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的画面感
我在最近编辑和写作的过程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说的画面感如何来体现,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一边编辑作者的小说,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在编辑过程中,我总是先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这种感觉没有,有些小说,我们看过一遍就刻骨铭心,有些场景读过一次,就终生难忘。比如武松景阳冈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莫不如此。今天编辑了文友半川柚子的一篇小说《废墟下》,“眼前漆黑漆黑,一丝光也没有。蓝花想翻个身,却动弹不了,梦里常有这种情景。蓝花在大腿上掐一把,很疼。蓝花醒过神来,想起了地震,知道自己被压在废墟下了。”作者一开篇就给读者展现一幅震后余生的画面,刻画细腻,倍感真实。而好多小说读了却只是读了,过后头脑里留不下一丝印象。我在这儿没有贬低大家的意思,包括我的小说在这一点做的也不是很好,翻页的瞬间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对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等都是平铺直叙,没有交代清楚。
我们有的作者抱怨自己的阅读量在网站很低,其实是像这样的小说,读者看不了几句就扔一边了,更别说翻过来细细品读了,你说,怎么来的阅读量?
这样的小说,在编按或留评里,我说得比较委婉,或者说文笔尚需提炼,或者说质感不足,或者说描写较少等等,以鼓励为主,不想打击写作者的积极性。咱们实话实说,那小说,其实就是橡皮或蜡,吃在口中无味,对于编辑来说,那是必须硬着头皮读下去,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大家可以想象得到。
和文友也经常探讨自己小说读者阅读量少的问题,大家自我解剖,当然有其它方面的问题,但主要的还是基础的东西——画面感没有建立起来。为了要让自己的小说能够成为一道声色美餐,让读者欲罢不能,我一直考虑这个问题,一次次翻读自己的小说,深深的反思。
比如我的小说《开锁》:
老陈去厕所的路上,被一束金灿灿的光晃了一下眼,他的目光就定在了发光的那把锁子上。那锁子一看就不是从学校领的,因为他是管后勤的,他知道。
学校买的锁子都是同一牌子的,他认识。
偌大的学校每年总有不少坏了的锁子,老陈就会把旧锁子收回来,钥匙用细铁丝串起。几年过来,竟然积累了上百个钥匙,他分了几串挂在墙上。有人就笑话他是个吝啬鬼,啥都舍不得扔。老陈只是笑笑,遇到哪个班丢了钥匙,大家焦急地站在门外的时候,老陈不声不响地提了几串钥匙过来。他蹲下身看看锁孔,从钥匙里挑出几把,慢慢插进去,凭着感觉扭动钥匙,同时轻轻晃荡着锁子。嗨,你还别说,他这么一鼓捣,学生都能按时进了教室。
慢慢地,老师们难免就有把钥匙锁进了办公室的,或者掉进茅厕丢了钥匙的,都来找老陈。门打开以后,老师们免不了感激老陈一番,然后来一句,“老陈,你那把钥匙留给我吧,万一哪天开不了门的时候兴许还能用得上。到时候就不用麻烦你了。”老陈笑笑,从钥匙串上往下取钥匙的老师也跟着笑笑。
那天,团支部书记纪老师匆匆从家里赶来,掏摸了半天,糟糕,钥匙忘带了。晨跑回家以后一身臭汗,他去冲了个凉,出门换了衣服,就把钥匙落在运动服里了。这还要拿了团员的资料去团县委开会,误了事那就麻烦了。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他正急得推了这扇窗户不动,推了那扇窗户不开的时候,看见老陈从厕所出来了。
他就想起了老陈墙上的那几串钥匙。兴许能打开了,死马就当活马医吧!
老陈是个热心的人,一如既往地提溜着几串钥匙过来,经过一番努力,锁子还真就打开了。
纪老师长出了一口气,连声对满头大汗的老陈表示感谢。老陈还是笑笑,当然,他心里比以往做了好事还要甜蜜,因为纪老师没问他下哪把能开锁的钥匙。
但是,现在那金灿灿的锁子特别晃眼,他就有点晕。
从那以后,人们不见了老陈墙上的钥匙串。谁的钥匙丢了或忘带了,管后勤的老陈就会拿着一把钢锯过来,那脸,没有了笑容,绷得紧紧的,一块铁板似的。
这篇小说是为了表述人性的善良却被人提防,无论任何钥匙都解不开那把心锁。主题是有了,但是,整篇小说除了第三段画面感明显以外,其它场景很难吸引读者,所以阅读量很少。当然,影响阅读的还有其他原因,今天着重说画面感。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小说的画面感是什么。
其实这没有什么深奥的,通俗点说,就是当读者在看你小说的时候,你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好像有点扯远了。实际上,画面感就是有声有色、有层次、有光影、有远近,能够让读者清清楚楚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在做什么事情的场景。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不过就是小说的六要素嘛,谁不会?说实在的,刚学写作的作者写起来就比较难以把握。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编辑学习和自己的写作体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谈点个人的想法。
其一、写作时要选取独特的视角
比如同样是拍照片,同一个人、同样的背景,你拍出来就很一般,甚至把人丑化了,而人家专业摄影师拍出来一看就是帅哥、美女。人还是那个人,背景还是那个背景,为什么拍出来的区别就这样大呢?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的很清楚,人家摄影师选择角度好,把这个人的缺陷进行了艺术化处理,衬托出他的气质,照出来人才美。也就是说,拍照时,摄影师细心观察、反复揣摩找到了这个人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反复对比,认真构思精心设计才能拍出满意的效果。
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这次回家,心里慌得很,一种不祥的预感,随着匆匆的脚步在胸中弥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刚拐过牛头山的山圪梁,一片枯黄村舍就现入眼帘。土坯泥墙,一道道青石台阶,把山村分隔成短街深巷。街面上空荡荡的,只有无聊的风走街串巷嘶喊着,狂笑着……
蓦然,一簇怪显眼的白麻纸剪成的岁纸,从一片灰灰黄黄的瓦舍中跳了出来,狞狰着,狂舞着,在初春的寒风中沙沙地诉说。岁纸下,是拐五叔家泥皮剥落、烟熏火燎的残墙破壁。这是怎么了?难道是……我的脚步匆匆,脑海里不断翻腾。”
这是我的小说《拐五》中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现在是初春季节,地点是一个小山村,土坯泥墙,青石台阶,烟熏火燎的残墙破壁等等,人物是一个脚步匆匆的“我”。“我”为什么脚步匆匆?因为拐五叔房屋的墙上挑起了岁纸。为什么会有岁纸?为什么街面上空荡荡的?为什么风是无聊的?岁纸狞狰着,狂舞着,在初春的寒风中沙沙地诉说。为什么不用人来诉说,要用风来诉说?因为作者在挖坑,让读者一步一步往进跳。这个“坑”,就是意境啊,就是画面啊,说得好听点,就是美感啊!把读者先吸引进来。
而如果拍成电影的话,我们从镜头上来看,首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一片枯黄村舍,然后镜头拉近,短街深巷,伴随着风的声音,最后定位在拐五叔家泥皮剥落、烟熏火燎的残墙破壁上的随风狂舞的岁纸。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画面逐渐深入到意境。
这种写法,我也是在编辑各位老师的小说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也建议平常不注意描写场景,只写人物对话或者平铺直叙的作者可以试试。习惯成自然,当我们养成有选择的挖掘素材,从独特视角入手进行描述,那我们的小说必然文采飞扬,因为,小说中创造了意境的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其二、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构成画面感
一篇优秀的小说哪能离得开写人,人物塑造需要从人物的情绪、语言、动作、服饰等方面来描写,有的作者懂得这一点,在写作中,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恨不能把这个人的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全都塞给读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看到这一部分,你是不是也会一目十行匆匆而过,谁能留意到这个人的特点。而高明的作者擅长利用各种角度,通过不同的场景,一点点释放这些信息,让读者对这个人的印象逐渐加深。
人物描写的画面感是怎么产生的?首先就要让读者看得懂,就得在人物描写中写出大众都能想象到的事物,这些事物要具体化、物质化,决不能抽象。比如说,“他摇着扇子走过来。”就不如写成“他腆着大肚子,摇着一把油乎乎的蒲扇晃悠晃悠走了过来。”他是什么样的人,摇着什么样的扇子,怎么走过来的,这一些都写明白了,人物出场也就有画面感了。
我们更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展示另一个抽象的事物,这样怎么可能产生画面感呢?
有个作者在写一位帅哥出场时,是这样写的:
这个很帅很帅很帅很帅帅极了的男生跑了过来。
“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这男生帅吗?帅啊!怎么个帅法?很帅很帅帅极了!编辑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想骂一句,但是看看周围的同事,硬把一句国骂憋了回去。有些难听的话编者按里没这么直白地写,那是因为好多作者都是新人,需要鼓励,都这么骂,怕新作者失去了自信,把人家一棍子打死了。但是,鼓励的话里其实是带着批评的。比如我的编按如果是这样写的:“小说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别以为这单纯是表扬,其实另一个意思就是说,你的小说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上可以斟酌,画面感表现的不够。所以,借此机会说明一下我的编者按里并不是没有批评的,我的批评比较含蓄,不想明显地写出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好多读者是先看编者按再看小说的,如果缺点已经很明显了,读者也就失去了要读你小说的兴趣。
好像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再回到帅哥出场,有人这样写道:“他一身月白项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影若现。一根白丝线束着一半以上的深蓝色头发高高地遂在脑后,柳眉下黑色眼眸像滩浓得化不开的墨。”
我们看这个细节,这个帅小伙一目了然,这帅哥衣冠楚楚,一表人才,没有详细描述五官如何如何,反正他也不会丑到那里去。
还有人这样写:“少年坐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头发黑玉般有淡淡的光泽,脖颈处的肌肤细致如美瓷。一阵微风,花瓣轻盈飘落,晶莹如雪,细细碎碎,仿佛听到了她的脚步声,少年轻轻侧转回头来。”
这样的人物出场,整整一句话,都没有说这男生帅,但他的帅气已经扑面而来。大家就知道,这是个极品少年。
我们就应该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把抽像的、概念式的东西去掉,用具体而形象的表述来代替,这样试着写几次,你就会发现,你的小说熠熠生辉,画面感随之而来。
其三、通过景物描写构成画面感
大家先来看一段文字:“山里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忽然就刮起了大风,乌云就压了下来,黄昏的山路上更加幽暗,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家惊慌地四处寻找避雨的地方,我模糊地看见郝主任俩口子紧紧相拥着蹲在松树底下,头顶一片烂草席……”
大风、乌云、幽暗的山路,这些景物构成一幅生动山雨欲来的画面,远“镜头”描绘背景,勾画变幻莫测的山雨,其实引起读者对郝主任老俩口变幻莫测的人生的思考,从而创造了一种意境;近“镜头”具体描绘老俩口的外貌特征,虽“近”却模糊,紧紧相拥、蹲、头顶一片烂草席。远近“镜头”配合,老人的画面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有的作者就会说,你是不是认为运用繁复的文笔、华丽的堆砌就能产生画面感?这可就问到点子上了,画面感并不等同于修饰词语的反复叠加,而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信息表达,要恰到好处。尤其相对于网络小说而言,如果你语言华丽,天花乱坠,让读者读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还回来说,也不能像刚才举例描写“帅哥”和“摇扇子的人”一样,简练到让读者找不出更多的信息,从而觉得枯燥无味,影响了阅读兴趣。
所以,在小说写作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反复揣摩,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最清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