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路】父子上学路(征文·散文)
儿子高中入学是我送去。他虽跟我在农村长大,对富源却不陌生。初二初三就读富源六中。富源六中虽在城外,但儿子上学要穿过城里才能到学校。因此,他对县城道路、学校都比较熟悉,去县城上高中,应是轻车熟路,无需父母护送。考虑要交书钱学费要带伙食费,带的钱多,很不放心,新换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家长也应去认识一下,以便加强沟通。
我们是乘面包车去的。这里现在去县城读书,不仅有面包车、大客车,还有火车。只是取消早上九点半的慢车后,下午三点三十四分的火车到富源站,赶不上六点钟的课,匆忙到校,人疲学习效果差。于是学生基本乘面包车或大客车,只是学生收放假面包车和大客车,价格比平时贵得多,不过家长为子女多花点钱也愿意,只要子女学得好,往后有奔头。
这次护送儿子,使我不禁回想到他自幼入学到高中所走的路。
儿子的幼儿时期是跟我在一个偏远山村完小度过的。学校教师少,教师子女没有他的同龄人,有两个大他两三岁的孩子,他两岁人家就上学去了。见别人都去读书了,他未满三岁便嚷着要去读书,说在家没小朋友跟他玩。学校附近没有幼儿园,只在村完小有个学前班。全校教室、教师宿舍都在一栋三层楼房里,一年级、学前班在一楼,领导从教室里隔给我放得下一张单人床、一张小饭桌和三只小凳子的宿舍也在一楼,家距学前班教室仅一教室之遥。儿子上学比到隔壁老师家窜门还近还方便,又是走水泥地面走廊。
当时我没想到孩子过早入学,其实对他的长远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只考虑让儿子摆脱孤单,有段快乐的童年。儿子刚满三岁,我和妻便遂了他意,结束了他自由自在的幼儿生活,踩着山村小学的水泥走廊开始了求学之路。
两年后,我调入黄泥河镇,儿子随我进镇。这时他的上学路,变成了一公里多的油路大街。路比过去远了些,但不是老家乡下的烂泥潭路,也不是黄泥河乡下黄泥巴路或黑泥巴路。晴天不必一身灰,雨天不必一身泥。一年级时,他妈妈接送,二年级他就不让接送了。他每天快快乐乐上学去,高高兴兴回家来。他落得些自由,我与妻也落得清闲。
儿子初中起初在黄泥河镇中,家就在此,学习层次上了一个台阶,离家反而更近了。儿子进初中后,每天上学回家,走的都是宽敞整洁的水泥大道。
初一结束,他想换个环境就读,便进了富源六中。此后,儿子不仅在校园里走的是水泥大道,往来于家与学校,也不是脚走而是乘车了。乘车还有了公路与铁路双项选择:公路乘车,既有面包车,也有大客车;铁路乘车,起初有上午九点半,下午三点三十四各一趟,票价便宜又方便,真是灵活机动又能自主安排。
与儿子相比,我的上学路,就充满了太多的泥泞、汗水与辛酸。
我的求学之路是从老家那个小山村开始的,学校在村东头,家到学校两三百米,出门便是尺把深的烂泥潭,稍不注意,一脚下去就陷到膝盖以上,裤腿上整天叮着一拓拓黑糊糊的泥团,有的干了可以抠下来,有的根本抠不下来。冬春时节多日没雨,又加天晴,烂了十来个月的路面终于有了干爽日子。但路上到处挤满牛屎马粪猪屎羊粪,难以下脚,有的是前些日子丢下的,有的是刚过去的牲口留下的,一股股热气直冒,熏得你赶忙捂鼻子。倘不小心跌倒,就可能一身牛屎马粪或猪屎,让人臭不可闻(嗅)。这时又臭又羞,哇一声大哭起来,接下是被伙伴或老师带回家换衣服,洗脸洗脚……(几年前,村里那所小学停用,场地也被人侵占了,村里孩子不再从那里开始求学路,从村东头经过,再听不到孩子的朗朗书声了。)
村是全村委会最偏远的自然村,女孩极少上学,男孩一届也就十来个,一、二年级孩子小,去不了远处,村里就读。按惯例三年级到大坪地就读,恰好我三年级时,偏箐办起了完小,招收都格、偏箐和上新寨三个村的学生。这样,我们都格的孩子,每个来回只有三里多,午饭晚饭都可以回家吃;而去大坪地就读,一个来回十六里,午饭只能在校解决,只有晚饭回家吃。去外村读书,我必须横穿整个村。村中这段路并不比去村东头好,成人走着也皱眉,孩子更不用说。村外到学校虽是公路,但到处泥潭水洼,稍不小心便跌得满身污泥。裤子上衣裳上沾满泥浆是常事。那时,人们还在温饱线下挣扎,大人衣着还不讲究,孩子更不必说,只要每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行。
上初中,一个来回四十里。不但路远,路面也更差。不仅每次上学避免不了一尺多深,贯穿全村散发恶臭的污黑烂泥潭,大坪地到银子坑更是一路的倒浆窝,稍不留神踩上去或是滑下去,即使站住也泥浆淹及大腿,跌倒更是泥浆及脸面。村西头到银子坑这段路稍好些,但也这儿一个水洼,那儿一个泥潭。大坪地到羊洞算是最好的路段,泥潭水洼也没断。那时祖德、团山的小煤窑小锅窑到处开花,拉原煤运焦碳的车往来不绝。即便乡村公路的路面,好的时候也不多,山间小路常年大群大群牛马踩踏的低洼处,更是坑深泥潭深。学校背后是坡路,滤水条件非常好,一般情况都好走,但夏秋雨季到处是汽车打滑掏起的泥坑与泥浆。不过还好,这些路我只是星期天下午从家去上学,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一个星期就走一个来回。碰上学校要交什么钱,父母拿不出,我要背上几十斤洋芋或豆子到威箐卖的话,这一天便要走四十来里山路。
高中划片招生,富源二中划招富村、老厂、雨汪、黄泥河、古敢等五个乡镇。我家在富村乡,高中便在富源二中上。这时学校离家上百里,比初中远四五倍。按说这么远的路,该坐车了,但我依然是走路。当时每个乡镇只有一辆中巴车,乡镇以下村寨,都没有客车跑,我家离富村还有五十多里,找车坐,比走路还困难。每次上学,我早上七点来钟在家吃点早早饭出发。有时是向东出村折向东南斜下富居里、再南转贵州响水镇小寨、鲁处大坪地,顺着自乐民流向黄泥河的小河一路南下,过马家桥,穿布古,插阿依,进大小莫勒,出杨家冲入富源二中;有时是向东出村折向东南斜下富居里后,西行打蜂岩,南下哑桥,出古木漕子,过马家桥,穿布古,出蒿子冲,上沙湾,下发祥,进黄泥河镇,入富源二中。这两条道只是各有沿途同学,没有远近之分。每次上学回家,脚上全是血泡,大腿也要疼上一星期或十把天。乘车时候也有,上富源体检和高考,可是乘那车丝毫不比走路强,一辆烂客车上人插人。老师统计过一次,一辆十九座的客车载了七十二人,许多人是一只脚站住。尽管这车难坐,但两百多里路,时间又紧,不想坐也得坐,每坐一次,身体要好几天才恢复过来。
上大学时,学校离家几百里,乘车成了必然,但每次也要走五十多里山路,才能挤上破破烂烂的中巴车。大二时南昆铁路通车了,回家可以乘火车了,一是可以剩点伙食费,二是可以省去点晕车和挤车的罪。但火车只能从曲靖到富源,富源以下还得挤烂客车,在富村下车还得走五十多里山路。
后来,省道富兴高等级双向油路通车,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弹石路逐渐被光洁平坦的柏油路取代。此后是富(源)罗(平)油路大道建设通车。不过那是我大学毕业好多年的事了。
现在,乡村公路也大多建成了水泥路,告别了坑洼烂泥潭,结束了阴天烂泥坑,晴天尘灰满地喷的历史,省道国道跑的大客车豪华舒适。乡村公路上来往穿梳的面包车也干净整洁。不但居住乡镇者外出坐车,我那偏僻的老家,人们走亲串戚赶街上场也都是坐车了。
日前我从网络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曲靖要开工建四个通用机场。以后坐飞机对很多曲靖人来说,已不再是梦想了。
开工两年多的富源高铁站,我想投入使用也不会很久了。
也许,儿子上大学便可以在富源乘高铁或上曲靖乘飞机。这样,他上大学就在天上飞飞,又在地上跑跑,或在地上跑跑,又在天上飞飞了。上学与浪漫的旅游几乎划上了等号。
父子两代上学路,真是天壤之别呀!再一想,我猛然发觉,我们父子的上学路,岂只是一条条一段段普通的路哟!那实实在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