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代家训的“活态”传承创新与家庭责任浅谈

编辑推荐 古代家训的“活态”传承创新与家庭责任浅谈


作者:雏燕 秀才,215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76发表时间:2017-09-22 20:33:27
摘要:家训,是父母对子女的训导或训导之辞,是家庭教育的依据。可以影响到“世糸群”所有成员,涉及群内子女训导以引导其伦理、道德、治家等必须遵照训辞行事、自幼养成良好德行,使其世界观形成,传承和发扬传统风尚。家风,一种家庭文化,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而增添全新内容。我国古代“家训”家风教育的精华应当传承,古为今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家庭教育,最具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培育和谐创新文明进步的新型家庭氛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弘扬中华美德,培养良好家风,家庭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求子女将来对社会是有用之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历史上家教家风的故事很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一个共性,就是规范子女遵守“家训”,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据史料记载,梁启超有子女9人,个个都是栋梁之材,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傅雷有2个儿子,一个是著名钢琴大师,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
   中国历史上家教家风的故事很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一个共性,就是规范子女遵守“家训”,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我国古代“家训”家风教育的精华应当传承,古为今用。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说孟子小的时候,家在坟地附近,他在玩游戏时常常学别人哭拜,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再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见了非常生气,就把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给剪断了。孟子问什么要剪断?孟母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一根线接一根线地连起来才能成布。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剪断的布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有效的孟母家教,造就了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
   《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说:岳飞的母亲怕有不肖之徒勾引他,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先在儿子脊背上用毛笔书写“精忠报国”四字,接着用绣花针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了。”有诗赞岳母:“只看贤母精忠训,便识将军报国心。”“精忠报国”就是岳家的家训家风,孕育了代代忠君报国之人。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没有钱供他读书,就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人们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宋刘克庄诗:“分灯照邻女,画荻训贤郎。”明陈汝元《金莲记》:“膝下久离,徒且倚门之望;榜中双占,忝成画荻之功。”清黄轩祖《游梁琐记》:“辗转四年余,儿顿长,凤画荻教导,弥觉聪慧。”欧阳母亲的教导,诞生了一代文学家政治家。
   《新唐书•柳仲郢传》记载:柳仲郢幼年时,其母韩氏用熊胆和制成丸子,在他夜晚读书时让其咀嚼吞咽以便提神醒脑。后人便以“丸熊”为母教的典实。明陈汝元《金莲记》:“但愿题名玉署,通籍金闺,庶慰丸熊,更消织锦。”清赵翼诗:“可怜一样丸熊苦,他课男儿此女儿。”后人还将“画荻”“丸熊”这两个典故组成一个词“画荻丸熊”,来称赞母教有方。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丸熊?”母教受到人们的崇敬由此可见一斑。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从古到今,每一个成功的人士,总是由一个优良家教家风长期孕育的结果;我们应当重视优良的家教家风教育。
   有一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反复阅读感悟,勤奋、俭朴、求学、务实就是本箴言的精要,实为人生真谛。这则箴言的作者就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作为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在封建社会里,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是一个例外,可以说是成功的。他的儿子曾纪泽是清著名外交家,多艺多才,曾纪鸿虽夭折但生前古算学有很大成就,孙子曾广钧是诗人,曾孙曾宝荪和曾约农是教育家和学者,这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治家有规,传风有序,“爱之以其道”。在当今社会主义时代的父母,只要同样注意教子治家,“爱之以其道”,培养孩子遵法守纪努力工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总会比曾国藩做得更好吧。
   曾国藩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体现出了他教子治家的风范。
   曾国藩教育子孙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不求成名。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晚上他对儿子曾纪泽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当他闻知曾纪泽推荐纂修县志时,劝说儿子“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为耻;尔文更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教育二十七岁的儿子纪泽扎实学问,莫追名气。
   曾国藩经常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他绝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也绝不允许其“特殊化”。他给儿子纪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他教育女孩子“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
   曾国藩他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曾国藩教育子女家人:“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曾国藩他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在戏台上,“衙内”是不受欢迎的角色,“大少爷”总是纨绔之名,子女若沦为“高衙内”“孔二小姐”,岂不成了悲哀?古为今用,效法古贤之法,“大本大源”(毛泽东语)之人曾国藩之家训,不妨是一剂良药。
   古人留下大量家训,比较有名的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太宗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中华民族家教治家名著,中华民族家庭教育文化精华。我们应大力推恭全社会学习这些文化精华,对于端正良好家庭气氛,强化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形成很有必要的。
   弘扬中华美德,培养良好家风,家庭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求子女将来对社会是有用之人。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廉”是做人的准则,奉公守法、勤俭持家、见贤思齐、报效家国是行为规范。家训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时代家风创新性的来源。
   2001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88岁寿辰。习近平写信表示,要从父亲身上继承和吸取的宝贵和高尚品质有很多,“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便是之一。习近平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家风往往是作风的某种反映。对于领导干部的子女来说有权势的父辈并不足以依赖,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毛家“家风”:低调做人、清廉。习家“家风”:勤俭节约讲情义。陈云家风:身教重于言教。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优秀家风的传承和创新的践行者和典范,为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创新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和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鲜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家庭培养的不仅仅是我们事业的继承者,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家庭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的问题。“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给一个家庭留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生活方式,往往要比留下金钱权利更为重要。
   家庭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最小细胞,这每一个细胞的健康程度决定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重视家庭建设应该是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树立怎样的家风、制定怎样的家训,与配偶、子女、亲朋好友、甚至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是最小细胞,国是亿万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家风的核心价值应与民族命运相承富有时代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自家小事、私事,它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良好的家风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无穷,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改善。反之,则对社会产生负面作用,损坏党和政府的声誉,破坏党群关系,使党风受到影响。
   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风气正,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助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
   家训,是父母对子女的训导或训导之辞,是家庭教育的依据。可以影响到“世糸群”所有成员,涉及群内子女训导以引导其伦理、道德、治家等必须遵照训辞行事、自幼养成良好德行,使其世界观形成,传承和发扬传统风尚。家风,一种家庭文化,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而增添全新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家庭教育,最具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培育和谐创新文明进步的新型家庭氛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美德,培养良好家风,家庭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求子女将来对社会是有用之人。

共 40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大量事例,论述了“家训”家风教育对一个家庭、家族乃至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引申到今天领导干部的家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家庭教育,认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家庭教育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求子女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文章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古今贯通,较好地论证了主题。拜读,祝作者创作愉快!【编辑:执手今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9-22 20:44:41
  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正如作者所言,是软实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从每一个家庭培树良好的家风做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