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情
摘要:诗发于情
有一则成语叫“桃花潭水”,比喻友情深厚。这则成语源于李白的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何许人也?是一村民。村民何以与大诗人结为好友而使李白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佳句?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安徽泾县游桃花潭时,结识当地村民汪伦,两人情投意合,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于此建立了友情。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汪伦前来送行,临别时依依难舍,李白深为感动,即景生情,吟诗答谢,于是有了这首题为《赠汪伦》的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叙事与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诗的前两句叙事,乘舟“将欲行”,勾画出离岸告别的情景。但是向谁告别呢?“忽闻岸上踏歌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留下伏笔。到了三、四句,便抒情吐露胸怀了。先点出桃花潭水的盛景,然后笔锋一转,托出了汪伦。这里用物比的手法道出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之情。妙在以”不及“二字转换,表达出诗人的情真意切,使诗的余味无穷。
诗,发之于情,有情由感而生,没有情便没有诗。情是诗的灵魂。虽然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但愤怒也是情。常言“诗情画意”即是此理。但是,情须真诚,虚伪的情,矫揉造作的情,无病呻吟的情,都不可取。每每读到那些真诚的诗,让人感动不已,浮想联翩,久久激荡着心灵,实在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编者按】诗歌,是诗者的心灵语言,是诗人抒发情感、展现心志的艺术表达形式,好诗歌,总是富有较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绝唱。文中,作者以李白的《赠汪伦》为引,探索诗人的内心与诗歌的艺术魅力,读来入心,欣赏!【编辑:冰煌雪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