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青春】探秘荆州博物馆(散文) ——郢都行(3)
来荆州的第一天,大部分时间在外围景点转悠,直到傍晚才真正进入荆州的核心区域——荆州古城。晚上轻描淡写的欣赏了古城夜景,徒步走了一段古城墙,后又在城根下露宿一晚,对这座厚重拙朴的古城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今天我们将继续在古城行走,希望能够欣赏到古城更多的美,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营养,收获更多的开心快乐!
上午主要目的地是荆州博物馆,但我们并不想一下子就到那里去,而是打算信步街头,边走边逛过去,这样能够更近距离接触古城人的日常生活。东东用百度地图搜了一下博物馆方位,五个人就按照大致方向,边走边聊,不大一会儿,前方出现一个小型广场,有不少晨练的人群,热闹非常,还有很多穿着艳丽的大妈,开着夸张的音乐,很投入的跳着广场舞;“广场舞大妈”现象,已经遍布城乡,仿佛成了中国式社区生活的文化符号。
继续前行,小广场北侧出现一片红墙灰瓦的古建筑,门口两个大石狮子咧着嘴对我们笑,走近看匾额,才知道是关帝庙。据景点文字介绍,这座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是关羽镇守荆州时的府邸。听说是关公府旧址,以为可以看见关公在此办公、起居的旧貌,遂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地地道道的关帝庙,并不是关公纪念馆,我想看的东西是看不到的。虽然有些不甘心,但也只好作罢。
遥想当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杀,孙权害怕刘备寻仇,把头献与曹操,试图嫁祸。曹操则以金身相赠,大礼安葬关公头颅于洛阳,向世人表明关公在曹操心中的份量。刘备得知二弟被斩首后,彻底气疯,置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略于不顾,亲率大军伐吴,结果被陆逊大败于猇亭,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刘备也因此病死白帝城,后人对此唏嘘感叹,都说刘玄德不理智、意气用事,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谁不希望有这样一个讲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好大哥呢?要我说,刘备是个真汉子,他的心中情义无价,亲情最贵! 由于时间关系,并不打算在此久留,只是踏进仪门看了看,清乾隆皇帝御题“泽安南纪”四个大字的匾额高悬,关公铜像迎面而立,有人催促买票,立马退出,随意在门口拍照一两张,算是到过此地了。
关帝庙对面是老南门,这座城门相对于东门,很是破旧,门洞窄而长,且有两重,砖墙表面被岁月侵蚀,脱落严重,有的城砖已不知去向,留下一个个空洞,地面是青石板铺就,早就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凹凸不平、破破烂烂;空气中能够嗅到一股霉气、潮气,城门外据说是农贸市场,没什么汽车出入,但骑摩托车、三轮车的,推板车的,挑担子的特别多,人潮汹涌,溪穿的是大红衣衫,站在其中特别显眼,与古旧的城墙、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强烈对比,仿佛她穿越到几十年前,很有历史感、沧桑感!
品味过老南门的乡土气息,我们决定上古城墙继续行走,从地图所示,只不过比走街道远一两公里而已。重上古城墙,与昨夜感受大不相同,城墙之上道路很窄,不过米余,但内侧杂树颇多,显得很杂乱,我们想,如果能对城墙内侧进行改造多好,把路面加宽到两米,坡面或砌挡土墙,然后搞文化浮雕;或栽植观赏树木,再安一些垃圾桶、座椅之类,古城墙的品味和观赏性会强很多,最好能把古城墙搞成一个整体旅游线,让人们在城墙上畅行无阻,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古城,这对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是大有好处的。
顺眼往垛口外看,这一段护城河并没有治理,河面很窄不说,水质也不太好,呈暗绿色,对岸的村庄也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房屋仄仄斜斜、高高低低,田园、树木也是杂乱无章,对此,我们几个都觉得有些遗憾,荆州这么好的古文化基础条件没有利用好,护城河应该进行全面治理、疏浚,对岸的村庄应该全部搬走,改成绿化带,让护城河全线打通,开行游览航线,把这条河真正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古城又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城墙上行走大约两公里,前面的路又被隔断,不是到了城门楼,就是有个什么重要景点,只好顺台阶下来,果然,围墙之中有很多密集的古建筑,凑到近前,透过栅栏可见高大宏伟的关公塑像,心想,刚刚去过关帝庙,这里又是关老爷的什么地方?走到正门口,才发现是关公祠,据说是关公殉国后,百姓为纪念他而建。从大门口往里看,高高石级之上的殿宇翘角飞檐,气势宏大,当中“万世人极”四个鎏金大字非常的遒劲有力。很想进去拜祭一下,为忠义点赞的。然处处伸手要钱的感觉不爽,也与骑车人风景在路上的理念不符,遂决定退出,继续寻找其他美景。
对中国人来说,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忠义是做人的准则,不讲忠孝,只想发财享乐,必有祸殃。过去讲忠是忠君,现在的忠,则是要忠于人民,有些人言必把人民挂在嘴边,却常常置人民利益于不顾,追求享乐和奢靡,百姓都看着呢,出事是早晚的……
地图所示,此地离博物馆不远,遂抄近路直接过去。博物馆主楼为两层结构,绿色琉璃瓦,线条明快、庄重,楼体宽大气派,采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很好的阐释了楚文化开放、多元、务实的特性。进得门厅,墙上绘就的红色凤鸟图腾,把人们带入远古氏族社会.....
一楼右侧为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厅,这个展厅,主要展出的是,从旧石器时代的鸡公山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江汉平原史前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生产及生活状况。一进门,一组反映原始人类劳动、生活场面的雕塑吸引了我,有打造石器的,有钻木取火的、也有狩猎的,还有架着柴堆烧火的景象,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内容特别丰富,包含了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和标志。
展出的许多陶器,制作已经相当精美,器皿上的纹饰很有规律也很有美感,这个时期的陶器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也有少量的礼器。
有意思的是,还可以看到很多陶泥制作的小人、小动物,没想到,距今几千上万年的原始先民,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我们的先辈是如此的聪明、如此有情趣。再看那个时期的玉器,制作已经相当成熟了,难以想象那个年代,没有机具、甚至没有铁器工具,是如何把玉器雕琢的这样美观,其中的纹路那么有规律,刻画那么细腻,甚至有很细很细的圆孔,是怎么做到的呢?看到我迷惑中,溪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为了美,没有什么做不到!是啊,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呢!呵呵,跟有思想的人交流,就是这么有感觉!
从原始文化厅出来,准备到对面的青铜文化厅参观的,见大门紧闭,有公告,说是维修中,很郁闷,要知道春秋时期的楚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青铜文化啊!今天看不到太可惜了!带着遗憾,我们到了下一个展区,珍品馆,要了10元门票,心想,既然收钱,一定是物有所值。一号展厅是漆器,看介绍都是从荆州附近墓葬中出土的,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物品,这个时候楚文化已相当鼎盛,漆器工艺炉火纯青,很多器物埋藏地下2000多年,至今还光亮如新、色彩斑斓、美轮美奂,不得不感叹当时的技术之精湛!
眼前的漆器让我眼花缭乱,太多太多的精美艺术品,让我感受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的不足,大多数的艺术珍品,我只能看个热闹,即使有讲解员解说,也只是一知半解,无法品味到艺术品本真的意涵。边走边看中,一个奇异的造型吸引了我,从表面看,似一只鹿角,底座是方形的,有很规则的图案,完全看不懂是什么,求助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它叫《镇墓兽》,是楚墓中特有的怪兽造型,被认为是山神的化身,是用来镇墓的辟邪神物。
在漆器展厅浏览了一圈,正准备出门,蓦然回首间,却发现屋子中间摆了一件国宝级漆器,进来以后,一直在四周转悠,没想到好东西放在中间了。从下面的铭牌得知,它叫虎座鸟架鼓,据说是楚国很流行的一种乐器,以矮小瑟缩的伏虎为基座,上立高昂鸣凤,造型庄重特别,色彩绚丽。反映了楚人勇于征服野兽、向往安详的精神和气魄,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神秘色彩。
从一号厅出来,发现二号厅大门紧闭,又是维修,听旁边游客讲,那里陈列的是镇馆之宝,西汉两千年古尸,男性古“干尸”名“遂”,系1975年出土于荆州纪南城东南隅的凤凰山。据墓中竹牍记载,“遂先生”生活在西汉,是江陵西乡市阳里人,生前爵位为五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出土时,距今有2100多年,其外形完整,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正是因为珍贵,博物馆对其给予特别保护,目前正值保护和修复期,停止对游客开放。据说,每年小长假、黄金周,荆州博物馆接待游客数量都会井喷,其中,近九成参观者都是来看西汉古尸“遂先生”的,听到这样的情况,也就释然了,为了保护国宝,怎么做都是可以理解的。
三号厅放置的是一具明朝的女性干尸,有人戏称,与西汉男尸是“千年配”,我不懂这样的黑幽默,只是觉得对待先人,应该有起码的尊重,不能因为他们成为了观赏品就可以随意的戏谑。
出珍品馆,上主楼二楼,首先进入的是玉器展厅,这里展出的玉器,大多是楚汉时期的随葬品,也有少量的后世作品,这些玉器做工之精湛、艺术感染力之高深难以想象。有人说,女人天生是爱玉的,溪也是如此,进了玉器厅就走不动路,在她眼里,每一块玉都那么美,从各种角度欣赏,在每一块玉前流连,想象着这些玉戴在自己手臂上、挂在胸前、戴在手指上该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是很光彩照人呢?我觉得,爱玉的女人是高雅的,她们气质端庄,娴静如水,玉石是贵重的宝物,戴之佩之必爱之珍视之,如此,不论言语或行动上,她们会懂得相得益彰,会不由自主优雅开来,这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态度:我要优雅地生活。
几位男士很快看完了,溪还在展厅一半的地方,好像被什么拉住了脚步,过去喊她快点,她却跟我们说,这才是镇馆之宝、艺术珍品,你们不看亏大了。这才发现,她说的这个东西叫玉覆面,是一个玉的面具,很薄很透,做工极为精美,估计是古人搞聚会时用的道具,的确不一般,再看看展柜,旁边还有一个报警器,确定这是珍品无疑,的确开眼了!我们几个男士对玉石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倒是对玉石雕琢打磨的过程很感兴趣,大门附近一组古代工匠制作玉器的雕塑吸引了我们,展示了切、磋、琢、磨四个玉雕工艺流程,他们使用的工具堪称一绝,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十分落后,利用了杠杆、圆心等原理,怪不得制作的精度这么高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走进简牍馆,立刻被震撼了 。原来,经常所说的竹简其实大多宽不过半厘米,长不过尺余,薄如蝉翼,而且上面的字极细极细的,看得出,古人是非常认真的,字迹工整、清秀。瞬间觉得自己被影视剧忽悠了,常常看到剧中人拿着一大捆厚厚的竹板看书,要真是那样,皇帝看奏折那还不累死,文人读书那就是个很费体力的活,那样得浪费多少竹子?简直是侮辱先人的智慧!
最后看的是瓷器展厅,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其中不乏精品,有日用器皿,还有人型瓷俑、牛车、狗马、建筑等模型瓷器,美得不要不要的。溪说,有些瓷器,她在艺术品鉴赏辞典见到过,特别的美,特别是宋代的那个趴在地上的瓷娃娃,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几件花瓶,分别为粉彩、斗彩瓷器,风格古雅华丽,无论是器形、纹饰和釉色都堪称一绝。这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文化传承、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此次荆州博物馆之行,使我们眼界大开,更加的感受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楚国王室,本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被周分封到荆山一带,一代代楚人开拓进取,不断与南方各民族融合,最终发展成南到南海,东到江浙,西至巴蜀的庞大帝国,楚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并没有像秦人那样动辄斩首几万级,而是以怀柔为主,不事杀戮,族其主、养其民,吸纳包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从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荆楚文明,在南国播撒中华文明的星火,正是由于楚国的积极进取,才为秦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人不服周、敢于问鼎, 生不服、死不屈,不正是中华民族勇于迎接挑战、顽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所在吗?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人品格,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积极进取、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