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警】《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十九) ——《孝经》的概括和总结
本周末学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对《孝经》的概括和总结,收获了如下智慧。
《孝经》这部经典,从我们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我们做人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的根本。《孝经》从《开宗明义章第一》到《丧亲章第十八》,从教育角度上来讲,这十八章归纳起来,可以归纳为五个部分:
一、孝是道德之本
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发生了改变,由《思想品德》改为了《道德与法制》。学校都开了道德课,全国各地都开了道德大讲堂。孝为德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讲的要点,就是点出这样一个核心,孝为德之本也。这在教育上其实就有了一所指路的明灯,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哪里抓起,我们的立德树人从哪里抓起,从孝抓起。
二、孝是人性之本
孝有平等性,《孝经》里分门别类,讲了各个阶层的人怎么尽孝。从孝的角度出发,人人都可以尽孝,从天子到庶人,只是尽孝方法不同,但心是一样的。《天子章第二》,《诸候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对孝的普遍性,平等性进行了阐述。任何一个人都有父母,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尽孝,从孝道的存心上来讲是平等的。只是孝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觉得有钱的人可能讲讲排场,而平民百姓似乎尽孝时会比较困难,但是《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孝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尽孝。孝用的是这颗心,而不是这个事。并不是越有钱越好尽孝,越贫困的人就不好尽孝,那孝就不平等了,这是孝的普遍性与平等性。从天子章到庶人章,每个层次的人,尽孝的具体的本份是不一样。天子章有天子的本份,一个天子如果没有把是爱敬事亲做出来,以德教加于百姓,就是说如果没有做好表率,没有影响到百姓,那就没有尽到天子的孝。而诸候的孝是如何呢?“在上不娇,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盖诸候之孝也。”诸候与天子又有所区别,能够常守富贵,诸候是一个国家的诸候,不把百姓丢掉,不把使一个国亡掉,自己不垮掉,这是诸候的孝。所以诸候的孝是通过事亲,而使一个国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让一个国家保住江山社,国富民强。而大夫的孝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这三件事做到,然后保其社稷,守其宗庙,这是卿大夫的孝。那士人呢?“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须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忠顺不失,这是士人的孝。而庶人章呢?“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所以孝有平等性,地位高的有地位高的本分,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本份。从事君、事亲、立身,各个面层,孝的具体的事项不一样。每个人尽孝的本份有区别。职位高的,有职位高的本份责任。职位低的也有职位低的人的本份。不是富人就方便尽孝,不是有钱就请个保姆,就能尽孝,也不是穷人不好尽孝。这就是孝为人性之本,人人都可以尽孝。
三、孝是人情之本
这是孝道的自然性。孔老夫子教孝,是不是一个人本来没有孝心,而让他生发孝心呢?不是。孝是一种自然属性,是人之常情,是不变的属性。《三才章第七》就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为什么是天经地义? 就是原本就有的,每个人都有孝心,。每个孩子都孝心,他是人性之本,人情之本。如果说某个人是冷血动物,其实再冷血的动物,他也有孝心。这个观点就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什么理论根据呢?那就是人人都是教得好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孝心是自然存在的,而孝心里是爱敬之心,所以一个人的善心原本存在。《三字经》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有这样一个理论,我们对教育就生起了信心。以前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有的老师就反对,说什么朽木不可雕也。其实从才华上讲可能是,有人天生就愚笨,在某项才能上,无论你怎么训练他都达不到要求,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但是德性上来讲,从道德层面上来讲,不是这样的。从道德层面上来讲,每个人都一个完善的本性,具体体现在孝,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有的人,孝心就出不来呢?这就好比一颗夜明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夜明珠,为什么有的孩子就光芒四射,有的孩子就没有光明呢?就看掉进就看掉进什么里面了。如果掉进水里,捞出来,干干净净,它就是夜明珠;如果掉进尘土里,就没有前面光亮了;如果掉进泥里,就是泥球,就没有光明了;如果掉进更糟糕的地方,掉进粪坑里,它就是粪球,又臭又脏。泥球也好,粪球也好,他的外包装不一样,它还是夜明珠。也就是说,孩子的习性不一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性不同,就出现三、六、九等的孩子,有些孩子只是被习性包裹,它的光芒出不来,他内在的还是光明的,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很大的信心。我们的教育就除掉夜明珠外面的泥,粪,哪怕是在局部打通那么一小块,光明也能透发出来。这就是为我们教育提供的理论依据,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海南省张发厅长用孝道去感化那些犯人,这些犯人习性很重,脾气很大,父母去看他们,他们理都不理,他们恨父母不给他们找路子,恨他们没有把他保出去。可是用了传统文化、用了弟子规、用了孝道教了以后,他们明白了,他们的孝心就发现了,他们跪在父母面前痛哭,去忏悔,为什么呢?外面那层泥土没了,那层粪没了。因为这孝心是不可能磨灭的,它是天经地义,原来就有的。所以张发厅长做报告,用的题目就是: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们就知道那些罪犯都教得好,他都可以良心发现,而我们学校的孩子难道就不行吗?所以我们学校有一些调顽皮孩子,所谓教不好的孩子,其实不是教不好,一是方法不对,二是功夫不够?只要方法对了,功夫够了,就能够教得好,所以这给我们的教育一盏指路明灯。我们对付班级里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般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说教、控制、打压,讽刺,可这些都是外在的手段,是触碰不到内心的,这是方法不对头。我们要用孝道来启发他,唤醒他内在的良知。就像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那就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就是生命的成长。我们往往一着急,一有功利心,我们就忘记用这样的一种方法。
孝是人情之本,其实别说人了,动物都有这样的本性。乌鸦反哺,还有《驴之孝》这个故事,一个驴啊,他的妈妈死了,他就守在那里不走,直到自己也活活地饿死,冻死。动物都有这样的本性,何况是人呢?如果人没有显示这样的本性的时候,是因为习性太重,掩盖了孝心的光芒。
四、孝是教化之本
这是孝道的教育性。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孝经,其中吸取的就是教育的智慧。《孝经》里《三才章》讲到,怎么教育呢?“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孝是教化之本。我们教育的方法往往是管教。尤其小学老师,小学老师一般忽略了思想上的教育,因为小孩子用管的方法有效。一年级到三年级,孩子胆子小,老师怎么说怎么做,这个时候,没有抓住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进行善的教育,因为这个时候好管,所我们忽略了。可是如果用管的方法当班主任,那就会越教越费劲,越管越难管,尤其到了四、五、六年级难管了,到初中就没法管了,这是管的方法导致的结果。所以教育是什么?是化,是转化,是升华。就像一个冰块,你管是什么呢?管就是用牙咬,咬得再碎它还是冰,哪怕是砸,砸得再碎,还是冰。但是给予温度,用舌头一添,它就化成水了,没冰了,这才是教育。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师、校长们深思的。《孝经》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就是,孝可以化民也,化民的结果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是结果,过程是化。如果你管,你的教育是靠非常严肃的东西,严格的制度、严厉的督查、严酷的处分,这样才可以把孩子管住。但化就不一样了,化是“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有些优秀的班主任,他严厉吗?严格吗?不是,他因势利导,把孩子转化得很好。
那么怎么化呢?《三才章》讲到“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心,而民知禁。”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化,这是化的方法。“先之以博爱”,就是老师把博爱的榜样做出来,孩子们就跟着你学了。所以博爱是老师要带头去做,是不是老师说:你要去爱一切人、一切物,要爱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山河大地,这样爱就教会了吗?没有。而是老师自己要去做,你老师爱校园环境,你去弯腰捡垃圾,你去拿毛巾擦桌子,孩子就跟上来了,这是怎么教孩子博爱。再教德义呢?“陈之以德义”,让孩子守住道义,敢于担当。前面是做,后面是说。因为博爱是一种心,老师做,孩子就跟上来,家长做,孩子就跟上来。义不一样,孩子有孩子的责任,老师有老师的责任,家长有家长的责任,所以要告诉孩子他的本份是什么,他的义务是什么。如果讲明白了,孩子就有了班级责任、义务的这样一种情感。过去孟子讲的舍身取义,孩子们都会这篇文章,为什么没有做呢?因为没有“陈之以德义”,我们很可能没有讲明白,没有让孩子明理。如果告诉孩子,什么是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去生命也要保住道义,义比生命还重要,义是道义。为什么董承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因为那是他做为一个战士的道义,一个军人的道义。他要扫平前面的障碍,让后面的同志冲上去,这是他的义务。我们孩子现在也有雕堡啊,也有责任啊。现在的孩子们的本分责任是什么呢?是学习啊?学习就是道义。如果孩子睡懒觉,你就说,你是睡懒觉,还是选择死呢?人家舍身来取义,你不能舍睡来取义吗?你不能舍玩取义?你不能舍网络取义?你不能舍早恋取义吗?要讲啊,告诉孩子啊!然后“先之以敬让”这是教爱敬之心、谦让之心。这个心怎么去培养呢?还是要老师去做,孩子去效仿。“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老师要先让啊,现在争来争去,争得人心都变了,极度自私,而且形成疾妒,怨恨,心理不平衡。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敬让。我们怎么教呢?老师带头去让。可我们现在什么都争啊,年度评优要争,升学考试要争,评职称给的指标不够要争,如果我们什么都争,孩子们必然也会争,争名夺利,而功利心,自私心,这些都是灰尘,就把我们孝心的光明所蒙蔽了。再来,“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导之以礼和乐就和睦了,所以让孩子们和睦,怎么和睦呢?导之以礼乐。这里礼和乐不是单指音乐,过去的乐是指消除人的不良情绪的方法,是天赖之音,它可以化解人的不良情绪,让人心情舒畅。但礼的作用是既让心情舒畅又不任性,放纵,这叫中庸之道,恰到好处,所以导之以礼乐就是走中道,依道而行,那就和睦了,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既不放纵自己,又要心情舒畅,快乐健康,这是礼的教育。今天我们礼乐更加丰富了,好多种艺术形式,但有时候某些艺术形式都让孩子放纵,浮躁,让孩子走向反面,就错了。最后,“示之以好恶”,就是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分明。示就是展示给孩子们看,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要有羞耻之心。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是不善的,大家就不去做。一个好的风气起来后,就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耻,这样一个荣辱观起来后,他会主动的避开恶,而接近善。这是教育的方法,所以这个孝是教化之本。而且在《圣治章第九》里面,也给我们讲到了,教师要怎么教化呢?教师要顺道而行,顺性德去教育,才能成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这就是教师怎么教育,其实就是榜样的作用,不仅仅是榜样,而且要做君子的的标准,也就是要做到这六条,“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这六条做到以后,以这样的状态去接近学生,学生的结果就对老师“畏而爱之,择而象之”,他就模仿你,其实这个老师就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你成了孩子心中的偶像,那不就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吗?自然而然,教育就成功,这都是告诉我们怎么去化。《广要道章第十二》里,“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所以孝、悌、礼、乐是教育的四大法宝。你怎么样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呢?从孝。怎么培养礼顺,一个有秩序的班级呢?兄友弟恭,用悌。怎么样培养好的风气呢?,用乐。怎么样安上治民,让上下安定呢?就用礼。这就是孝道的教育性。
五、孝是善心之本
孝是善心的根本,一切善都是从孝道里生发出来的。所以说,《纪孝行章》里讲到了孝道的生活性。孝道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现的,“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善心的流露,孝是善心之本,一切善都来源于孝。一个人没有孝心,善心绝对生不起来,他就没有善。所以说孝道里面爱敬之心是根本。 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个孝心的根,其它的就可以推而广之,所以《广扬名章里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道是善心的根本,孝是一种存心,它不是在事上善,《孝经》告诉我们,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都是心法,不是事相。同样两个人做同一件事,存心不一样,一个可能是善,一个可能就是恶。如两个同学打扫卫生,一个同学怀着感恩心去打扫,感恩大家给我一个行善积德的机会,高高兴兴去扫,是善。一个带着怨恨心去做,那是恶。所传统文化重在心法。孝心是一切善心的根本。我们说的爱敬之心、感恩之心、恭敬之心、仁慈之心等等一切善心都是从孝而来。
所以我们今天讲了孝道的五个本,孝是道德之本,孝是人性之本,孝是人情之本,孝是教化之本,孝是善心之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抓住根本,我们的教育就走了正确的道路,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