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作家*小说征文】张大爷的酒
一
张大爷今年五十八周岁了。
五十八周岁的张大爷一生有两大爱好,喝酒,拉大呱。
“前一样花钱,后一样费口舌,没一样中人的。”张大爷的老伴张大娘愤愤然说道。
“中人”是胶东地区的一句方言,意思是讨人喜欢,满意的意思。
“四十年前我就是个痴巴,瞎汉,咋找了这么个玩意,真恨人。”张大娘越老越看不上张大爷了。
张大娘早婚,十八岁就做了张大爷的新娘。
“世上两种人,不敢惹。哪两种人?女人和小人。”张大爷教育儿子说道。
张大爷有一双儿女。女儿是个记者,儿子更厉害,大学教授。
胆真肥,张大爷竟敢在专家门前耍大刀!
“我是教授的爹!教授了不起啊?”张大爷吹胡子瞪眼。
二
别看现在张大爷家日子过得舒服。
俩孩子小的时候,家里穷啊。张大爷和张大娘辛辛苦苦累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
张大娘操持家务,管着家里的财政。说是管财政,其实就是出去借钱,每年到年底算算账,大都是赤字。
一年到头见不着多少钱。
每次花钱,张大娘恨不得把钢镚,咬开两半花。
张大爷却无酒不成欢,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必须喝两口。
买酒不得花钱啊!
气人不?
三
张大娘刚过门时,曾经想让张大爷戒酒。不过,打也打了,吵也吵了,闹也闹了,都不管用。
“死猪不怕开水烫。你唠叨你的,我不出声你也就没法治。”张大爷在街面上,和左邻右舍吹胡:“你有七十二招,俺还有三十六计呢。还治不了你!”
有摸底细的邻居,吓唬说道:“张大娘来了。”
张大爷立马如惊弓之鸟,倒背着手,假装沉稳,脚下却一溜风。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张大娘觉得既然管不住,张大爷非要喝酒,张大娘就想在量上控制。
“每晚只喝半茶碗!”张大娘年轻的时候,体格子好着呢,说起话来,声若洪钟。
半茶碗,也就一两多酒,张大娘定的规矩,张大爷每晚就只能喝半茶碗。
偶尔,张大爷和张大娘会因为“上半碗”,或者“下半碗”的问题产生冲突。
一般情况,张大娘都会占上风。
特殊情况下,张大娘感觉没占得上风,不要紧,张大娘手里还有杀手锏。
张大娘会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哎呀来,你个天煞的糟老头子哎,哪辈子缺了大德,俺十八岁的黄花大闺女……”
每当到这时候,无论多占上风的张大爷立即像撒了气的皮球,没了脾气。
赶紧放下酒杯,上去捂住张大娘的嘴。
张大娘诉起苦来,可不论了,火气大了,话里还带浑词,少儿不宜。
四
张大娘感觉控制不住张大爷喝酒的量,又想了个办法,往酒里兑水。每次买回酒来,都是倒进一个瓷缸里,张大娘都会掺进一半的水。
到了晚上,张大娘做好了饭,就去瓷缸旁,拿起一个“提”,舀起一提酒来,刚好倒到茶碗大半杯的高度。
当然,到了年节时,张大娘也会格外开恩,允许张大爷喝俩茶碗酒。
从此,再也不和张大爷争论“上半杯,下半杯”的事。
张大爷很得意,感觉自己得了大胜利。张大娘也很得意,自己偷偷乐呵:“糟老头子,和我斗,没有你的好!”
有一次,张大爷去本村的张三哥家喝酒。
说起来,都是本村本家,平日里常交流,知道都是喝的同一种白酒,一块钱一瓶。
喝了一杯之后,张三哥说:“你家弟妹管得严,今天来三哥家里,没啥好菜,酒管饱,再来一碗。”
张大爷觉得自己年节的也喝过两碗,于是就又喝了一碗。
没想到,回家后,酒劲上来,吐了一地。
第二天,张三哥来张大爷家串门,刚好张大娘没在家,说起醉酒的事,张大爷说道:“都是一样的酒,咋你的劲大啊。”
张三哥拿起张大爷装酒的瓷缸,用“提”提出一些酒,允吸了一小口,咂摸咂摸,笑了,说道:“怪不得呢,你的酒估计是让弟妹掺了水了。”
晚上,张大爷家吵翻了天,张大娘又是出了杀手锏。
“你个天煞的糟老头子哎,俺十八岁的黄花大闺女……”
估计是,张大爷揭穿了张大娘。张大娘没面子,只好撒泼。
五
张大爷的儿子和儿媳都很有出息,两人在省城同一所大学教书,年纪轻轻就当了教授,带研究生,工作繁忙,只往家寄钱,顾不得回家探望父母。张大娘出门晕车,又挂念孙子,就撵着张大爷去儿子家看看。
周末,张大爷坐着动车来了。几百公里的路,不到两个小时,真便利。
老爹好不容易来一次,为了表示尊敬,不太会做饭的儿媳妇一大早出去采购,回来做了几个菜。
吃饭的时候,儿媳拿出一瓶酒,说道:“咱爸难得来一回,今天喝茅台吧。”
张大爷瞅着笨呼呼的白瓷瓶子,问儿子:“百十块钱一瓶?”
儿子笑了,说道:“这是52度飞天茅台,市场上卖两千呢。”又怕老爹心疼,赶紧解释:“这是最近我一大学同学邀请我去他单位讲座,给我的报酬。”
“去给人讲讲课,就给两瓶几千块钱的酒?我整天给一帮子老头讲故事,啥也得不到。”
儿子儿媳都笑了。
儿媳妇给张大爷倒了一杯酒。
张大爷端起酒杯,对着鼻子闻了闻,又抿了一小口,咂摸咂摸嘴,咽了下去,半天功夫说道:“是好酒,可也不值几千块啊!”
说着话,儿子陪张大爷喝了两杯,张大爷还没尽兴呢,儿子把酒盖了起来,不让喝了。
张大爷脸上有了怒气,心里埋怨:“大老远的,特意来看孙子,连顿酒也管不足。”
儿媳妇赶紧打圆场说:“还有瓶没打开的,连同这半瓶,临走时都让爸爸捎回去。”
张大爷立马乐了,觉得这趟来省城,可算来着了。
六
张大爷回到家,和张大娘夸起孙子的聪明乖巧,张大娘直乐呵。
看到张大爷捎回来的酒,还有个半瓶的,气不过,抱怨说道:“养了个不孝顺儿子,送瓶酒还是半瓶的。”
张大爷不敢解释。平常日里,家里收了稍微好点的酒,都被张大娘扣下,作为礼品,回送给别人了。
“要是知道这酒两千块钱一瓶,还不给我卖了?”张大爷心里合计着,于是开口说:“儿子不喝酒,你也不是不知道。这是儿子去给人上课,朋友送儿子的酒”
“搬一天砖头,才能挣一百多块钱,去上个课,也不累人,估计贵不了。”张大娘估计着说道。
“估计这两瓶合起来,最多一百快钱。我喝来,稀拉松。”张大爷顺着说道。
“儿子孝顺你的,那就留着喝了吧。”张大娘看不上眼,顺手丢下酒瓶子。
张大爷赶紧上前扶住酒瓶子,生怕摔坏了,像得了个宝似得。
张大爷每天晚上拿着茅台酒端详半天,每次只舍得喝一小半杯。不知就里的张大娘还劝张大爷:“儿子送的,也用不着这么金贵,现在家里有钱了,几十块钱的酒,咱还喝得起。”
七
过了没几天,张三哥来串门,张大娘自己在家里。
张三哥瞅到了桌子底下的两瓶茅台酒,说道:“弟妹,你给俺家兄弟天天喝这种酒啊。”
张大娘说道:“儿子给的,也不是啥好酒。你兄弟估么着也就几十块钱一瓶。”
张三哥拿起酒瓶子瞅了半天,说道:“今晚孩子他大舅来了,我刚好没酒了,这么着吧,我放下点钱,先把这瓶酒拿去喝了,随后让俺兄弟买瓶还上。”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二百元钱递给张大娘。
张大娘接过钱说道:“一瓶酒,花不了二百。”
张大哥说道:“你和俺家兄弟说说,能买几瓶算几瓶。”
说完了,张三哥拿起茅台酒赶紧走了,出了大门,笑出了声:“有了好酒自己藏着喝?我看你今晚回来,咋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