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富源历史上的行改区划(杂文)
翻开富源县最早的县志《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平彝县的行政区划时出现民安里、物阜里、长治里、久安里、慕风里、向义里这些字眼,这个“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平彝最初设县时有六个里,即上面提到的民安、物阜等六个里。说清代平彝县的里,必须先说说明代的里甲制。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里甲的编制方法,是以人口为基础编制,要求地方上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出丁粮多的十户为里长,剩下的一百户又分为十甲,每甲有十户,每年在十里长中选一里长,一甲之中选一甲首,管理一个里的赋税差役等事项。而里长和甲首人选的安排,是以每户所交粮税和差役中所出人丁多少为标准的,出丁交粮最多的那户先轮到,最少的最后轮到。这样,每年由一名里长率领十名甲首管一里(110户人家)的差役、催税征粮之事。后来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官吏迎来送往等费,都要里长甲首负责供应。
明代时富源称为平夷卫,实行的是卫所制而不是里甲制。平夷卫的卫所制跟平彝县里甲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这里再说说平夷卫的卫所制。平夷卫下设两个千户所:左所和右所。左所的地理范围是今中安街道(回隆除外)、胜境街道,右所的地理范围是今天的马龙张安屯,王家庄,马过河部分,寻甸七星镇和河口镇部分以及曲靖越州的平旗田,沿江乡的东海屯,冯家圩,三宝镇的黄旗田、皂角树,珠街乡的汪家寺,小河湾等地,是飞地,不与平夷卫接壤。平夷卫最初单设一卫,直到正德二年,卫下才设左所和右所两个千户所,左所地域就是原平夷卫地,右所地是划出曲靖卫的中所和右所补充平夷卫设置的。平夷卫的军士配置在左所和右所地,平时卫军耕田种地戍守,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耕田种地。平夷卫建在沾益州安土司地盘,最初地域仅是今天的中安街道(回隆除外)和胜境街道,治所最初在旧城山,后移建鸣凤山巅(今县政府)。弘治十二年云南右参政李韶就上疏说云南曲靖卫的军士多、平夷卫地处云贵要冲,军士少而战事频繁,请求兵部以曲靖卫屯田接近平夷卫的调拨二所以补充平夷卫。直到正德二年才正式调曲靖卫中所和右所补充平夷卫,称平夷卫右所。右所没有城,右所兵士分散布置在曲靖坝子、马龙山区屯守。平夷卫左所和右所官兵平时在屯守地耕田种地戍守,定期集中到平夷卫城练兵,练兵场即校场坝(今富源老城东门外),平夷卫军籍子弟到平夷卫卫学(今富源文庙)入学。明末时,建新交水城(今沾益城),移平夷卫右所官兵守之,故沾益城当时称平夷卫右所城。这个城在沾益州流官知州从老沾益州城(今宣威)移驻新交水城后称沾益州城。
实行卫所制的平夷卫到了清康熙五年时,才实行里甲制,左所编为民安里,右所编为物阜里。当时海土司的地盘在沾益州有太平里、长治里和久安里三个里。这三个里在元代和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前属越州海土司地盘,越州被明军灭后,其地分拔给南宁县(后来的曲靖县、今天的麒麟区)、沾益州(后来的沾益县)和陆良州(后来的陆良县),分拔给沾益州的编为沾益州太平里、久安里和长治里。因长治里(今富源大河镇及营上镇西部)久安里(今富源墨红镇和竹园镇)插于平夷卫地,就把长冶、久安两个里划归平夷卫。这就是说康熙五年的平夷卫编里甲时有四个里,即民安里、物阜里、久安里、长治里。康熙二十六年平夷卫撤销,曲靖府通判(相当于今曲靖市副市长)移驻左所,左所由通判管理,右所由沾益州知州管理。到了康熙三十四年,平夷卫和亦佐县合并设置县,平夷卫和亦佐县合并设的新县取平夷卫的平夷二字为新县名,因夷字带有歧视意味故新设的县称平彝县。原来平夷卫的民安里、物阜里、久安里、长治里照旧,亦佐县变为平彝县下的两个里:慕风里和向义里。慕风里地域大体是今富村、老厂和黄泥河部分,辖今天的阿旺、拖竹、以得黑、水井,新堡,新厂,阿施克、迤东田、白石岩、祖德、古木、小坝、松子山等地。向义里地域是黄泥河、阿坝、沙营、古敢、扯鲊、细冲、戛拉、五乐、补羊、普克营、雨汪、十八连山等地。至此,平彝县有六个里。平彝县因为中间横亘着沾益州安土司的羊肠营(今营上镇和大河镇部分),故北部的原平夷卫被称为上半县,南部的原亦佐县被称为下半县。直到民国羊肠营才从沾益县划归平彝县,结束南北分割局面。
到了光绪时,李恩光著《光绪平彝县志》,在《里甲》篇里记载平彝县有民安里、物阜里、慕风里丶向义里、久安里、长治里、独户里、山半里、海半里共九个里,比《康熙平彝县志一里甲》里多了独户里、山半里和海半里三个里。笔者经过反复研读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山半里和海半里其实就是物阜里,平彝县的飞地物阜里在什么时候分为山半里和海半里,目前查不到记载。山半里即马龙州、寻甸府之间的明代平夷卫右所屯守地。具体说就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平彝县划给马龙县的以下村:庄子上、马街子、大坡上、水子冲、马家屯丶双喜村丶尚大屯、坠地、许官田、梅中屯、仙人脚、两头坡、黄家冲、上伍旗、田官屯、晏官屯、田盆、小塘尔坡、叶家屯、张安屯、兔街子、下小屯、米家庄、梅花村、老黄口、石寨、新楼房、旧屋厂、大坟上、渣子树、代家屯、上中小屯、上下高坡、孟家坝、新房子、董家塘、烂泥沟、色甲、鲁石、官坝、鲁口哨、寺湾、大龙井、小龙井、新发村等。山半里的意思就是物阜里里有半个里分布于山上。海半里也是明代平夷卫右所屯地,即今天曲靖越州的平旗田,沿江乡的东海屯,冯家圩,三宝镇的黄旗田、皂角树,珠街乡的汪家寺,小河湾等地。因为曲靖坝子处于南盘江边,随时被水淹,被水淹的地方被为海子,物阜里有半个里处于南盘江水淹区,故称海半里。至于独户里,是从长治里和久安里各划分出一块地组成一个新的里叫独户里,是清末海土司的辖地。独户里推测是雍正时改土归流,为缩小海土司地盘而把原海土司原来管理的二个里中各划出一部分而设的一个里。照这样算的话,到清末时,平彝县是八个里而不是九个里。
清初平彝县民安甲、物阜里、长治里、久安里、慕风里、向义里六个里到清末时演变为民安里、山半里、海半里、长治里、久安里、独户里、慕风里、向义里八个里。这八个里到民国时改里为区,民国平彝县下有七个区:城治区(即清代民安里)、物阜区(山半里和海半里合称)、久安区、长治区,独户区、慕风区、向义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物阜区的山半里划归马龙县,一九五一年,物阜区的海半里划归曲靖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沾益州在平彝县境内的插花地羊肠营(今营上)划归富源,编为营上区。一九五四年,平彝县改名为富源县,富源县设清溪区、大河区,东山区,营上区,松子山区,黄泥河区,十八连山区。一九六三年,富源县设置九个区:城关区,后所区,大河区,东山区,营上区,富村区,黄泥河区,老厂区,十八连山区。二O一二年,富源县下辖十镇一乡:中安镇、后所镇、墨红镇、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十八连山镇、老厂镇、古敢水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