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品赏析) ——赏析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了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作者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一、选材匠心独运,人物个性鲜明
在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大背景下,茹志鹃选择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了精心的描绘,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的塑造,表达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作者将那张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有着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了情趣,他的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就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作者很善于侧面和景物来烘托人物,使得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做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了暗场处理,不做正面的描写。作品仅仅截取了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艺术整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对通讯员和新媳妇关系的描述,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这个深刻的主题,揭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弦外有音,意味深长!
二、朴实的叙述,细节真实动人
茹志娟的《百合花》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纯朴的真情的爱的诗篇,展示了人间的真挚感情,情节简洁明快,色彩柔和宜人,意境宁静优美,宛如孟诗笔下的田园,圆润柔美,不加雕琢,疑似天成。她不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也不写战士的残酷搏杀,却选择了“百合花”这一独特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书写人间的纯洁和真情。
在茹志娟的作品中,没有悲天悯人的政治家的苍凉,没有指点江山的睿智才华,没有气势雄浑的庞大叙事,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很容易被人忽视,但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温情。从生活中的小人物,小细节出发,不去故意雕琢渲染,真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对小小的通讯员的描写非常细腻逼真,在家乡帮人拖毛竹的小伙子身上有的是属于那个时代农民的质朴与真诚。他虽已经十九岁,却仍未摆脱孩子般的腼腆和羞涩,“和我一个女同志通行,一直走在我前面,把我撩很远之后,倒自动的在路边站下等我。中途休息时,坐在我对面的他局促不安,调过脸去不好,不调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这些心理的描写,都真实地展现了通讯员的内心感受。再比如,曾两次写到新媳妇发出“啊”声。第一次当她看到了曾向她借过被子的受了重伤的通讯员被抬进来时,出于惊讶,感到不可思议。刚才还向自己借被子的活泼的通讯员,瞬间却遍体鳞伤,她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所以发出了短促的“啊”声;另一次是她听到那位担架员讲述了通讯员受伤的缘由后,又不禁发出了“啊”声,但这次的内涵与前一次截然不同,一个纯朴憨厚的十九岁小伙子,在面对危险时那么的勇敢和坚定,怎能不让她肃然起敬呢?
在茹志娟的《百合花》中,我们看不到惊心动魄的情节,看不到波澜壮阔的场面,看不到华丽优美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讯员,他腼腆害羞,在女同志面前会“飞红了脸”;他意气用事,新媳妇不给她借被子,也会愤愤地说一句“老百姓死封建”;他热爱生活,时不时会在自己的枪筒里插上“一枝野菊花”聊以自娱;他通情达理,得知那条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就不好意思地自责道:“我们还是送回去吧。”茹志娟用简单朴实的笔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真实的通讯员的形象,他虽然很平凡,却依然动人,令人尊敬!
三、构思精妙,表现手法独特
在情节的构思上,作者可谓匠心独运,善于以小见大。作品以新媳妇那条百合花被子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作者还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例如“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在表达的手法上,作者是独具个性的,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的描绘,细腻地刻画和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善良的心灵。
全篇构思精妙,手法独特,前后呼应,主题突出。作为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的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鱼水之情的重要纽带,既折射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那床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中具有着重要作用。从通讯员借被子到新媳妇献出被子,构成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前有伏笔,后有呼应,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可以说,《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她前期的杰出代表作,同时,它也是一朵与作者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总之,这篇小说作者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军民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营造出了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