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 读《丧家狗》( 随笔)
一、购书
我学会了在当当网买书,真方便。我终于给女儿买回了寻而不得的李娟的书、安意如的书。这么多书,只是动动鼠标,书就快递回来了。
家里空气很好,氤氲着淡淡的檀香味道,这让读书的感觉平添了几分舒适。我想起了前几年和渡爹讨论《丧家狗》而引发的文化事件,清楚地记得说话的地点在西安市西门。和朋友晚餐以后,和渡爹约定的见面地点在西安市的西门,当时引出李零这个话题,因为餐桌上有人议论书名《丧家狗》,我记得自己并没有读李零的书,也不知道李零是何许人,仅因为自己的盲目、无知,而表现出愤青行为,对李零的蔑视。
当因为《丧家狗》而引发骂声一片的时候,李零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高洁的姿态,求是的学者作风,继续读《论语》,不参与无谓的争论。我很佩服李零的缄默,沉默是金。这是我刻意找到他的《丧家狗》和《去圣乃得真孔子》来仔细拜读的原因。
二、李零的经典语句
李零在自序开头便说:“这几年,我把太多精力投入了《论语》研究,值得吗?我问自己。”
他是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但他说争论是件讨厌的事。
李零以学者姿态,在百家讲坛喧闹之外,站在高处微笑,尽管他的《丧家狗》引发了“文化事件”,而他的秉持而让人敬佩的,正是对学术的尊崇态度——求真和严谨!
李零说:“我不忍,我可爱的中国,就这样被糟蹋下去,被一大堆用谎言、谣言编织起来的自欺欺人糟蹋下去。”
李零说:“我先写了《丧家狗》。这本书是2004年和2005年我在北京大学给学生授课的讲义。讲义是用来通读《论语》,一篇一篇,一章一章,一字一句,按照原书的顺序读,(等于《老子》、《孙子》加《易经》,即便惜墨如金,写出来也还是比厚厚。”
李零说:“比如我提到过把小人解作小孩的谬说,就是早有人讲……我只是读我的书,带着学生读原典,如此而已……捧与骂,都不想参与。”
李零说:“我的初衷,是阅读原典。我想通过读书,化解很多无谓的争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平台——哪怕是供人批判的平台。孔子讲过什么,我讲过什么,全部有案可查。只要肯读书,我相信,事情不难搞清。谁认真读,谁不认真读,是明摆着的事。”
李零说:“司马迁,一位生当汉武帝时代(中国第一次由政府提倡尊孔的时代),对孔子极为景仰的大学者,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拒绝当圣人,反而认同丧家狗。”
李零说:“正如大家看到的,不读书的骂读书的,理直气壮,废话说上一箩筐,和书毫无关系。”
李零说:“《丧家狗》的书名,只是一个典故。我用它是什么意思,原书做了明确交待。只有不读书的人才会一见就急,暴跳如雷,以为挖了他的祖坟。”
李零说:“一切都是古已有之。有人说,李零标新立异,故意发明了‘丧家狗’,因而痛心疾首。其实我哪有这个发明权。他们尊孔,尊到连孔子的话都骂,连司马迁都骂,真是骂昏了头。”
极冰比对《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确有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之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李零说:“我认为,读书,跑路,比争论更重要。不读书,光骂人(甚至不惜制造谣言,借刀杀人),是卑怯的表现。”
李零沿着孔子当年的足迹,跑了24个县市。读李零的书,我发现李零教授这个班的学生,这样听课确实是一种幸福。
读着这样酣畅的语句,每每遇到书中标注的出处,比对着《史记》进行验证,恕我才疏学浅,我没有那么多李零引用的古典书籍,只有为要读李零的书和自己心仪的原因,买了《史记》回来,实话说,读这种时时标注出处的书,很繁琐,也有些枯燥。一开始我几乎放弃读下去,看到女儿读《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专注,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必须让女儿知道读书,了解国学是多么严谨的一件事情。我同时告诉女儿:“我希望你的一生中,除了赚钱养家之外,坚持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生命粗糙,灵魂精致。灵魂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读书,可以保持灵魂在高处的理性和高洁。”
尽管读《去圣乃得真孔子》,《丧家狗》枯燥乏味,我硬是坚持了下来,读进去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不时读的夜不能寐。放下书,回味的时刻,我不由得向李零这样真正的学者精神投去景仰的目光。还有感谢山西出版社,有魄力,有良知。为李零这样严谨求是的学者的专著打开了一条和读者见面的通道。
考查词语,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细读《论语》。先参照旧注,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过一遍。不难看出李零功夫下得很足,也很深,让人一遍读书,一边感叹李零的文学学养深厚。尤其是对于《论语》中本事的考证,让人在读《论语》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制度有了一层了解。遇到有分歧的问题,书中会列举几个前辈著述的不同说法,启发读者更多的探求欲望。
我更觉得李零先生在书里面他是想还原当时原貌的想法,最准确一点应该是逼近真实面目的一种读法。因为时间的问题必然造成距离,我们只能逼近他,不能原原本本就是他,但是取向应该是还原的取向。
三、研读《论语》
《论语》一书,从来不讲谋生,除了做官食禄,其他营生都不干,尤其是种地,绝对不考虑。他培养的君子,在无官可当的情况下,一定要准备挨饿,宁肯粗衣恶食,住破房子,不改其乐。
孔子死后,学生大多很有出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全都朝从政的大道狂奔。这条道,是孔子他老人家指出,后人趋之若鹜。
从政提高了儒学的影响,也改变了儒学的方向。
孔子的能被政治利用的那部分文化被自己死后多年的君主引用,冠以孔子的“圣意”,把儒家推到空前绝后的政治高度,消灭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从而也就让讲求人人平等,没有阶级观念的墨家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该算一种对儒家文化的“强奸”。身前寂寞,身后热闹。这让人不禁黯然神伤,不堪续读下文。
纵观历史的长河,也是有政治家做出一些新的文化选择的。如: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酥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孔子活着的时候,子贡就想树孔子为圣人,当即被孔子否认。
第一,他不认为自己特别聪明。他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第一等,“上智”,是生而知之的聪明人。第二等为“中人”之上等,是“学而知之”的普通人;第三等为“中人”之下等,是“困而学之”的普通人。第四等,是“下愚”,是“困而不学”的傻瓜。他常说,“吾犹人也”,他自己也就是个普通人。
第二,他没有权位,不可能像尧舜那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修己以安百姓”。
后人有崇圣之心,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比后人老实得多。
孔门树立孔子为圣人,子贡是第一人。《子罕》9.6提到一件事:太宰问于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显然孔子并不接受子贡的恭维。
孔子死后,子贡,宰我,有若继续树孔子为圣人
孔子死后,受到各种质疑,比如他的学历,还有不少流言和诽谤,“特别是叔孙武叔毁仲尼”事件,叔孙武叔是三桓之一,地位很高,他在鲁国的上流社会,说孔子没有子贡贤,对孔子很不利,这种说法越吵越凶。子贡为了捍卫老师,团结孔门弟子,子贡一定要树立孔子的绝对权威,刻不容缓。
他必须扫除老师本人设下的障碍,对圣人的标准做巧妙的修正。只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达到了“圣人”的标准,这是他的巧妙修正。
孟子的学生,也模仿当年子贡的做法,请孟子当圣人。孟子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把孔子拒绝子贡当圣人的话,照演了一遍。孟子当圣人,那是早晚的事。后来,孟子果然当了圣人。
孔子死后,宰我,子贡,有若树立孔子当圣人,圣人的概念乱了套。
静心读这本书中,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四、孔子的家庭和出生
孔子的祖爷爷是在宋国任大司马,是宋穆公托孤寄后的顾命大臣,地位很高。祖奶奶是一位大美女,回头率很高,偶然被宋国的太宰华父督看上。当时宋国和郑国连年征战,老百姓怨声载道。华父督趁机煽风点火,说灾难都来自负责军事的大司马,竟然把孔子的老祖宗杀害,霸占了孔子的祖奶奶。宋国国君不满,也被杀。孔子的爷爷怕被追杀,逃亡鲁国。
孔子的爸爸梁纥,只是个“县级干部”,地位不高。孔子的父亲梁纥,和正室施氏一口气生了九个女孩,没有男丁。梁纥娶妾生下一个男孩,叫孟皮,是个瘸子。
李零书中记载司马迁说“纥和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极冰比对过《史记》,确实如此记载。孔子排行老二,孔老二就是由此而来,这是一个极不尊敬的称谓。
关于孔子的出生,新儒学曾经补充了一种说法,掩饰“野合”。说法是这样:梁纥到颜家求亲,颜家三个女儿,老大,老二不愿意。颜父极力推崇梁纥,老三(孔子的母亲)看上了梁纥,成其姻缘,后生孔子。司马迁在汉代写《史记》时,到过孔林和颜家生活地界考证。还是以“纥和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作记录。
孔子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由妈妈拉扯大。鲁国的颜氏是孔子姥姥家,孔门弟子有八人出自颜氏,最有名的是颜回。
五、《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李零说:”读《论语》,心情很重要,首先一件事,就是放松。《论语》是孔门的谈话记录,有些是老师的话,有些是学生的话,我们读这本书,是听他们聊天,不必一本正经,或激动得直哆嗦。不读就有的崇拜,最好搁在一边。
我把《论语》当经典,是当子书的经典,今天更适合我们阅读的经典,不是孔子时代的经典,子书是当时的白话。
孔子不是圣人,是个民间学者和民办老师,他的学校或学派,后世叫儒家,原来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孔学被圣化,是孔子死后;成为意识形态,是在汉代。汉代有五经,还是战国的经。《论语》的地位提高了,不过是四大传记之一(另外三种是《孟子》、《孝经》、《尔雅》。
《论语》有个突出特点,是人物多,比梁山好汉还多。它里边的人物,个性鲜明,描写生动,比如颜渊和子路,就是一对活宝。老师为什么偏爱颜渊,常骂子路?这种写法,对比很强烈。这书很怪,老师骂学生,学生顶老师,学生跟学生闹别扭,不遮不掩。旁人对老师不礼貌,羞辱老师,让老师下不来台,也照收不误。甚至连老师搂不住火,竟然拿棍子打老朋友,也都记下来。说是圣书,一点圣味儿没有。
李零说:“读《论语》,最傻最傻,就是拿它当意识形态。”
六、本文参考文献:
1、李零的《丧家狗》《去圣乃得真孔子》
2、司马迁《史记》,
3、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初稿于2012年1月12日
修改于2017年10月7日
祝您创作愉快!佳作不断!远握致秋祺!
祝您创作愉快!佳作不断!远握致秋祺!
祝您创作愉快!佳作不断!
认识您很荣幸!远握致秋祺!
祝您中秋愉快!阖家幸福!笔锋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