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行走】夜游北京簋街(散文)
对于不在北京的外地人来说,到北京,可以登长城、十三陵,看香山红叶;在前门大栅栏、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故宫、北海、什刹海、颐和园,可欣赏经典皇家园林;在胡同里的四合院、国子监、孔庙、雍和宫,可以体会千年文化的积淀,体味民族风韵,晕染墨彩的天空;在鸟巢、水立方,可以感受奥运雄风;在大观园、北海、后海、园博园,可以欣赏江南水色;在长安大街,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车水马龙。
这里没有西湖,没有桂林山水,没有江南听曲,没有大漠孤烟直,没有长河落日圆,但可以看到充满历史与现代的气息,见证特色美食文化。而北京的簋街正是北京美食文化的缩影……
今年国庆节,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打电话,想一家人一起在北京过中秋节。九月二十八日,从老家坐车到西安,然后改乘西安直达北京的列车,翌日晚六点多列车正点到达北京西站,儿子,媳及小孙女己在车站等候。上车后儿子告许说:“今晚咱们去簋街吃饭,是北京非常著名的美食一条街,小吃麻辣小龙虾和烤鱼、爆肚,很有特色!”
我虽去过北京多次,但簋(Guǐ)街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一路上我一直品咂这个名字,百思不解其意,为什么不叫个别的呢?比如说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西安的回民小吃街,成都的锦里,云南的丽江古城四方街等等,都是中国最有各气的美食小街,人们在这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着美味小吃,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而北京偏偏叫人听起就起鸡皮疙瘩的这么个名字——鬼街。
在车流的颠簸中,我欣赏着北京的夜色,暗黄色的灯光是这个城市夜景的主色调,大约十几公里的路程,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将车停在东直。微微寒意穿透我的衣襟,怕小孙女受凉,我将外衣披在小孙女的身上。
簋街位于东直门内,东起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段,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簋街甚是热闹,大红灯笼挂满街口及两旁,这在别的地方很少见,顺眼望去,霓虹灯下,人群、车辆川流不息。儿媳说有140多家餐饮店铺,不是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气氛真是不知道如此火爆。几乎家家店面都有人排队,而且街上停的都是高档车辆,外国人更是占了顾客的一个很大份额。儿媳是地道的北京人,将我们领到了一个装饰非常精美的小店,6个人拼了两张桌子,正好摆成八仙桌的样子。老板娘是老北京,一口京腔略带诙谐,从她的快言快语里,可以看出这里的生意确实不错。来簋街少不了吃这里的麻辣小龙虾和烤鱼,可以看到几乎每张桌子上都摆着这两道菜,我们也不能例外。儿子要了一小瓶二锅头和二瓶碑酒及饮料。我们旁边的一桌是外国人,其中一个留着山羊一样的胡子,甚是怪异;他的身边还坐着一位中国女性。
这里的烤鱼和麻小的味道确实不错,麻辣小龙虾,刺激性确实非比寻常,一家人吃的很开心,聊得也很开心。饭中我曾问儿媳簋街的来历,儿媳告许我,原先这里不叫簋街,早年是北京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集市,后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上去灯影幢幢,故名“鬼市”。东直门内大街餐厅生意红火,由于来此宵夜的出租汽车司机众多,大部分门脸儿都一直开到凌晨三四点钟乃至通宵,因此这里又被人称做“鬼街”。后来当地政府曾把这里命名为“东内餐饮一条街”,命名后生意不旺反衰,后来经商户联名上访又改了回来,修了酒杯的铜雕塑,就用上了有点文言的“簋”字。而这个簋是古时装食物的器皿,与鬼字是音同字不同。听老辈人讲,在清朝年间,北京的各个城门都有它专门的用途,不得随意使用。例如朝廷出兵就走德胜门,处决犯人走宣武门等等。东直门则是专门为了往北京城内运送木材并往城外运送死人用的。家住东直门的老人们还能记得小时候大家一起呼朋唤友在城门楼上游戏的情景。沿着城楼看见城内一条笔直的路,对面就是鼓楼。而在对面城外则是一望无尽的坟场,迷信讲,鬼很多。解放后,由于当时东直门属于城乡结合部,城门内自然形成了最初的早市,而奇怪的是市场大潮开始后,东直门大街两侧的很多商家店铺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生意,几乎都赔上了店老板的棺材本,甚至连唯一的国营百货商店也不得不关门歇业了,此地之邪令人甚是不解。那时,这里的饭馆白天几乎没有人光顾,但是到了晚上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另有一番繁荣景象。至于是不是像当地老人们说的,到了夜里鬼们都要进城吃饭而形成了如此繁荣,就谁也解释不清了。当时的鬼街已经在北京家喻户晓,而如今簋街已经成北京饮食文化的代表和时尚餐饮的标志,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向往,一处欢乐,甚至是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人“夜游”京城的经历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饭后,在儿媳的引导下,游览了簋街的全部。在这条一公里多的大街上,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难以找出第二家。这是一条24小时昼夜营业的美食街,夜愈深愈火爆。儿媳说,这里的小店极其适合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店面不大,装修陈旧,却总有那么几道小菜令人回味,香辣蟹、水煮鱼是簋街长盛不衰的名菜;烤鱼、羊蝎子、红焖羊肉则是簋街率先创出的特色菜;而麻辣小龙虾更是簋街吸引过往食客的招牌菜。我看到,整条街上挂满了灯笼,餐饮格局是一个哑铃形状,两头大中间小,最火的餐馆在东西两端。中段却比较冷清。
我感到,在北京,簋街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餐饮食肆的范畴,成为京城夜生活和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北京人的心里,簋街已经不可或缺。喜欢簋街留恋簋街,这条街只所以火爆,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是这里的这个“簋”字,就难倒了不少英雄好汉。而“簋”又与“鬼”同音,写出来是“簋”,说出来念出来是“鬼”,增添不少悬念和神秘感。就如陕西的biang面字一样,很有神密感。
二是菜的诱惑。“麻小儿”,是簋街的招牌和特色菜。“麻小儿”全称麻辣小龙虾,用大量花椒和辣椒炒出来的小龙虾,颜色鲜红,味道香辣。小龙虾学名“虫剌蛄”或“螯虾”,南方人几乎不吃的“小龙虾”,到了北京却大受宠爱。还有“麻小儿”,香辣蟹、羊蝎子、红焖羊肉等。
三是一群人的吸引力——簋街饭托。大店铺清一色制服笔挺、训练有素、分工明确的一大帮“帅小伙”,小店铺大红大紫、分外妖娆、忙里又忙外的三五个“乡妹子”,都能给你满意的服务:车到门口,就见热情挥手;车停门开,早有人护着你的头;一辆车三五个服务生看着、指挥着停摆;牵引着你往里走,总有关怀跟着,“小心点,这有一道坎”;推开店门,朝里一嗓子,“给五位爷们看座”,但见两三个妹子跑过来……
四是一口价的实惠。我看到,另桌五个人喝了七八瓶啤酒,百十只小龙虾,百把块钱就轻松搞定,爽而不腻,好吃真不贵。
五是这里是欢乐的宣泄地。儿媳说那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夜,北京的店铺都关了门,惟独簋街灯火通明,100多家店通宵营业,从头日晚到次日凌晨,至少有5000余人光顾,大家在那里唱歌、喝酒、拥抱、哭泣,整条街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那一晚,“鬼街”至少销出“麻辣小龙虾”上万斤。
六是最能代表北京夜生活的特点。儿子在中国金融界网上班,执行的是美国做息,几乎每晚都在这吃饭。这里门面夜夜不打烊,这在天气冷、风沙大的北京不多。而100多家餐馆饭庄,囊括了川、鲁、粤、湘、火锅、烧烤等各种风味品种,因而成了喜欢过夜生活的人常去的地方。特别到了周末,不少人一头扎进簋街的人堆里,让“麻小儿”加扎啤的生活延续到凌晨,再来一笼清淡的包子、一碗香甜的豆腐脑,各自散伙,回家补觉。
更重要的是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儿子说,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名人多,明星多,财神爷多,在其他地方,见是见着了,但总让人感觉他们有点“那个”。到了簋街都一样了:坐在门口等位置,服务员没叫着你的号,对不起,不能特殊;入了座,你也可以把外套一脱,把领带一扯,把衣袖一挽,海吃海喝海侃,全然不顾别人……而且,这里还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别小看每天每晚在这儿“混”的人,随便逮一个,没准儿就是写过几本书、出过几张碟、演过几部戏的某位爷。他曾见过著名导演,也曾见过多位名星。
北京人喜欢簋街,是因为可以在那里得到放松,
游人留恋簋街,是因为在那里可以吃到特色美食。
簋街保留了古老而神秘的风格,也建起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
朋友,每当夜暮色苍茫,去感受簋街的氛围,体验簋街的特色,品尝簋街的中国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