产蛋平均28颗,咱们的蛋鸡一直可以产蛋到9月底,30只蛋鸡最少产蛋5000颗,每颗土鸡蛋可以卖到1.5元,除去饲料开支,每户每年可以纯收入6000元,基本上一年就可以脱贫。
通过几天的接触,我和刘涛更加熟悉了起来,一次我问他:“是不是只支持我们单位的扶贫项目?”他说:“除了你们单位外,我还和扶贫办、养殖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业务往来。”我说:“你向这些养鸡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免费技术支持,不怕他们挤占你的市场吗?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嘛!”他笑了笑说:“那是过去狭隘的市场理念。我做过市场调研,我们本地蛋鸡产业不足市场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本地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企业的经营理念一直都是‘做良心鸡蛋、卖放心鸡蛋’,所选原料都是优化配方后精选的材料,在本地上良好的口碑。假如我们本地蛋鸡产业做的足够大,除了占有本地市场,向市民提供优质放心鸡蛋外,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向外地市场扩张。因为我一直从事蛋鸡产业的相关工作,咱们这里的无污染、绿色鸡蛋在全国也有一定竞争优势。”
在与小刘的进一步接触中,他给了我很多的触动。其实,我自参加工作后一直在畜牧行业中工作了三十年,常常以自己是一名高级畜牧师而自诩,但我的工作大多是停留在文件资料上,很少像小刘一样完全落实到实践中,落实到农户里。前几天准备写一篇关于《在新常态下如何提高基层农发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文章,想着他的实干,想着自己的空谈,想着多打了几个电话就以为是把工作落到了实处,不觉惭愧起来。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我感到了“鸡蛋哥”带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也给了我一种动力,让我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农发工作者!
祝您创作愉快!文思泉涌!远握祝秋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