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乡愁

编辑推荐 乡愁


作者:精卫 秀才,1653.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03发表时间:2017-09-20 09:42:04

乡愁 孩子都去哪儿了
   我去一个乡村小学拜访一位担任校长的老友,偌大的校园里,遍地是荒芜,到处是空寂。一到六年级只有五十几名就读的学生,眼看着要面临关门的尴尬。我惊叹之余探问缘由,老友苦笑着说:现在的孩子太少了,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和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普遍四五个娃的状况咋比?娃娃都被计划掉了;有些学生因爸妈在外打工,就随大人去了城里读书,有的学生被送到寄宿制学校;还有一些孩子挤到县城去借读,享受所谓的优质资源去了,剩下的孩子就没几个了。各乡镇许多村小都撤并合校关门了,没关门的也是苟延残喘,就是目前的这个现状。
   在我的记忆中,乡村最充满生机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集市,一个是农忙时的田野,一个就是校园了。那老槐树下清脆的铃声,那教室里孩子们欢腾的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那操场上滚铁环、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打乒乓球或追逐嬉戏的笑闹声,那放学路上的歌声自行车的铃声交织在一起的生机,曾是乡村多么美妙动听的交响乐啊!
   可眼前的校园却静得让人心慌:花坛的花儿和杂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围着院墙的法梧、柳树长得高大茂盛浓荫蔽日,可惜没有孩子在下面捉迷藏讲故事玩游戏。教学楼也盖得挺气派的,早替代了以往的青砖瓦房,教室窗明几净,还装了空调呢!图书室,音乐室,微机室、体育器材室、劳技室、少队部都是一应俱全的,可就是没能吸引住孩子们,除了零零星星来上学的一些孩子,别的伙伴都像鸟儿似的拣高枝去了。导致这种萧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家长对乡村小学教育的失望不信任是根本原因。即使国家配备了和城里相差无几的硬件教育资源,可学校缺少真正热爱乡村教育的专业老师是关键。国家分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大都耐不住乡村的平淡,找关系去了县城或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中心校。在村小留守的大都是本村或邻村中壮年教师,他们既要跨年级带课,除了教孩子语数英外,还得兼职体音美等课程,教法老套专业不达标的老师怎么会培养出素质高的人才呢?一个孩子在启蒙阶段能遇到好老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一个乡村学校能留得住几位优秀的老师该是多么的骄傲!家长们的心里可有一杆秤呢,宁愿多花钱择校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耽误,早早输在起跑线上。村小生源流失就这样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我这个校长总不至于跑到学生家里,央求家长把孩子送来念书吧。老友郁闷地解释道。
   乡村众多小学衰败凋零的现状是不争的现实,可果真就再没有起色没有希望了吗?眼前这所幽静精巧的校园,在我心里可是喧嚣尘世中的桃花源,是特别适合学生成长的乐园。我在校园里流连转悠,发现教学楼后面的一大片空地,全长满了半人高的荒草,时不时的传来野雉的叫声,写着禁止入内的竖牌。我想为什么不把这块地开辟出来,种上鲜花或果蔬,带学生来此上劳技课呢?师生共同分工管理这样的园子,一起走进自然,一起看新苗破土鲜花盛开,一起分享劳动的甘苦,一起体验稼穑的艰辛和收获果实的甜美,是多美好有意义的事。孩子们对土地自然就会产生感情,对劳动创造生活自然会有深切的体验。
   现在许多孩子去城里上学,逐渐蜕化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被极度物化了的新人类,他们对祖辈生活的家乡又会产生多少感情呢。许多孩子沉浸在作业堆或看电视和玩游戏中,再也不是那种爱学习爱劳动爱田野朴素单纯的乡村孩童了。这荒废的园地,让我感受到爱心缺失不能与时俱进的乡村教育者不担当懒作为结出的恶果。把孩子教得跑光了的学校不关门老师不下岗才怪呢?
   一个个高楼林立的村庄,若没有了学堂没有了先生,没有了像鸟群一样叽叽喳喳的孩子,它的精气神和文化根脉又在哪儿呈现和传承呢?乡村的孩子从小漂泊在外读书,不曾感受过家乡袅袅的炊烟,不晓得父辈耕作的意义,能指望他们热爱乡村,回归故乡,建设好美丽的家园吗?童年生活奠定了人生的根基。在外乡打拼的学子,你们听到了故乡守望者的召唤了么?
   父亲的牵挂
   父亲是个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它对土地的守护和耕作充满了虔敬之心。地里的一个个碎石瓦片他都会捡拾扔掉,地里的一丝丝杂草他都要拔除干净,路上的一个粪蛋蛋他都要捡起扔到田里。他时常怀着一颗喜悦之心在村庄田埂上走着,听着蛙鸣,听着渠水欢唱,听着麦子拔节豆荚炸裂的声音,瞧着油菜花那铺向天边的金黄,瞧着玉米挺着红缨枪似的棒子,瞧着果树上的小圆球一日日壮大光鲜诱人,田地里的庄稼果木的清香气息一阵阵沁入心脾,让他的心感到无比的踏实满足畅快。
   可是有一天,我却发现父亲的眉头紧紧地锁着,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忧愤之色。问他老人家有啥心事,他叹出一口气说道:村头的那五亩地荒着,真是叫人看着扎眼戳心。那地咋回事呀?又不是咱家的,您操的哪门子心,生的哪门子气!我莫名其妙地问道。原来村里的一户人家,因举家去城里开饭店,就悄没声息的把地卖了。可买主却把这块地闲置在那里,都三年了也没个动静。眼见杂草丛生荒蒿萋萋,常有野雉鸣叫,野物出没。父亲看着这么好的土地一年到头撂那儿荒着,怪可惜的,就常常对着那块地发呆皱眉生闷气,嫌怨买了地的人家缺心眼,为啥不建果园或种点啥呢?他要是知道是谁买了地拿去糟蹋,一准会去找人家理论,要么敦促赶紧种点啥,要么建议把地再承包给别人耕作,只别再让地荒着,叫人看着不自在,心焦。
   我口里答应帮父亲私下问问地的情况,心里暗笑他多事。许多有钱的人买地皮投资,并不指望种啥麦呀菜呀果呀的,淘神费力的收益不大。可父亲却一年四季里都牵挂着这土地,当他得知是外乡的一位有钱人买了地时,他就灰了规劝别人的心绪,长叹一声不再言语。不久,父亲又告诉我,说他在梦里和邻居老王叔一起承包了这块地,种了三亩麦子,一亩苜蓿,一亩油菜。春天里,麦子涌翠浪,苜蓿开紫花,油菜花闪金光,他高兴地都从梦里笑醒了。他说,那买地的人一年到头不露面,咱索性把这几亩地犁了种上,这地歇了好几年养得肥肥的,种啥成啥。等那买地的人来了看见咱再理论,说不定他就不忍心让地荒着了……
   我望着搔着白头、老迈却一派天真的父亲,忽然想到了一句词: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老农民对土地的深情,让我在感动之余又心生愤懑:在乡村广袤的原野中,有多少土地因被征用圈占而三年五载闲置在那里,迟迟不见利用的现象还少吗?那一块块荒芜的土地,就像大地上的牛皮廯一样,斑驳丑陋而刺眼!难怪失去土地的人们会冒着侵权的风险,在荒弃的田地里偷偷播下种子,即使收获着微薄的希望,那也是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啊!

共 25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朴实无华发自肺腑充满忧思的真挚文笔描述农村教育的现状,读来令人感慨良多,深深共鸣。今年暑假我回老家特意去看看我的小学母校,发现已经改成幼儿园了,后来村里的人们说幼儿园也没有几个孩子了,当年我们村和周围三里五村的孩子们都来我们村小学上学,那种热闹的情形真是令人难忘!正如作者所言,现在许多孩子去城里上学,逐渐蜕化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被极度物化了的新人类,他们对祖辈生活的家乡又会产生多少感情呢。许多孩子沉浸在作业堆或看电视和玩游戏中,再也不是那种爱学习爱劳动爱田野朴素单纯的乡村孩童了……真是令人痛心的退化!经济发展了,淳朴的东西却失去了很多,很多方面却退步了,作者的第二则散文表现了父亲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读来感人至深!欣赏作者佳作,颇有警示意义,令人深思,推荐阅读!【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7-09-20 09:45:45
  朴实无华的文笔,感人至深的佳作,一份乡愁,无限深情,字里行间,发自肺腑,情感真挚,充满忧患意识,引人深思。希望人们深入反思教育,反思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弊端。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