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明珠 · 古城凉州
我离开这里将近二十年。我在这里成长,在这个曾被称为“丝路明珠”的城市,我生命的青春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有关凉州古城的文字。
当你终日生活在一个地方时,你会厌倦,会对它产生视觉疲劳,甚至会产生莫名的烦感。正像钱钟书《围城》中所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但当你一旦离开,并且是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时,你却又会去怀念它。
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心中涌动,这大概也许就是文学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在甘肃的西部有一坐大山,名曰“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匈奴称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之南。那是一坐远离城市的大山,深入雲霄的大山,山顶终年积雪,那山一半在云封雾绕中,一半在氤氲迷离中。远看象一坐圣洁的女神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夜晚,明月当空,繁星闪烁,山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似沉睡的美人,给人一种清净祥和的感觉。武威就座落在这大山之下。
武威是一座现代又古韵的城市。地处甘肃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上,是甘肃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发现地。因此,这是一座融合着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武威古称“凉州”,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又称雍凉之都,河西走廊之门户,东邻宁夏省会银川,西邻青海省会西宁,北通敦煌,古时素有“通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军政之中心,经济文化之中心。
走进武威古城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址上复原的凉州古城南门城楼,又名昭武楼,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后历经岁月风雨及人为毁损,上世纪末仅剩很短的残垣。它象一个威武的将军巍然屹立于南北中轴线上,守卫这座城市。霸气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从它脚下经过的人,是武威市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复古的古城楼气势恢宏,很有气派,古典的楼阁建筑;琉璃砖瓦,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纷呈各异。旧时的重叠阡陌,与现代都市风交相辉映,给人以美轮美奂的感觉。灰色的城墙刻满了风霜与沧桑,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厚重。曾经远古的凉州工匠将糯米石灰和着血汗浇筑成这火烧不毁、炮轰不倒的古城楼,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是一道易守难攻不可逾越的工事。走过古城门楼,我仿佛听见昔日大将卫青、霍去病帅领大汉将士驱逐凶奴的金戈铁马战鼓声。
当戈壁大漠的风撩开了岁月的迷烟,已有几千年的凉州古城渐渐从历史的封尘中走出;孙牧驻凉州时,留有原始聚落赤乌镇,这是凉州有史可稽的最早城市。匈奴逐走乌孙、月氏后,在赤乌镇的基础上,修筑了姑臧城。汉朝在凉州设郡置县后,开始对凉州城进行营建和行政管理,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凉州就是武威,凉州也叫西凉,西凉、凉州、武威是同一个地方。
武威是历史文化名城,当我们走进这座城市,一种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向我们迎面涌来。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一匹骄健的青铜骏马腾飞在城市的上空,这就是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它出土在这里的雷台汉墓,也是这座城市的名片,然而这张名片却常常被人误读,许多人会把它与西安联系在一起,会想到兵马俑、铜车马。铜奔马也叫“马踏飞燕”,因其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所以又称其为“马踏飞燕”。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郭沫若并曾泼墨挥笔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区南隅,也称圣庙、孔庙,是为祭祀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庙宇。是一组造型雄伟的仿皇家宫阙建筑群,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素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庙内松柏参天,清幽恬静,东西两组古建筑巍然屹立。东以文昌词为主,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著名的如刻有回鹘文(即古代维吾尔族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西夏碑,尤以西夏碑为最珍贵,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大成殿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小珠。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其建筑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
武威的旅游景点很多分内八景和外八景,内八景是: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七星剑、罗什倒影。文笔三峰;是由罗什塔、清应寺塔、大云寺塔组成的。三座高层建筑像三支立于笔架上的笔,由此号称文笔三峰。清应寺紧邻大云寺,在明以前叫北斗宫,有塔曰姑洗塔,最初创建于前凉王张轨曾孙张重华时。可惜1927年的凉州大地震中,被毁为废墟,今已了无痕迹。大云钟晓;武威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宋、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明洪武十六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也可惜1927年大地震,寺院基本被毁,唯有钟楼岿然独存。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历经维修,保存完好,是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鱼跃龙门又是怎样一处美景呢?相传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从西小南门放水,流水穿越西大街,浇镇台衙门花园。十五日夜月明星稀,流水撞击牌坊,激起层层浪花,月光照水,水溅牌坊,好像鱼跃龙门。"滚龙石"是指东城门楼柱顶石,石上刻有滚龙攀凤,雕刻工艺超群,游人为之惊叹。夜雨打瓦;在晴天之夜,如果你在武威南城门楼上听,有雨打瓦片之声,出来看,却天气晴朗,没有下雨的迹象,你说,它是不是很奇妙。是为凉州著名内八景之一。千里眼是在北城门楼柱上有一节眼孔,从孔中可望见百里之外的民勤县城。"七星剑"可不是与剑有关。而是说原来的凉州城没有西门,也无西城门楼,只有几处土堆似的女墙,每处站一人,土堆数不清,或七或八,号为七星剑。"罗什倒影"在罗什寺塔西面有一藏经楼。每到正午,日光直射,藏经楼与塔斜对,经楼门隙,塔成倒影,俗称罗什倒影。武威鸠摩罗什寺,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观。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还有城外八景;绿夜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黄羊秋牧,莲花壶天。其实凉州还有两大美景;大漠日出,长城残垣。清晨观大漠日出是另一种美感,它不同于黄山的云海日出,太阳从翻腾的云海中,腾空而出;以及普陀山的东海日出,太阳从波光粼粼的大海中,跳越而出。在大漠看日出时,大漠在太阳的照射下曲线分明,那圆润的曲线好似沉睡中的睡美人,又好似一块巨大的锦缎,太阳就好像锦缎上的一颗巨大的明珠,整个大漠戈壁尤如一个打开的巨大宝盒;太阳尤如宝盒中锦缎衬托着的巨大的明珠光芒四射。出武威城东四十里,便来到了大漠边缘,蓝天大漠下,一条浑黄雄伟又残破不堪的土墙蜿蜒而去,如一条黄龙横卧在广袤的戈壁荒漠。大漠戈壁上的长城不同于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的长城砖石结构。西部长城是用砾石沙土和树枝草茎垒压而成,历经几千年墙基多被漫漫黄沙埋没,己千疮百孔已残破不堪,留给我们一种沧桑感,使人联想起了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优美的大漠诗句。
佛教最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时,凉州是最关键的一站,所谓佛光西来,自此扩散,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在凉州住过十多年,他对中国汉文化的了解就是在凉州完成的,至今,他那个著名的焚不烂的舌头还埋在凉州的罗什塔下。丝绸之路上多石窟,作为丝路明珠的武威更不例外,在武减市城南50公里处,天梯山峰巍峨陡峭,有山路石阶而上,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又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天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的北凉沮渠蒙逊时期,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年历,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北大原考古系主任、中国著名石窟专家宿白教授称为“石窟之祖,”是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具盛名的旅游胜地,在我国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位于武威市城东南二十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有一座白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又名百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又称“凉州会盟”,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并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白塔寺因此成为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白塔寺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
武威盛产优质的小麦,小吃多数以面为主,仅就小麦面粉而言,凉州人就有许许多多的制作方法,从加工方面而言,有擀、抻、拨、搓、切、削、揪、截、包、蒸等;在形状方面,有条、块、段、花、丁、粗细、宽窄等式样;在汤与面的配合方面,亦不下几十余种。面食在武威那是各种各样,各有特色,堪称一绝。
武威的小吃带有一种浓郁的西域特色,各种香料融合其中。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总会想到那大如明月的“凉州大月饼,”“凉州大月饼”具有数十层各色花纹,每一层都撒上带颜色的香料,红颜色的是红曲,绿色是香豆子,黄色是姜黄,黑褐色是胡麻……每一种颜色是一种香味,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十全十美。”它不仅色彩十分漂亮,并且表达着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让人在感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享受,一般最上层为黄色,最下层为黑褐色,代表着黄天厚土,其最大特点是“大”字。
走在武威的大街小巷,景点附近,随处可见的“面皮子”“凉面”摊位,“面皮子”色泽晶莹黄亮,透明如玉,吃时,切成筷子粗细长条,或麻将块状,再加熬制好酱油香醋汁,蒜泥汁,辣椒油,芥末。高担面皮再加上芝麻酱,胡萝卜丝等调味品即成。走进城区北关市场或其它一些市场,你会看到一碗行面、一盘腊肉、一杯冰糖圆枣茯茶。这就是在河西走廊上名闻遐迩的凉州小吃“三套车”。无论是武威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均爱食用,被称为“凉州快餐”。武威的吃食名目之繁多也是一大特色:山药搅团、酸菜拔鱼子、凉粉、攸麦面、山药米拌汤、高庄馒头、馓饭、沙米粉……我是记不下那么多了。
我喜欢这座古城,喜欢历史留给我们的沧桑感。多想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去触摸它盛世的沧桑感觉。看看那古城昔日的繁华,看看那烽烟弥漫的长城下的战马嘶鸣,看看那吟诵着《凉州词》的绝代风流的人们。
我喜欢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我喜欢这座天马腾飞的城市,古城总是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一种如影随形的沧桑。走进古城,会感受到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的底蕴。也许在这个城市,只有夜晚的天马湖边的霓虹提醒你,曾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过一首首动人的诗词歌赋。武威有着辉煌的过去,随着国家新“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的远景规划,武威这个曾经的丝绸之路重镇,亚欧大陆架上的璀璨明珠。昔日的丝路会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未来的前景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