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小布达拉宫
走出普宁寺大门,广场长廊上卖榛子的几个乡民告诉我,左拐直行走两站路,再往右拐一百多米就是小布达拉宫。
秋雨没有一点儿停歇的意思,淋在身上冰凉冰凉的。我们没有地方歇脚,只能撑着伞快步急走。刚拐过弯就看到前面狮子岭上,一片白墙赭窗的藏式建筑倚山而建,掩映在绿树雨雾之中。远远望去,宏伟壮观,真的很像拉萨的布达拉宫。
小布达拉宫景区由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组成。
买好门票,我们首先看到一座藏式白色城台和汉式庑殿顶相结合的建筑,很像我们常见的城门箭楼。高大的白色城墙有三个拱形大门,上面是飞檐斗拱,金瓦红柱的殿宇。因为雨下得很大,我们没有看墙上镶嵌的额匾就急急走了进去。
直到看到山门正北面碑亭里的“须弥福寿之庙碑”,才知道这里是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山,藏语叫“扎会”,指居住的吉祥之地;福寿,藏语叫“伦布”。须弥福寿的意思是像吉祥的须弥山那样多福多寿。
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了给乾隆皇帝庆贺七十大寿,不惜长途跋涉,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历经一年又两月,行程两万多里来到承德。为了迎接他的到来,乾隆皇帝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修建了这座行宫,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又称小扎什伦布寺,是外八庙里落成最晚的一座。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写道:“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
碑亭高大雄伟,四面拱门。碑文系乾隆亲笔,用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石碑为一整块石头打造,乃一巨龟驮着石碑。龟下刻满波涛,四角有鱼虾蟹龟等装饰。碑身周围和两侧刻着云龙纹样,总高八米有余。据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所有石碑,此碑形制和规格最高。
走过碑亭,地势逐渐高起。院落里古木参天,行宫倚山而建,步步登高。跃上三处不规则的石级,一座高高矗立的三间四柱七楼的汉式琉璃牌楼,分外显眼。听说,牌楼仿北京北海公园小西天的牌楼所建,红墙黄瓦,绿色花柱。雨中更显得色彩艳丽,流光溢彩。
牌楼前面镶嵌的白色石额上刻着乾隆御笔金色大字“普门应现”,意为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面石额上刻的是“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
牌楼前为月台,周遭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三面为石阶步道,正中步道两旁,巍然屹立着一对比女儿墙还高的石狮子,远看好似笑一般模样。狮子乃百兽之王,汉传佛教喻其为佛陀之勇猛和精进,被当作吉祥瑞兽,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踏上中间步道,是三孔白色雕花拱门,分别代表了三种福气——中门仕途发达;左门财运当头;右门命交华盖。牌楼顶是四低三高七座精致的殿宇,其中三座高的和下面的三孔拱门上下呼应,别有意味。
史料记载,牌楼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分水岭,“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于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
牌坊往北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大红台。这是一座四面由赭红色高墙围起来的高大建筑,每面墙都有三层三十九孔盲窗和实窗相间,窗顶还有琉璃制作的精美垂花门头。
大红台中央高耸着庙里最大的一座重檐大殿——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象征黄教始祖成佛的佛境,是班禅六世讲经说法的地方。据记载,年已古稀的乾隆为了迎接六世班禅,专门研究藏史、学习日常用的藏语。引导班禅参观了整个寺庙后,在此殿请班禅讲经。班禅把沿途为乾隆祈祷、祝寿的记录、法器以及哈达等礼物四十多件呈献给乾隆。乾隆欣喜万分,当即送给班禅金丝袈裟、金币、弓、箭等,还给他颁发了金册、金印,并题写了“宝地祥轮”的匾额。
我们从南门进入殿内,一层一层走马观花。一层是黄教始祖宗喀巴、释迦摩尼、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的坐像。二层供奉着释迦摩尼及其弟子。据记载三层曾有过三尊密宗的佛像,现在却空空如也。传说乾隆常常在此转塔,祈求长寿。
大红台顶平坦,四角建有庑殿顶式小殿。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台顶设置了围栏和人行步道。我冒雨围着台顶漫步一圈,朦朦胧胧看到东边棒槌山上的棒槌像一穗直立的玉米,西边的小布达拉宫若隐若现。倒是金瓦殿顶名副其实,金光灿灿,全部用头等金叶做成的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的八条金龙更是“活龙活现”,浴风沐雨,大有横空跨越之势。
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又称“御座楼”,是乾隆休息的地方,分南北西殿和客堂。北殿门额题“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有“到来佛相原如是,静处尘心那更生”“功德无边复无量,因缘非色亦非空”的条幅;南殿有“现法化报身共依圆觉,摄闻思修教遍示妙明”的条幅;西殿有“象法涌祥轮西方霞旦,智光腾宝炬海藏天宫”的条幅。客堂题额“万法宗源”,有联曰“便有香风吹左右,似闻了义示缘因。”
西边是班禅的寝殿——吉祥法喜殿,意思是吉祥的福地传布佛法。班禅圆寂后,乾隆另加陈设,辟作影堂,永久纪念。
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
站在台顶,寺庙最北面山巅上矗立的琉璃万寿塔就在眼前。塔为八角形,七层,各层塔面皆由绿琉璃砖砌成,塔身黄绿琉璃相间,镶嵌着五十六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皇帝万寿无疆。底层有广阔木廊,廊上覆以黄琉璃瓦。整座塔轮廓清晰,结构美观,色调雅而不俗,在两侧白台衬托下,如少女般端庄秀丽。有解说道“佛塔巍踞山巅,如佛居须弥,风铃轻吟间,如诵经不息。”
时近午后三点,雨更大,天更暗,抓紧下山去小布达拉宫。
布达拉,藏语里是吉祥的普陀山的意思,布达拉宫是西藏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汉语意译过来叫普陀宗乘,所以,这座寺庙被乾隆题为普陀宗乘之庙。
说起来,观音菩萨的道场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浙江普陀山。乾隆三十二年,是乾隆六十岁及皇太后八十岁寿辰之年。乾隆皇帝听说六世达赖喇嘛主动和大清示好,要来为他祝寿,又听说青海、西藏、内蒙的王公贵族也要来为他和母后祝寿,于是,龙颜大悦,就打算仿照印度最早的普陀道场形式修建一座寺庙。可是,中国却没有人知道它的样式,所以只好仿照西藏布达拉宫的形式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庙。或许是因为好记的缘故,人们更愿意叫它小布达拉宫。
小布达拉宫的游人比班禅行宫多,其中几辆旅游大巴上一下子涌来很多聋哑人。他们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吱吱呀呀地挤过山门入口,争着抢着跑向前面拍照。
昨天在避暑山庄就听说,小布达拉宫是外八庙中一座极具特殊艺术价值的庙宇。无论是其建筑风格之宏伟雄奇,还是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在内地寺庙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建庙费用更是让人咂舌——花银一百九十三万多两!
小布达拉宫的山门和须弥福寿之庙差不多,墙壁两侧各有一个腰门,和旁边的围墙相连,看上去像一个森严壁垒的城池。
中间的拱门上面,嵌有一块乾隆御题“普陀宗乘之庙”的石匾。
门前曾经有一条护庙河,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一座破旧的小石桥,孤零零地在风雨中诉说岁月的沧桑。寺庙前古石斑驳的广场上,东西两边各矗立着一尊龇牙咧嘴的偌大石狮,让人感觉往日气势的威严。
我们从中间大门进去,迎面是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的纯汉式碑亭。碑亭正门两侧红墙上,各有一只巨大的浅黄色法轮,这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性法器。亭里有三座巨大的石碑,中间的最高,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正面是满文,两侧是蒙文和藏文,背面是汉文,乃乾隆御笔。因为时间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细细臆测品味,可以看出,碑文记述了兴建这座庙的背景。通过婉转的文字,碑文还记述了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可以看出满清皇朝对蒙古的绝对胜利。
前行往北是十几米高的五塔门,纯藏式白台。因上面自西至东建有红、绿、黄、白、黑五座喇嘛塔而得名。五色分别代表了构成宇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也代表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因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所以黄色居中。塔身上还装饰有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五种法器,表示五佛五智。
五塔门额上是乾隆御题“广圆妙觉”的匾额。人们从塔门经过,象征着把佛举过头顶,“头触佛足”,向佛顶礼膜拜。
五塔门前立着一对石象,象征着吉祥如意和佛教大乘派的无边力量。大象力大无比,又是难以驯服的动物,连大象都甘心接受使役,驻守大门,更见佛祖法力之宏大。绕道塔后,苍松翠柏之中象征性地堆有两座玛尼堆,彩色经幡在雨中无精打采地耷拉着。
继续前行,石条石块铺就的道路两边,依山傍势零零落落修建了大小白台、塔台三四十幢。极目往上,绿树白墙,高低错落,如同画中。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中、东、西罡殿。说是藏式建筑,其实就是个外表而已。白墙盲窗的碉楼之内别有洞天,完全的中式院落里都是汉式人字形房屋。中罡殿以前是经堂,位于西北最高处,庑殿顶小殿内供着三尊护法神。
道路西边,观音铜像的楼上有五座瓶状白底彩身塔。相传,每绕塔走一圈,可以增加一年寿命。当年,乾隆皇帝为了给自己添寿,不知在这里走了多少圈!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小布达拉宫雄伟壮观的主体建筑前面。和须弥福寿之庙一样,这组建筑也称之为大红台。由于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特征,在视觉上进行了夸张,所以这个大红台比须弥福寿之庙的大红台更加巍峨壮观。
赭红色方形大红台总体高四十三米,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是十八米高的基座,全部用花岗岩大条石砌筑,白灰抹面,俗称大白台。
雨很大,大白台两侧的条石台阶又陡又滑,我们扶着墙慢慢爬上去,看见大白台上面很是宽敞。
白台之上起红台。二十五米高的大红台坐北朝南巍然落座于白台之上。
巍峨庄严的红墙下,几个铁海之间安放着两排巨大的转经筒。铁海,又叫太平缸,有铁、铜和铜鎏金三种,铸造而成,多在寺庙用来储存水救火的大缸。寓意,如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里的铁海腹宽口收,容量极大,虽然年代久远,锈迹斑斑,但还是看得出缸壁上镶嵌的金黄色装饰花纹,下面还留有带孔的耳朵。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是一种祈福的方式。藏传佛教认为,信佛之人诵经越多、持颂真言越多,表示对佛越虔诚。但因以前绝大多数藏族同胞识字不多或根本不识字,不可能背诵很多经文,有聪明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经卷放入经筒,每转动一次就等于念诵经文一次,反复转动就表示反复吟诵,佛看到你的虔诚就会保你得脱轮回之苦,平安吉祥。除了转经筒,藏族同胞的转神山、拜神湖、磕长头、置玛尼堆、挂五彩经幡、撒风马旗、点酥油花等等,也都是这个道理。
铁海旁边的经筒更是精美,尽显皇家风范,紫铜桶身上有各种黄铜浮雕,经筒上下和中间配有黄铜圆箍,箍上也有浮雕图案。经筒上人们常常手摸转动的地方,已经摩擦的铮光瓦亮。我看到有游人正在冒雨转动经筒,嘴里念念有词。蓦然,几句仓央嘉措的诗句涌上心头: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于是,我抬头仰望,六根象征佛家的玛尼旗杆高高耸立,五颜六色的玛尼旗在雨中飘荡。
冥冥之中,我似乎看到一双双沾满酥油的手拨动馨香,一只只清澈的眼睛点燃祈盼,一声声悠长的佛号飘过时空,顿时,一种神圣的力量在天地间升腾。我知道,那是心底的虔诚敬仰之情!
皇家寺庙的旗杆比普通寺庙高一倍。佛家说,竖旗杆升佛旗可以保佑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每有佛教庆典或重大佛事活动,都会升新的玛尼旗。只是,如今佛教也与时俱进了,尼玛旗叫做什么福寿文化旗。平台上到处都是写着“领取福寿文化旗”的摊位,到处都是“升文化旗,扎西德勒”招徕游客的吆喝声。如果不明就里冒然领了,每面小旗是要收你三十元滴哦!
都说白色代表圣洁、赭红代表高贵,二者搭配更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壮美。大红台就是这样——七层暗红色高墙上,点缀着一排排白色盲窗,既圣洁高贵,又沧桑厚重。而红墙正中的六个琉璃佛龛,黄绿相间,尤其增加了一份庄重肃穆。
进入大红台,里面也是三层阁楼,每层都很大,四面合围成回字形,是为群楼。群楼里面没有光源,又是雨天,游人不多,回字走廊分外幽暗静谧。我沿着走廊依次走了一圈,每一间没有加锁的房间都是黑乎乎的,每个房间的一角都有一位穿羽绒服的工作人员,静悄悄地或站在窗前,或坐在桌前。一切都显得庄严而又神秘,不由得让人敛气静心。我注意到,东、西、南、北四楼都有横额,分别题为“度经之阁”“大乘妙峰”“秘密胜境”“极乐世界”。
回字形的天井中心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顶的“万法归一殿”。它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因其灿灿金顶而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