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房六十年之变迁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这样的口号,在当时老百姓的心中无疑是“海市蜃楼,天方夜谈。”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事大家闻之笑之,谁也不拿它当一回事。而今,而今这一切,早已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都成为活生生地生活事实。老百姓们心中乐开了花,睡梦中都笑醒了。
横观当下里下河农村的各地变化,一座座楼房、洋房、别墅拨地而起,宽阔的乡村公路,整齐划一的村庄街道,绿化的村镇草坪、文化公园无不展示美丽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强烈地时代气息,时时刻刻在熏染我们的身心,冲击我们的视野。真的实现了那句老话:我家门口像花廊,像呀么像花廊;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嗨!比呀比蜜甜……
五十年代丁(顶)头府舍子
现在的90后肯定不知道过去丁头府这种茅草屋了,说是屋那还真是抬举了它。丁头府又叫顶头府,说丁头府是因为屋子的结构形状,像一个人字形“丁”在那里;说顶头府是由于屋子的高度只有一个成人高,进门碰到个子高的汉子,还要弯着腰低着头迈进屋子。顶头府屋低矮,屋檐下不好开门,通常是南北方向盖、直筒形,门朝南开。这种屋子为草土、茅竹结构即土坯做的墙、茅草盖的顶、二三根竹子架的椽子、芦柴拼夹的笆门,也有树木板钉成的“大门”。这种丁(顶)头府屋子在50年代较为普遍,它的优点是冬暖夏凉,缺点是我们会在后面的茅草屋子一节中提到。
六十年代茅草屋
60年代的中国是个困难的国家,我国处于建国初期。在那个困难贫穷的年代里,农村的人们大都住的是茅草屋。墙体不一,有土坯有砖墙、有土坯夹杂碎砖的墙。记得俺当年出生时住的还是这种墙屋。屋顶是稻草加麦秸盖成的人字形屋顶。
茅草屋最怕刮大风、下大雨,还最怕火。住在茅草屋里遇到雷雨交加,里面的人往往胆颤心惊,担心大风大雨冲垮、掀翻了屋顶。往往是“外面下小雨、屋里下大雨,锅碗瓢盆在接雨。”大多数人家会在草屋顶拉上几根绳索,扔上几截木棍或树桩护住屋顶,还有的人家在屋顶上扔上坏套鞋坏斧头坏镰刀祈求神灵保佑、保护房屋。到寒冬腊月天,凛冽的西北风从墙缝、草缝中直穿而入,人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在干燥的夏季,烧火做饭也成了危险的事,火灾是茅草屋的“常客”,常常不期而至……
七八十年代平房瓦房(鸽子窝)
到了7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物质经济生活相比过去富裕了许多,对住房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当时农村已到处可见清一色的平房,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们将平房形像地称为“鸽子窝。”平房是相对于后面的楼房而言,平房的意思是指房子只有一层,像个“鸽子窝”支在地面上。通常为砖瓦结构,青砖或红砖砌墙,洋瓦或小瓦盖房顶,并使用木材作为柱子和房梁,增加了牢固性。
与茅草屋相比,砖瓦房夏可避暑,冬可御寒。但“黄梅时节家家雨”,那时的人们,还只能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光线昏暗且不便。一家七八口子人,一到晚上挤在二三间房子里,睡觉是打发时光的唯一途径。
平房即瓦房,还有一种平房是平顶房。所谓平顶房是指房屋顶是平面的,不须盖瓦。屋顶可以盖“预制楼板”,可以浇筑钢筋混凝土。平房的形式,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稍宽裕的人家会讲究“五架七砌、七架九砌、甚至九架十一砌的。”凡“五架七砌”等类别者都带有“周门廊檐”,墙体水泥勾缝,增强了房屋的牢固度。80年代上下的里下河农村处处流行这个大趋势、大格局。
九十年代楼房
90年代初,盖上一座楼房是富裕人家的标志。楼房相对于平房来说,就是二层或二层以上的房屋,楼房造价在当时约万元上下,简单的二层小楼房,五六千元基本可以搞定,宽大的、独门独院的楼房,也就万把元左右了。时值建筑材料低廉,人民币又相当值钱,稀罕珍贵呢。
楼房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搞活了,一方面是由于地基紧张了,建房向地面扩展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也是受到沿海城市的影响,便将房屋向空中延伸。这样一来既美观大方,又舒畅享受。楼房的特点是牢固宽敞,高大气派。随着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人民的生活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农村开始流行的是二、三层的楼房,红砖砌墙、墙面贴上瓷砖,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地基,水泥柱子顶着房梁、琉璃瓦盖的楼房屋面,堂屋客厅磨的水泥地面或铺上各式各样的四方形地砖。门窗是铝合金的、后来是不锈钢的,大门有不锈钢门也有钢质门等。房间客厅、卧室、厨房、沐浴卫生间、家用电器等一应俱全,居住功能大为改善优质,楼房造价自然也是随行就市、水涨船高了。诚然,这只是当时农村生活潮流的趋势,人们的住房条件正如楼房建筑一样,还是参差不齐的。俗话说,人有三六九等,住房亦然。
本世纪初别墅与花园新村
说到“别墅”,我问了问度娘。度娘说“别墅”就是野外的房子,“野外”就是指另外的房子,是人的第二居所、享乐居所,而非人的第一住宅所在房。照这个说法,我国古代就已有“别墅”了,皇帝住的三宫六院,当下旅居海外的大腕明星们住的花园洋房,不就是所谓的“别墅”吗?可是,谁曾想到当今的农民也会住上高端豪华的“别墅”。
关于“别墅”的外观结构及室内装潢设施,就用不着我去啰嗦了,大家都会有目共睹、耳熟能详。其实,室内的各项设备也无需提及,都住进了“别墅”,诸如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全自动洗衣机等等现代高档家用电器还用说吗?显著的是大小房间各色豪华灯具、红外线感应开关,和谐美观。厨房的革命最彻底,几乎不见“人间烟火”了。
当下能够住上“别墅”的农村人,毕竟还是为数不多的,除了一些商人、私营企业者和某些机关官员,还有哪些人拥有这等级别的居所和享乐条件呢?!
更多的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出台,让大批农民乔迁新居,喜孜孜地住进了整齐划一的花园新村。花园新村其实就是城市商品房的衍生房,它的外貌和内部结构,都是商品房的又一翻版再现,所不同的是其房体更美观、环境更绿化更优雅,居住人享受一定的安置房福利待遇……
时代在飞速发展,居者有其屋,安居才乐业。半个多世纪的住房变迁史,反映了我国农村农民天翻地覆的生活变化。小康大康关键看住房,党的十六大富民政策,为农民打开并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农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生活。我们农村人的日子有了党的好领导好政策,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我说错了吗?那我请教老师:不叫论坛应该叫什么呀?
谢谢赐教,再次问候老师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