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八)

编辑推荐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八) ——丧亲章第十八


作者:karen杨 秀才,17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99发表时间:2017-10-16 08:27:43
摘要: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中“丧亲章第十八”的教育智慧,经文如是: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簠簋guǐ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王老师的智慧开解教会我们从本章里看教育。
  
   一、礼仪的本质
   礼仪是一个人真情的流露,是真情实感的外在的表达,如果忽视了一个人的内心,只是讲形式,就失去了礼仪的内涵。它表达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怀,不管是婚礼,还是开学典礼,其实各种礼仪都是这样。而丧礼是表达的孝子的哀戚之情,“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这六条就是表达一个孝子的哀凄之情。如果忽略了这种内在的情感,就失去了礼的真正内涵。现在很多的礼仪都是流于形式,为了这个形式而去做作,包括哭丧都是,儿女并不是真哭,甚至还有请人帮哭的。这样的礼仪就流于了形式,而不是礼仪的本质,真正的礼仪是人内在情感的表达,它是唤醒人的本善,它有一种教育功能,而现在的礼仪丧失了它的教育功能。
  
   二、礼仪的作用
   礼仪不仅是教育,也是一种节制。“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这都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失去理智。节哀,就是不要让情绪暴发,过于哀痛而失去理智,这就是礼仪的控制作用。中庸之道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合道,合符自然的规律。不能太过,要我们高兴不能太过,悲伤也不能太过。太过不行,不及也不行,不偏不倚,叫合道。所以说礼仪的作用,就是要合道,一方面,情绪有宣泄,有所表达,一方面又不让身体受到损害。《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就是道,万物都合道才能发育,万物不合道,那就万物不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调合,万物兴盛。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弟子规》里也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这都是人的一份孝心,但不能让自己长期处于悲伤中,失去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不能以死伤生。所以圣人的教导都是依道而行。三日而食,丧不过三年,这里出了两个“三”。这个“三”也是宇宙自然的规律。你看一年分四个季度,每个季度都是三个月。逢三则变,这是宇宙的规律。三个月过去,就转变一个季节。八卦里有六爻,上面三个爻代表天,下面三个爻代表地。道德经里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这是宇宙自然的规律。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幼儿园是三年,小学六年,即两个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虽然四年,其实也是三年学习,一年实习。一而再,再而三,没有再而四。一日三省吾身。我们读课文也是要求学生至少三遍,三遍以后才讲里面的内容,这都是三的规律。颜回不二过,因为我们的毛病超过三就养成了习惯,改起来就很难。所以有志气的人改错不要超过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就不容易改了,要努力地不超过三次,彻底地改掉。
   今天的社会发展了,有好多人可能就问,今天的社会节奏如此快,这三年守孝还现实吗?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其实这个问题,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教孝道,他的学生也质疑过。在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生叫宰我,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吃美食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愉快,闲居在家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不也有在也父母的怀抱里得到三年爱抚吗?"
   现在我们虽然不要守丧三年,但三年之内,我们要缅怀父母的恩德。现在北方还有这样的风俗,父母死后,三年不贴对联,要贴就贴黑色的,蓝色的,要么就不贴。三年不拜年,都呆在家里过年不出门。三年之内不举行大的仪式,过年不放炮,这表示对父母的一份追思。
   从上面那个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学生不好教?聪明的学生不好教,没有诚敬的学生不好教。现在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教了,他总是另有一翻理论。故事中的宰我不是听不明白,是听明白了不相信,他总是另有一翻理论,另有一翻见解,没有诚敬就不得利益。而那种看起来愚笨,老实听话的学生反而好教,那种能言善辩的学生,德行却不容易立起来。现在我们常以成绩论高低。可学生的分数与德行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现在看我们的教育成功不成功,我们那么多的老师,这么多父母教孩子十年,二十年,结果怎么样呢?竟然连一款“王者荣耀”的游戏都抵制不住,这不是教育的悲哀吗?而且我们家长和老师都怎么教孩子呢?一定要成绩好,一定考好的学校,当官以后要提拔,当部长,当省长。一直就这样教育孩子。我们真看到这样的人,从小学习就好,年轻就得志,40多岁当大官,50多岁就进了监狱,落马了,这是成功的人生吗?不是啊!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格,要培养一个人超然于物外的这种品质。所以说教育是一种事业,而不是商业。什么是事业?就是你做的事情能够普惠天下之人,这才是事业。商业是投资,利润越大越好,教孩子考高分,然后赚大钱,这不是事业,这是商业行为,这不是教育。我们还鼓励孩子张扬个性,像宰我这种从小就聪明,会跟老师抬扛的学生,想想他会长养什么个性呢?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们应该做的是这样的教育。
  
   三、阴阳之孝
   那么怎么敬孝呢?“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阳孝与阴孝。孝心无涯,“事死者,如事生”。要牢记父母的教导。其实我们祭祀,最主要是要牢记父母的教导,不忘父母的教导,守住父母的教导。父母不在了,他们的精神还在,他们的榜样作用还在,他们的教导将永远成为我们人生的灯塔。这是我们祭祀父母,怀念父母的真正含义。
   事死者,如事生。这句话,推而广之,教育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诲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父母不在了,父母的精神永存;祖宗不在了,祖宗的精神永存;圣贤不在了,圣贤的精神永存。我们要把这些精神继承下来,这就是教育。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心得体会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我真的觉得我们现在做子女的,对于这样的教诲已经感觉很陌生,很遥远了。生事爱敬,我们爱敬了吗?现在哪一个父母不是给儿女做牛做马地忙碌一辈子?尤其是二胎政策放开了,没有父母的帮助,年轻简直没法正常生活与工作。我们几代人都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下一代身上,而对于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真的好好关爱了吗,我们真正恭敬他们了吗?而这样的付出,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又算什么呢?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当孩子大了,父母老了,他们再在帮不上太大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反过来,把父母当孩子般的伺候着,呵护着呢?实事上,我们连看一看父母的时间都少。
   这个周末,我们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去敬老院看望那些老人。他们就像小朋友一样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坐在大会议室等待我们的到来。我们送上些小礼物,给他们表演节目。当我说到我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爹妈。我自己的爹妈也八、九十岁了,以前也住敬老院,现在我不让他们住那了,从此也不让他们去敬老院住了。因为敬老院我只能一周去看一次,现在我时时都方便看得到。我说这话时,我分明看到某个奶奶眼里闪动着泪花。我想这些老人,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不是钱,不是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的陪伴,我们又有几个儿女真正做到呢?
   死事哀戚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摆个灵堂,都是摆给别人看的,看谁的拱门搭得最多,谁放的烟花、炮竹最多,谁请的歌舞班子最多,谁的宴席最丰盛。守灵的人干什么?打牌,打到天亮,然后送葬。这样的热闹场面被视为对父母的哀戚与追思,是不是觉得很讽刺?可是就已经是这样的风俗了。这是一个坏的风俗,它会教坏了年轻人,教坏了孩子。它让人们已经不懂得如何尊重生命,如何缅怀死者。孩子今天看着你在父母、长辈死时还有心情娱乐,他不用等到你死的时候再寻欢作乐,而是整天寻欢作乐,并盼着你早死。我们要移风易俗,得靠什么?得赶快从传统文化里找答案,用它来振救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然,就真的到了礼崩乐坏的危机关头。
   当你听到一个办丧事的家中所请的歌舞队里飘出这样的歌声:“今天是个好日子……”你会做何感想?可这样的场面我就真见过……
  
  

共 43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孝,要从孩子抓起,孝,要从幼小开始。作者的文字,让我们进一步领悟了孝的真谛。礼仪,是施孝的基础,在学校的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训练势在必行。杨老师文字,论述深刻,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展现了教师爱岗敬业的风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礼仪之孝,阴阳之孝......都是值得当今学生学习的功课。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编辑:林雨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雨荷        2017-10-16 08:28:10
  礼仪之孝,阴阳之孝......都是值得当今学生学习的功课。好文共赏!感谢赐稿!问好!祝福!
林雨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