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词.《忆江南》的历史及其写作
填词.《忆江南》的历史及其写作
——集梧
一、《忆江南》的来历
《望江南》成为词牌的称谓始自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685-762)末年崔令钦所著《教坊记》"曲名"下录有《望江南》一曲。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崔怀宝赠薛琼琼《忆江南》词云:“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平仄格式和白居易的《忆江南》基本相同。网络盛传此调来自李德裕(787-849):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在浙江当官),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李德裕是晚唐人,此言不确,应是李德裕按《忆江南》声情填了一曲而未名,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谢秋娘》作了三首怀念江南的词,取名为《忆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李德裕词,余未见。
白居易(772—846)小了李德裕15岁,白居易声名大,无形中让人觉得此调来自李德裕也未可知。李德裕的词(余未见)大概直接标注成《谢秋娘》而去其原调名吧。《古今乐录》记载:梁武帝(名萧衍,公元464年一549年)改西七曲《江南弄》,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五曰《游女曲》,六曰《采菱曲》,七曰《朝云曲》。 沈约(公元441-公元513年)作四曲:一曰《凤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具和《忆江南》调相同。隋炀帝(569—618)所作《湖上曲/望江南》曲,入“南吕宫”,节奏和后来的《望江南》亦相同,足见此调非唐人所创,唐人用原来的曲子填成词罢了。
二、名称
它的别名很多,又名《谢秋娘》、《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步虚声》《望江梅》《梦游仙》《江南柳》《安阳好》《壶山好》《望蓬莱》等。
三、声情
《金奁集》把它入“南吕宫”。周德清《中原音韵》说,南吕宫感叹伤悲,其实亦不确,暂不论述。
四、句式
句式为“三五七七五”。第二句(五字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第二句(五字句)亦有添一衬字的。中间七言两句,多用对偶。宋人多用双调,其实就是把原来的单调改双调,上下片格律完全相同。
五、词谱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双调的,把单调格律重复一遍就是。
六、《忆江南》的写作方法
此调较为易作,除了一个三字句外,由两个五字句两个七字句构成,只要记得“三五七七五,平中仄、(五言)仄起平收入韵、七言仄起仄收对仗入韵”,就记住了这词谱。记住三字句和相连的五字句是一句话,不可分述;七言对仗句顺承或递进五字句句意连绵不断(其实任何诗词皆如此),末尾五字句或顺延、或感叹、或总结、或递进,自然而有力就行了。
七、例词(1) 对仗的: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梦江南
——温庭钧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2)不对仗的: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梦江南
——皇甫嵩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双调的,各位可参看欧阳修《忆江南》:“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後,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下面,就请出题,我试填做做样子,从不同角度同题以作借鉴交流。
忆江南.铁轨(雪彤出题)
其一:
何物好,南北又东西。一种冰凉终是冷,终年共枕可称奇。时见永分离。
其二:
休出轨,出轨必伤情。寒铁原无分别意,火车已有怨尤声,莫要误行程。
其三:
火车好,行去若飙风,刹那送人千万里,朝犹酌酒各从容,铁轨不相逢。
课堂整理:雪彤
2017年9月1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