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电影
老家人管看电影不叫看电影,老家人喜欢讲土话,叫瞧电影。还有如看病叫瞧病,姑娘说婆家叫瞧人家,其他如瞧小戏、瞧热闹、瞧瞧等等。今天不说别的,单说瞧电影。
小时候在乡村瞧一次电影真的不容易,正常情况下公社放映队每年只能到村里放2至3场电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乡村业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每次公社放映队到村里来,村民们就好像过节似的,常常太阳还没有下山便草草的吃过晚饭,早早的扛起板凳赶到谷场,乐呵呵地看着悬在半空中的布幕,静静地等候正在村支部胡吃海喝的公社放映员。
走脚的小贩信息往往最灵通,每次放电影都离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静静的躲在谷场的一角,在黑暗中支起纸灯笼,幽幽地闪着媚人的灯光,灯光下有男孩子喜欢的麻花、麻饼及炒熟的花生、菱角等,还有女娃娃喜欢的扎辫用的橡皮筋、红头绳等。那时乡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2分钱一根的麻花我们都买不起,常常眨巴着眼睛呆呆地看上半天,也只能咽咽口水而已……
待天色黑的差不多了,一身酒气的放映员才耀武扬威来到谷场把放映机弄转起来。记得当时翻来覆去放的电影就是那么几部:《南征北战》、《英雄儿女》、《地道战》等,那也是老家小孩最爱看的几部电影,电影里面的几个主角向来就是孩子们的偶像,里面的经典台词孩子们更是挂在嘴边,如《南征北战》里国民党军队的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英雄儿女》里的王成“向我开火”等等,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耳熟能详。
运气好的话,也能看上《柳堡的故事》、《小二黑结婚》等乡村爱情片,这是老家青年男女最爱看的电影,影片中的主题曲《九九艳阳天》更是那个年代青年男女传唱不衰的经典情歌。
瞧电影最怕中途停电。
那时老家的供电很不正常,常常在电影放到一半时,“霍”地一下,得,停电了。满谷场的人傻傻的呆坐着,不愿挪步——等来电哩。
说来读者也许不信,老家的那些愣头青们最喜欢停电了——因为看电影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业余,看邻村那个爱唱歌的姑娘才是专业。这不停电了吗,好,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
为了惹邻村那个爱唱歌姑娘的注意,愣头青们粗声大气地现学现卖刚刚电影里演绎的歌谣,邻村的那个姑娘心里也知道这些傻小子的葫芦里装的是啥药,偏转着个脸装做十六两不认识秤,黑暗中只顾和身边的女伴“咯咯”的笑,就像在摇一串银铃,逗得这些傻小子心里热烘烘的,巴不得第二天就差媒婆去登门。应该说,在这种场合下撮合的姻缘不在少数。
停电的时间一长,老家的婆娘们便要回家——屋门的锁不扎实哩。小孩子们一百个不愿意,死赖在地上不动身,“啪、啪”就是两巴掌,于是,哭闹声、叫骂声连成一片。
有时因停电而往回赶的老家人走在半路,“霍”地一下,电来了,刚才还哭闹的小孩子立马打起飞脚往回赶,年长的庄稼汉子便重重地打起哈欠:回去喽,明天南坡上的地还要种哩。
老家人有时为了能瞧场电影,也曾闹出笑话。
记得有年秋天的傍晚,正在田里收庄稼的老家人忽然看见黄陂湖那边的一个小村子的谷场上,悬着一块雪白的布幕,远远看去,好像是放电影的布幕。对面的村子今晚放电影!这消息好像长了腿一样,不一会便传遍老家的角角落落。几个性急的愣头青立马便放下手中的活,忙不跌迭呼朋引伴,草草吃过晚饭趁天还没有完全暗下来撑船前往。
当这彪人马深一脚、浅一脚杀到现场,才发现那块雪白的布幕是当地农妇晾晒的被单……
有时我想,在乡下老家的谷场上瞧电影,是我们这些上世纪60后值得玩味和留恋的一处生活场景——人物有老实巴交的庄户人、调皮捣蛋的小毛孩、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声音有歌声、笑声、叫骂声……味道有庄稼味、汗臭味、泥土味和那浓浓的乡土人情味。在这个生活场景中只有淳朴、善良和友爱,没有算计、陷阱和阴谋。曾经设想:动员我的有经济条件的老乡同学们,在曾经放过电影的老家谷场上,再瞧一次乡村电影。但感觉在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的今天,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将难以复制,就是能复制这种形式,但味道肯定有变化,如此想来,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