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文爷庙前吊子安(散文)
一、缘分天定成同乡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缘分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因名篇骈文《滕王阁序》被世人誉为千古奇才,他的大名真可谓是九州闻名。然而这样一个旷世逸才的生身故土却名不见经传。
上天将王勃与古耿龙门的缘分紧紧系在一起。
史籍所载,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也。龙门又称古耿,是古代黄河四大渡口之一——龙门渡的简称。这座兴废千年的渡口发展到而今虽无渡口之功用,才使古耿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河津,寓意为大河要津。尽管奇才的荣光照耀着这座以铝业驰名的小城,可当世人欣赏着那篇空前绝后的骈文时,对典故所载的绛州龙门知之者为数不多。
很难说是河津的物华天宝孕育了王勃的才气,还是王勃的文曲护佑着这方土地。或许孰是孰非已全然不重要,因为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
于我而言,我倒认为肚里的那半点墨水得益于与子安同乡。文章的好坏在古代有雕龙与雕虫之说,其难度可见一斑。而雕龙除了需要勤奋之外,更多的则是灵气。没有灵气的文章注定只会一潭死水。而我所谓的灵气则源于沾了王勃的文气。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勉强的理由,因为茅盾文学奖的历代获奖者,未必全都依靠“谢家宝树”“孟氏芳邻”才成功的。细算他们成功的原因,自然还是在自身努力多一些。我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是因为我对王勃膜顶崇拜。
少年得志、名扬千古、文超群贤……这些英名全都落在一个年方弱冠的书生头上,恐怕不免俗的人会很少。自高一学《滕王阁序》时,我便被这篇字句珠玑、巧用典故的奇文倾倒。踏入文学之路后,随着对王勃的深入了解,他生命的短暂,一生的坎坷,一世的惆怅,我一点一点地铭记在脑海里。我不敢言与他知己,只愿将他的才情传承,这便足矣。
二、寻圣之路意涟涟
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
佛语的这句箴言,便是对缘分的感叹。我在多次寻访古迹中,遇到最多的情况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过境迁,要想根据典故资料寻觅到所有的历史遗迹,并非易事。访古有时候也需要缘分。正所谓:
古迹流经沧桑事,风光不再改朱颜。
今人欲见旧日物,全凭修行与机缘。
或许心有灵犀,抑或心诚则灵。几经辗转,我竟因为生计来到了王勃的生身故地。相逢不如偶遇,我当然不会错过凭吊王勃这个机会。
虽然古代的龙门就是今日的河津市,可王勃的出生地通化镇行政区划,却已划给了万荣县。前些年,河津万荣两地一直为争才子而闹得不可开交。我本心当然也是倾向故土河津,但区划的变化终究不能改变人们对三王的膜拜,特别是王勃,他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
通化镇的来历,据传与王勃祖父王通教化乡里有关。镇上现存一座王通庙最早建于唐末,是其乡人为悼念王通而募捐建造的。这座庙历经尘事,已修葺数次。而今的材质虽然并非古物,但此庙仍然是当地百姓心中的神庙。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唤作文爷庙,文爷自然是百姓们对王通的尊称。
我若想凭吊王勃,这文爷庙恐怕是不二的选择了,尽管它供奉的不仅仅是王勃。
车子刚入通化界内,便看见当地建造的刻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的牌坊。此时天阴,乌云笼罩,看到这两句诗后,想到与我同乡的大才子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逗留,便心生悸动,情不自禁。
尽管王通庙有指示路标,但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左拐右绕,如进迷宫。好在通化民风淳朴,经一个果农的详细指引,终于柳暗花明。
三、小人心思揣君子
在向导的指引下,王通庙很快便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座建于高台上不大的庙宇,正门庭堂三间,进出仅一门。红墙碧瓦,松柏掩映,还真有点皇家气派。庙宇墙上嵌有万荣县政府1996年立的保护古迹的石碑。
庙宇大门紧锁,拜访不得,好像不欢迎我这个粉丝。庙宇由专人看管,以防人为毁坏。当我拨通看管人员电话后,事情方有转机。
几分钟后,一个骑着电摩的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内。他问是你们要拜庙吧?我得知这就是看管师傅了,连忙对他说着好话,怕打扰他的放假时间。师傅摆手笑称不碍事。这时我发现他手里拿了一卷香,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大门开启,正殿映帘。正殿由三间房构成,离大门不足百米远。步入院内,古柏参天,蓊郁葳蕤。每行一步便如朝圣,顿感庙内庄严肃穆,不凡气度。
正殿内供有三王雕塑,即王通同其弟王绩、其孙王勃。看到偶像供奉其中,我不禁腿软,便朝王勃塑像叩首行礼。看管师傅这时已点上三根香,希望我敬给三王。我略加犹豫,还是接过香一一上罢。望着青烟缭绕,我问及香火钱。看管师傅摆手称,有心便是无价,便出了殿门。
看到看管师傅如此实诚,想起我刚才的谨慎,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不禁脸红耳赤,无地自容。
四、古庙怀古感沧桑
走出殿门后,闻得几声鸡鸣犬吠,原来是从庙旁农户人家传过来的。此时已近黄昏,几缕炊烟散入院内,给肃静的庙宇带来几分生活气息。
正殿门匾的楹联吸引了我的眼球: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横批是道不在位。这幅楹联可以说是对王通一生的总结概括。道不在位的意思是有道无道不在职位的高低。王通虽无位高权重的地位,却著书立说教育后人,功莫大焉。
南宋《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其中的“文中子”便是人们对王通的尊称。
王通之所以能让后世如此敬仰,缘由他的著书讲学。在今天的河津市柴家乡有一处名叫白牛溪的山洞,相传便是王通当年隐居著书讲学之处。王通在此甘愿不仕,历经十年风霜寒暑,终成《中说》《止学》二篇,又将自己对儒学的见解思考编撰成八十卷的《续六经》。他平日讲学,旁征博引,礼贤下士,故吸引着无数求学书生。当年位于黄汾交汇的龙门书院常常千人云集,门庭若市,王通也就被尊称为王孔子,这个称呼并不过分。
孔子弟子三千,集大成者七十二人。此七十二人之中,在功业上有建树者少之又少。然而王孔子在龙门书院几十年教化的书生中,却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
姚义、李靖、薛收、贾琼、杜淹、房玄龄、魏征、陈叔达……这样一份名臣班底几乎构成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王通所主张的民本思想也成为唐太宗标榜的立国重点。
历史总会与人开玩笑。谁能想到博学多才的王通,早年竟会怀才不遇,狼狈不堪。
公元603年,年方弱冠、意气风发的王通驾着装有自己撰写的治国良策《太平十二策》的马车,信心满满地前往长安。当他将《太平十二策》呈奏隋文帝,又畅言治国、安邦、富民的王霸大略后,隋文帝甚是欢喜,以为天赐良才,便“下其议于公卿”。结果却令王通大失所望,满朝公卿皆不悦。
不悦是必然的。满怀家国之情的王通哪里读得懂朝野纷争的暗流涌动。此时文帝暮年,正是皇权斗争白热化之时,谁有闲心听你谈治国理政?
王通无奈,怀揣着一颗来时激情去时失望的心离开长安,回归本土。从此再不踏入政坛,不过问政事,安心清贫,静心教化。
尽管如此,他却摆脱不得对天下黎民的牵挂。公元618年,风雨飘摇的大隋江山,终于随着隋炀帝在江都被弑画上了句号。此消息传至绛州龙门,久病不愈、卧榻多时的王通仰天而泣:“百姓被乱世害苦了,希望后朝可以开启尧舜之道……”
刚来时我总感觉这座庙有些太小,装不下王通这个大神。现在要离开古庙,我想,自己真是个凡夫俗子,因为据史籍记载,王通平日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乡民有难,他定鼎力相助。以王通的为人,他是不会在乎这些外在条件的。正所谓,吾心安处是吾乡。
这时,仿佛有一种空灵之音响彻耳边:“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那是王通怅然时所作的《东征之歌》。我虽然知是幻觉,但我仍然祈愿神迹降生。
五、生身故土哭王勃
早年便听父亲说过王通坟,那是位于老家西坡村与通化
交界处的一座高大土丘,刚过而立之年便去世的文中子王通便安葬在那里,那里自然也成为此行的目的地。
沿着通往故土的小道一路飞驰,很快便看到标有王通墓的路标,车子最后在一块苹果地前停了下来。远远望去,一座荒丘茕茕独立。我不假思索地涌上前去,生怕它会瞬间消失。
近处细看,只见古墓前立有一座饱经沧桑的石碑。从那模糊的字迹里辨认,只见上面刻着:隋儒王文中子墓七个大字。落款时间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下面小字由于年代久远而辨认不清。
田地一望无际,四野无人,给人以空旷之感。我干脆盘腿正襟危坐在墓前。心无杂念后,一种惆怅随即而生……
此地乃王勃祖父安息之处,亦是王家生身故土。想必王勃当年祭拜祖先之时,必定也踏过这片土地。
那时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6岁善作诗文,9岁读《汉书》,作《指瑕》十卷,勘正其误。14岁上书右相刘祥道,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主张,16岁对台策及第,拜为朝散郎,轰动朝野。名儒韩思彦看了王勃的文章,不禁喜道:“生子若是,可夸也。”
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文人读书的最高目的。王勃也算是达到了这个目的。“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沛王李贤求才若渴,十分赏识王勃的才华,邀他来王府整理文件,写诗作文。王勃在此也算是如鱼得水,编撰《平台秘略》,深受沛王重用。
然而官场之水何其深,叵测之人何其多。一场看似偶然实乃必然的祸患飞到了王勃头上。盛唐兴斗鸡,沛王欲与英王斗鸡,命幕僚撰写一篇檄文以作战书。沛王府内能担当此重任的恐怕只有王勃一人,心高气傲的王勃也甘愿为此作文。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擅打腹稿。于是王勃假寐片刻,一挥而就写出了我们而今熟悉的《檄英王鸡》。
“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这样一篇引经据典的游戏文字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扭转了他的命运。
笔者无意,阅者有心。高宗看罢《檄英王鸡》后大怒,批评王勃为歪才。遂下诏废除王勃官职,逐出长安。一篇文字何以如此大动干戈?千年后研究历史的人们方才知晓其中的内幕。原来唐朝自玄武之变后,便对皇权争斗中的父子相残、兄弟操戈尤为谨慎,高宗李治更是不敢触碰这层伤疤。故,高宗才会小题大做。可惜千年前的王勃读得懂万卷书,却看不透官场事。
锦绣长安,万里繁华,终究容不下一个三尺微命的书生。尘世不如意,放眼天下游。革职查办后的王勃怀着莫名的心情送别好友杜镜出任蜀州。当好友勉励王勃重头再来时,王勃苦笑一声:饱学而无用能奈何。
尽管他自谦饱学无用,却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诗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二句打破唐以前离别之苦,巧妙化用八斗之才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将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此后灞桥杨柳下,王杜二人夕阳西下送别时的场景清新隽永。
“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春思赋》中对于功名渴望的诗句是何等的洒脱。“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山中》二句短短十字却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这首《江亭夜月送别其二》,有空灵蕴藉之美,被文学界誉为最美夜月诗……
六、纸上屠龙映千古
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勃在河岳山川踽踽独行。每日生计全凭朋友接济和写碑铭赚钱,这对于曾经梦想“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的王勃而言无疑是悲哀的。他在《慈竹赋》序中这样表达他的悲哀:“我蓬转于岷徼,遂萍流于江汜。分兄弟于两乡,隔晨昏于万里。抚贞容而骨愧,伏嘉号而心死……”
好在没过多久,事情有了转机。公元672年,王勃被补授虢州参军。参军只是一个抄写的小官,王勃却仍满怀希望地上任,在他看来,这是仕途的开始。
然而,命运又一次戏耍了他。
官奴曹达私藏于王勃之处,却莫名而亡。不管王勃有无责任,他被判为死刑。
作为一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王勃并未悲天悯人,没有自甘堕落,他把最后的光阴还是交给了文字。
“风惊雨骤,烟回电烁,娲皇召巨野之龙,庄叟命雕陵之鹊”,这篇词藻绮丽的《七夕赋》便作于狱中。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周易发挥》《合论》《唐家千岁历》等。
或许是他在人世间的使命还未完成,上天不能收他。等到处斩之日,却幸遇大赦天下。保住命的王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父亲受他牵连,被贬到当时叫交趾、如今属于越南领的小县当县令。
此时的王勃十分痛心,他明白自己能有今日结局,全拜文章所赐。真是成也文章,败也文章。他甚至发誓从今以后封笔退隐,再也不写什么破文章了。可现实却是他食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