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一个时代的记忆(赏析) ——再读《朝花夕拾》
每个时代都有他们不曾忘记的记忆。《朝花夕拾》里的那些人和事,离我们的生活已经久远。然而,我想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那些晨曦中带着雨露的花儿,一如人生美丽的剪影,永远都盛放在我们心里。
——题记
当我再次打开书卷,静心走进书本时,已是二十几年以后。《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人和事。那些生命中陪伴我们走过一程的人,终会在时间的沉淀里,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初读这本书时,还是刚入初中。那时,我对鲁迅并没有太多了解。只记得当时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并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咋听这名字,就知道里面有许多的植物,有许多的乐趣。鲁迅如数家珍,将他童年里的“玩伴”一一道来。更充满传奇色彩的就是何首乌与赤练蛇的故事。读起来既感受到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也被他笔下的神话故事所吸引。鲁迅刻画人物用的是白描手法。他笔下的寿镜吾先生,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他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对他很恭敬。先生教书从开始的只读书,到后来对课也渐渐加字去,给鲁迅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可见这位先生的教学也是循序渐进,从小就帮鲁迅种下阅读的种子。想必,那个时代的孩子们读书一定摇头晃脑,那个时代的老师读书一定达到入情入境,忘我的境界。要不,文章里怎么处处可见孩童顽劣的影子。如“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有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语句真实自然,简简单单的语言却勾勒出儿童天真,生性好玩,又不失一种天性的可爱模样。
鲁迅在这本书中写到两位老师。第二位是一位异国的老师让他无比的感激。这位老师并是藤野先生。这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糊,有时竟忘记戴领带,寒颤颤的。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却摒弃了民族偏见,对中国的学生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样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老师,在鲁迅心中,在读者心中也是伟大的。鲁迅在文章具体讲述了三件小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学生却是关怀备至。从添改笔记到解剖实习,再到赠照片惜别,每个细小的情节作者都记忆深刻,七八年以后,鲁迅还以藤野照片勉励自己,增加勇气。可见,一位恩师以他高尚的道德陪伴着学生的一段学习生涯。而他的言行则潜移默化,乃至后来鲁迅敢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为了拯救国人的生命,解除病痛,选择了学医。然而当他看到,一群清朝留学生在围观中国人被砍头时,仍酒醉似的喝彩。这是何其麻木的国人,心灵如此扭曲!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从此,我们看见了那个拿起笔杆,以笔为武器,为唤醒国人,唤醒民族而战的斗士。
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先生就讲到了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同志被迫害的情形。范爱农当时留学归国,盼着家乡光复。“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鲁迅寥寥几笔,就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然而,对于范爱农鲁迅先是憎恶的。“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后来得知范爱农的死讯,却十分悲凉。鲁迅对范爱农由可恶到怀念,作者先抑后扬,为后文形成了反衬作用。鲁迅悲惘这位革命朋友追求革命,渴望光复。然而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他遭到了迫害,落得悲惨结局。鲁迅借这篇文章,表达了旧革命的失望和当时社会的批判。
鲁迅以文学为目标,写出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还记得我的老师每次讲到鲁迅的文章时,他总骄傲地反复说到:鲁迅是中国的大文豪!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今天我们再读《朝花夕拾》,再次走近鲁迅,去看鲁迅记忆中的喜怒哀乐,聆听那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