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自行车的故事

精品 自行车的故事


作者:浮尘一粒 布衣,228.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99发表时间:2017-10-05 09:36:48
摘要:不同年代自行车给我们心中留下的酸楚的,敏感的,痛苦的记忆。

自行车的故事 一、父亲的自行车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在我的记忆里非常模糊。那时,我大概也就3岁左右(1963年)。那辆自行车是黑色的,不是漆过那种放亮反光的黑,是那种漆皮掉了,铁露出原色被氧化成的黑色,连车把车圈也是黑色的,后轴像擀面杖那么粗,后依架是扁钢做的,方方正正,坐上去硌屁股。那是父亲在神头买的二手货,据说是日本产的。推断也差不多,旧社会中国造不了自行车。但是,是进口日本的几经流落到父亲手里,还是日本侵略军使用过,真的是无法考证。
   我是家里的长子,倍受宠爱。大姐长我11岁,经常用这辆破烂的自行车带着我玩,后依架放不住,只能斜坐在前梁上,实在是因为我太小了,车子一颠簸就掉下来了,惊动了母亲,我虚张声势的哭了,而大姐遭到母亲的大骂。
   实在是太遥远了,我记不住这辆自行车哪里去了。父亲去世了,母亲去世了,大姐也去世了,无法问询他们那辆自行车的归宿。
  
   二、母亲的自行车
   “文革”年代时兴“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农民根本没有那种拥有这三大件的奢望,村里有自行车的寥寥无几,再说,买自行车要票,不知猴年马月供销社来上一张票,悄悄地不知给谁了,农民没钱,有票也买不起。
   那一年,妈妈怀孕了,应该是排行老五,由于重男轻女,打算如果是男孩正称心如意,加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三女两男;如果是女孩就送人。生下时果然是女孩。父亲裹了小被子送到东河的福利院,据母亲说,里边还偷偷地放了一个纸条,企图等孩子长大找上门来认亲。自己的孩子送人了,要张罗为别人家奶个孩子,以奶水拯救这个家。一个月18块,买一辆自行车180多元,十个月的奶水钱。
   那一年,父亲当了小队的会计,有工分补助;当地的养路段派下临时工帮助养护备战路,就是现在的青大线(青山——大庙),工分照挣还有6元的现金收入。
   那一年,大姐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可以挣工分。
   那一年,我们拔的晒干的青草卖了23元。
   那一年,我们家买了自行车,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
   那一年,几个叔叔撺掇爷爷要划工分给爷爷,父子、兄弟、婆媳不睦。
   那辆自行车前后两个轮子是电镀的,车把是电镀的,太阳一照亮得晃眼;横梁是黑色的,后依架也是黑色的,挡泥板是黑色的,后边镶嵌一枚红色的反光灯,黑色的底色边上,有纤细如线的金色线条;前叉有花体字母“fg”,字母上方有一只正在起飞的鸽子;前轴后轴让大姐拴上了颜色鲜艳的毛绒圈圈,车把上用毛线织了把套:车座套了套子,有丝线穗子沿边垂下,铃子一按清脆的震耳。
   多少年过去了,想起那辆自行车真是五味杂陈。
   是庆幸,我们家有了一件大件东西,似乎成为村里的“有钱人”,那辆明晃晃的车子走过村子时,那“咯楞楞”的脆响引来羡慕的目光,土墙土窑的院子里,停放着一件闪闪发光的物件。穷得叮当作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买一件奢侈品。
   是悲凉,家里养不起自己的孩子,送了人,又抱回别人家的孩子,仅仅是为了钱,贫穷的家庭找不到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只能出卖自己的奶水、自己的伤痛。母亲先天奶水好,尽管粗茶淡饭。那个奶养的弟弟胖乎乎圆嘟嘟的。母亲忘记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忘记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只当他就是自己的孩子。
   自从家里有了一辆自行车,好像有了一头牲口,抑或供人役使的马、驴、牛。父亲早上去养路段干活,有时正好路过我上学的村子,我就等父亲一起走。我还小,不能像一些大孩子跳上后依架,要不是我先坐上去,父亲迈脚从前梁上骑;要不是父亲迈腿先骑上,我趴在后依架上再慢慢坐上去。这么崭新的自行车浑身闪闪发光,备受人们的爱戴,每天擦得干干净净,谁骑上它也显得精神、阔绰,也有人要娶新媳妇时上门求借,用完送一包喜糖。
   夏天,生产队分了豆角、西葫芦、玉米棒子、毛豆角,父亲或大姐驮到东河卖了。秋天将到时从自留地里起一些土豆去东河卖了。
   秋天,生产队分粮食,我们用自行车驮,上车时,有人帮助抬上车子,从车子抬下来时,由于后重前轻,往往连人带粮食摔倒。
   冬闲了,父亲用它驮上杀了的猪肉、猪头、猪下水到202厂卖点钱或换黑白面或玉米面。
   母亲为人家奶的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肆意地吮吸着妈妈的奶水。母亲的奶水滋养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在我的家里童真地笑着、玩着。我们的兄弟姐妹把他当做母亲亲生的弟弟,在背上背出来背进去,他长着圆圆胖胖的脸,我们点他的腋下,点他的圆肚子,只是想听他童稚的笑声。母亲忘了,我们也忘了,人家是付了钱的,人家是以钱和母亲做了交易的。他已经和我们融为一体,是我们家庭的一员。这个孩子叫小俊子,他的父母也不是亲生的,也是抱养的。当小俊子的养父母来我们家看望他们所谓的儿子时,穿的黑亮的皮鞋,在我们家的地上发出“咚咚”的响声,裤子的线笔直,头发梳的一丝不苟,抱着小俊子在地下踱步。母亲把我们支出去,不让小俊子看到我们,好让未来的父母和小孩子建立一点感情。而小俊子先是哭着不让抱,等惯了也是怯生生的,等我们跑进跑出来到他的身边时,他就探出身子要找我们。
   转眼到了断奶的时候,人家来接孩子了,母亲坐在炕沿上放声大哭,父亲在地下转来转去手足无措。我不忍心看母亲哭,跑到街上,有人问是不是来接孩子了,问我母亲哭了没有,我没说话,眼睛已经噙满了泪水,赶快跑回家,母亲还在那里哭。
   作出的决定,是父亲骑着那辆奶水换来的自行车,去东河又把小俊子接回来,不要钱再白奶一个月。等把小俊子再一次接回来时,家里再也没有那种肆无忌惮的快乐。一个月后,人家又要接走那个可爱的孩子。
   30年过去了,我几次征求母亲的意愿,是否想找到当年的那个母亲用奶水喂养的孩子,而不是送到东河福利院的女孩。母亲说,你们都过得那么好,那个孩子也不知长成啥样,现在干什么工作,是不是也像你们识文断字。说着她又开始抹眼泪。她老了,想儿想女一辈子,想在有生之年把儿女们都叫回来,能够围坐在一起,把她亲手做的饭端上来。像家里老母鸡把儿女们引出来、引进去。
   我和大姐在东河南圪洞迷宫一样的街巷转了不知多少圈,终于在一个大娘那里打听到小俊子的消息,他的养父母已经去世了,小俊子也搬走多年了,有时也来当年的院子里找小时候的玩伴。我们留了电话,传呼机号码,等待消息。
   我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时,读到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一遍一遍地默诵,每默诵一遍泪水流淌一次。“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当三十多岁的奶儿子站在母亲眼前的时候,母亲一眼就认出来了,一遍又一遍地端详,一遍又一遍地抚摸曾经躺在她怀抱里、曾经吸吮过她的奶水、曾经在贫穷的土窑里荡漾出童声笑声的奶儿子,抽泣不止。奶儿子只读了小学,脸色因长期酗酒毛孔张开,没有固定的工作,喝完酒给自己吹牛也给朋友吹牛。他的养母在他小的时候经常打他,母亲说:“肚子没疼过,打也不心疼。”这就是她朝思暮想的奶儿子,这就是她用奶水喂养大的奶儿子,这就是她用奶水换回自行车的奶儿子。
   1979年,我考上中专,家里没有钱给我买日常用品,母亲说,你自己去自留地起土豆卖了,买东西。我每天下午去起半麻袋土豆(多了我自己抬不上自行车),第二天,我用那辆自行车驮到东河卖了,再到东河百货大楼采买秋衣、秋裤、裤衩、背心、球鞋、袜子、洗脸盆、漱口杯、牙刷、牙膏、肥皂、香皂、被单、床单、棉花等,为父亲订做了一件灰色涤卡褂子,为我订做了蓝色涤卡褂子和的确良裤子。在我最后一次去东河下黄草洼大坡时,因为自行车后重前轻,车把左摇右摆和别人撞了,前梁拘歪了,去了东河已经错过早晨卖菜的高峰,土豆卖了一半,另一半送给大姐。
   经过了这一次事故,这辆自行车可能是伤了元气,尽管父亲把梁矫正了,也经常拿轮、上油,但总觉得骑起来有些飘移不定的感觉,这时它11岁。
   1984年,父亲在承包田种了黑豆、黄豆、绿豆。1985年,整整卖了半年豆芽,院里放了几口缸,每天把生好的豆芽簸箕簸、清水漂,直到把豆芽收拾得干干净净,父亲和母亲一起抬上自行车,用绳子捆好,到东河卖了,供妹妹复读。母亲的手由于经常在凉水中浸泡,风湿加重侵蚀她的骨头,手指呈横向弯曲,由于经常浮肿,褐色的手更加粗糙厚实。
   这辆自行车也到了风烛残年,不再容光焕发,不再默默无闻,总是今天漏气了,明天机腿子活了;今天掉链子了,明天车把活了。车圈让闸皮磨得生了锈,后依架磨出铁的白色,护链板也掉了,后支架由于金属疲劳,连自己也支撑不住只能靠墙放着,骑上有时总是咯吱咯吱抱怨。
   在妹妹复读那年,那个在我家服务了近20年的自行车被人偷了。我更想它是老了、走失了、找不到家、找不到它的亲人或主人了。它太旧了、太老了,偷自行车的人卖他也卖不了多少钱,不过是临时有急事骑一下没有还回来。它被遗落在那个角落里,被风吹被雨淋。
   年末了,该算账了,我大姐文革期间初中毕业再无书可读,参加生产队劳动,有了一些工分;父亲除了养路段补贴的工分,还有6元的进项。我们拔的青草晒干卖了23元钱。自行车进进出出不仅引起了村里人的眼红,也激发了几个叔叔觊觎,他们联合起来要给爷爷划工分,那时他们的家庭收入都比我们家强,无非是给懦弱的父亲出难题。如果给爷爷划了工分,我们家由于孩子多还要欠生产队的,尽管增加了姐姐的劳力。因此,家族内部争的鸡飞狗跳,兄弟、妯娌、父子、婆媳互相猜忌、争执,使本来贫穷的每个家庭,埋藏的口是心非的不睦种子生根发芽。
   那一年,不管怎么掩盖,春节也显得黯然失色。
   母亲缠过脚,但是山西土改工作组作完动员工作后,她拆了裹脚布,恶狠狠地撕得粉碎,投在灶炉里烧了。缠脚给她留下一双“解放脚”,走路不稳。她曾试图学骑自行车,但脚有残疾和年龄关系找不到平衡点,费了很多气力没有学会。母亲随父亲修铁路走过无穷多的地方,住过无穷多的土窑、凉房、工棚;没有交通工具,也买不起自行车,就是靠两条腿,两只有残疾的脚,去务农、去做家务、去东河卖鸡蛋,培养我们兄弟姊妹六个人读书,一直读到工作、成家、儿孙绕膝。
   这就是我们家的第二辆自行车,是用妈妈的奶水换来的,是用妈妈的心灵伤痛换来的,是用她亲生的女儿送了人换回来的,是用30多年的思念换回来的。这辆自行车供我们役使,没吃过我们家一粒米,没喝过我们家一口水,载过我们家每一个人,载过我们家不知多少东西,和我们家同甘共苦共患难,老了、丢了、去哪了。
  
   三、我的自行车
   1985年,厂子里分配自行车票,科里分配了一辆24寸的小自行车。当科长看见我时,问我要不要自行车,24的,我说太小了,我不要。但是科长突然说,我给你和后勤科说一下,换成28的。我说行,试一试吧。科长拿起电话给后勤科科长打电话,说行,一会儿派人送过来一张28自行车的票,收回了24自行车的票。
   我提了自行车后,到公安局打钢印,当钢印的锤子“咚咚”地砸在前把、后圈、轮盘中间的车叉上时,心里好心疼,又从商店买了转锁。骑上属于我自己的自行车。大链盒、抱闸、轻便飞鸽自行车,链盒在不蹬时发出那种“嗡嗡”的回响,紧急刹车时发出“吱”的爆响,铃铛和老式的不一样,不是那种震耳的声响,而是细碎悦耳的声音。星期天,我骑行两个多小时回家。母亲前后端详,又是抚摸,她想听到自行车转动的声音,可是,这辆自行车是斜支架的,加前后轮三点着地,不像老式的后支架可以打起来空转。我给斜支起来,蹬一下脚蹬,自行车欢快地转起来。
   包产到户后,家里的粮食多得吃不了,谷秷子、糠、玉米、土豆、萝卜和上饲料,每年能喂两口猪,鸡下的蛋吃不了,过年时一口猪、一只羊、几只鸡加上我们买回去的鱼、牛肉和各种新鲜蔬菜,买很多二踢脚和鞭炮,全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每到周末我骑着自行车回家,有时给家里买上一麻袋猪饲料鸡饲料,有时买一些肉、蔬菜;走时带上一些农村的玉米毛豆给科里人。我也到了嫁娶的年龄,每次回家,妈妈总是问有对象了没有,我搪塞甚至顶撞母亲。
   骑着这辆自行车与姑娘约会,载着如花似玉的姑娘,奔驰在城市的大街上。尽管我有了自行车,穿上了城市人穿的流行衣服,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但是,那时我们年轻,不懂爱情。记得有位姑娘,和我回家见父母,妈妈把她引到猪圈旁边,指着两口肥猪,憧憬着杀了猪,年底用自家的猪、自家的鸡蛋、自家的麦子面、自家的黄米面为我们办婚礼时,那个姑娘面露愠色和不屑。母亲不是看不出她的表情,只是为了儿子,仍然面带喜悦。岂不知当我与别的姑娘结婚时,农村的院子里,放开录音机,从下午两点多跳舞一直跳到黄昏,引得村子里的人围着院子里看热闹,迟迟不愿回家。幸福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这么淳朴,与铮亮的自行车没有一点关系。

共 75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文章讲述了父亲的自行车、母亲的自行车、作者的自行车、儿女的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故事。父亲的自行车一出场,即给人一种震憾,那是一种老旧物件对人心理和视角的震憾。而母亲的自行车,则是以送走亲生女儿帮人奶孩子十个月,挣下的和着血泪的自行车。从作者买自行车之后,国家和居民的日子逐渐好转,后来又为儿子女儿买自行车、赛车,现在却用着共享单车,不用花多少钱,扫一扫二维码,交上相应的租金,就能随时随地享用。自行车只有两只轮子,靠我们的双脚驱动,可以穿越很多故事,承载几代人的期盼,实现多少人的梦想。而自行车的故事,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由弱到强的历史。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006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05 10:37:17
  引得村子里的人围着院子里看热闹,迟迟不愿回家。幸福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这么淳朴,与铮亮的自行车没有一点关系。欣赏老师佳作,问好秋安,学习了。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0-05 10:48:40
  自行车的变迁史,象征着国家的发展史,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浮尘一粒        2017-10-22 17:04:42
  在这么短的的时间就有900多的阅读量,本人作为文学新人很感动,希望读者写点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