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 咀嚼黄昏(散文)
黄昏,镶在白天的黑眼圈,生长于辽阔的天地间,是一天生活的分节号。
黄昏,盘踞在荏苒的光阴里,翩然于诗人的思情中。
“夕阳西下”的黄昏,牵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空庭日长怕黄昏”,又把人关在寂寞孤独的藩篱中;“无限好的夕阳”,却也引来时光匆匆,“只是近黄昏”的感伤;倒是“月上柳梢头”,创设出“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黄昏,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凝结于画家的涂鸦中。
“黄昏画家”约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用精湛的表现手法,以画家的慧眼,精准的细节,通过对黑夜和月光独到的描绘,用透视画法,展示出黄昏之际,“月光”迷离的意境美。莫奈,善于捕捉黄昏凄迷的光线变化,淡褪绚丽色彩,抛洒珍贵重色,抒发瞬间感受,呈现摄人心魄的苍凉美。
这一幅幅咀嚼黄昏的诗情画意,寄托着诗人思想的驰骋,画家情感的酝酿,流淌出光阴飞逝,孕育出大自然神奇、静谧、安稳的黄昏之势。
我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没有他们丰富的阅历,缺失他们丰盈的思情,无法舞动灵动的双手,可却也有咀嚼黄昏的独享。
犹记,在不晓得啥叫风光旖旎,何为天籁之音的儿时,“黄昏林下路”,盼望父亲归。携尘而归的父亲,总能打败太阳的光线,温热的太阳,也总被父亲担在肩上,收敛起最后一时光亮。那颤动肩头的青草,缀着太阳疲倦的泪滴,手中的小筐,装着我喜欢吃的鲜嫩玉米和解馋野果。父母总是心有灵犀,母亲已将夕阳,塞入锅底,通红的灶火沸腾着上面的铁锅,煮熟的玉米弥漫出香甜的气息。余晖脉脉,晚风轻轻,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喝一口酸香的和子饭,咬一口金黄的熟玉米,就一点腌制的老咸菜……母亲洗刷打理,父亲继续昨晚的“薛仁贵征西”,我们围在一起,随着父亲的故事,跋扈驰骋的思绪……唯美的黄昏,温馨的场面,永远留存于记忆长河。
而今,在我看来,于别人,黄昏可能就是纷呈的脚步;是蠕动的车流;是路口信号灯下焦急的等待;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亦或是相聚一起大口剁虞的放纵。或许,有人喜欢蜷缩于俗世的黄昏,蜗居在属于自己的钢筋水泥房里,靠五音气色,弥漫耳目,靠手机游戏,洗刷单调。轻柔曼妙的晚风,夕阳神奇的光芒,安详恬静的黄昏,被拒之屋外。
而我,有家安异地,住在单位的便捷。所以,有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悠闲。因此,常常在八小时劳作后,一个人,只一个人,迈开久坐僵直的双腿,舒展伏案已久的筋骨,咀嚼别具特色的黄昏。
有时,悠哉于黄昏降临的校园。在柳丝飘逸的雅园,聆听音乐系学子优雅的琴声,观赏美术系学子五彩的画作;在文化深厚的至善广场,浏览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品味主题突出的作品展示;在活力四射的体育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在一张张青春的脸上飞扬,更有“爱满天下”的校训,如撒落的晚霞,在校园润物细无声地挥洒……置身其中,自己仿佛与他们一起发光。
大多时候,一个人,走出校园,漫步于宽阔道路,咀嚼城市的黄昏。
喜欢远望,看高楼伸出灰色的巨擘,抢先接住坠落的夕阳,让和颜悦色的光线,折射走我身体的疲惫,梳理凌乱的思想。
也喜近观,在暮霭掩映下,人行道上的银杏总是那样职守,以队列的姿势站立两旁。路中的绿篱,白色的铁栏,充当起交警,用亘古不变的位置,将熙攘的人流,分离出明晰的走向,指挥他们如欢快的小溪,流向心中的向往。
喜欢走在天地创造的黄昏,享受斜晖融融,晚风清凉,让思绪穿越时空,纵横跌宕。
高天流云,苍穹主角,蒙上夕阳的婚纱。这些浪迹天涯的游子,无拘无束,桀骜不驯,像无桨的帆船,在大海上漂泊。时而长袖善舞,温顺如花,缀在天空的衣襟上。时而团团围住,如弹过的木棉,涌动着红色欲望。时而又云波诡谲,变幻莫测,似儿时放牧的羊群,背上红色印章。也像白雪覆盖的山峰,突兀起红色波浪。有时变幻成一只威风凛凛的舞狮,守护深邃天庭……洒脱、率性的云片,喂养我眼帘的永远是饱满和惊喜,是欢快和愉悦,让人产生靠近和触摸的欲望。
我更醉心于黄昏下的落日。夕阳如血,染得云霞如烧红的火,层层叠叠的云,更像火山深处涌动的浆,按捺不住即将喷发的欲,挑逗的世间万物情欲勃发,绿树带上红色的头冠,野草披满红色的锦缎,裸露的黄土罩上一层悲壮色彩……夕阳,以它独特的呈现,记录下白天明媚的存在,赋予夜晚血色的照耀。
更多时候,夏日的黄昏,我游走于晋商公园。漫步于黄昏覆盖的小径。阴阳割昏晓,花树,由阳光中的明丽挺拔,经夕阳的濯洗,变的安详和温柔。热气,也被生机盎然的绿树遮挡,稀释。清澈如丝的光线,暧昧的洒满树枝,一缕缕照在浓绿的叶子上,让每一片叶子,如不打烊的青春,摇曳生姿。公园的花草,也像睡到自然醒的孩子,仰起脑袋,绽开笑脸。那朵绽放墙角的小白花,略施羞涩的红晕,执拗的开出可以不高贵,但不可不灿烂的决绝。被聪明的设计师发现,汲取灵感,白色山茶花,成为时尚界香奈尔的标志。黄昏下飞舞的瓢虫,球状的外形,同样被设计师借鉴,成为风靡全球的甲壳虫车款,快乐的代表。黄昏下的万物,无一不散发出独特魅力,藏着启示,蓄着力量,只有对生活包含兴趣,才能深情款款。只有自知无知,才能永远求知。
风定花犹落,鸟鸣园更幽。坐在公园的石凳上,“仰慕黄昏鸟,投林羽翮轻”。听蛐蛐鸣叫,听归鸟婉转,听植物吐纳。在静止中流动的黄昏,仿佛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禅歌,使人身心清洁。
登上人造假山,满腔清风,俯瞰人工湖,半江瑟瑟半江红。水岸窗花,岁月静好。粼粼湖水,微微漾动红色的稠布,长腿纤细,颈屈随意,凝固栖息的红鹤,有了展翅而飞的冲动。园中的荷,亭亭静直,披上静谧的光泽,笼罩一种仙气。动静相宜的组合,拽出孤独又宁静,安详又和谐的情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惬意。
面对假山,近临园湖,飞檐翘脚的春秋阁内,关公仁、义、信、勇的肉身,已被尊崇为一尊威武的泥塑。俗世的尘埃里,确实需要道德标杆的教化,只是纷扰的现实,不知关公精神,究竟能产生多大力量。但是,屋顶覆盖的琉璃,屋脊上施放的兽头,猩红斜立的木柱,雕梁的房檐,灰色的墙体,在夕阳辉映下,肃穆庄重,沉稳笃定。靠近仰视,给人警醒,过去和现在,瞬间抵达,昨日的夕阳,曾茁壮今日的花草,已故的英雄,成为不朽的崇拜。冥冥中,精神昄依,天地间,黄昏中,游荡起一股浩然正气。
白日依山尽,秋昏引思长。秋日的黄昏,尽管春花不在,夏绿衰微,却有斑斓的色彩,丰硕的秋果,它不属于衰微和老化,它属于积淀和过滤,是放牧心灵的草场。在黄昏的牵引下,独处的情愫,远念中遐想,如泛滥的河水汩汩流淌。
黄昏的晋商公园,浑厚之气袅袅升起。走在落叶满径的路面,脚底的“沙沙”之声,是落叶的欢歌,飘然而坠的树叶,是生命谢幕的舞姿。叶儿,告别树的挽留,跟随风儿的节奏,就像渐渐长大的孩子,挣脱大人的束缚,追逐心中的梦想。密坠无枝的海棠果,玛瑙般光滑红润,一吐噜一吐噜的山楂,借黄昏,将身上的雀斑隐藏。他们一律挤挤挨挨,成群结队,承接晚霞,炫耀着鲜红的成熟。面对这样的场景,秋日的寂寥感伤逃遁无踪,心灵浸染黄昏秋韵。虽然已过了做梦年龄,但我依然觉得,在现实和自然面前,就做那率先飞扬的叶片,哪怕踩入脚底,粉身碎骨,哪怕沉入泥土,腐烂变质,也要在最美的年华,盛开最美的自己。也应像挂满枝头的秋果,顺应四季,汲取营养,不蹉跎年华,画好人生的圆圈。
公园内,全铜铸造的算盘,放大直立,熠熠生辉于晚间的夕阳。手摸核桃大小的珠子,耳畔传来,记载晋商大贾“噼里啪啦”的汇兑声响。40米长的大型浮雕,汇通四海,纵横天下的壁画,以巨轮之形乘风破浪。骆驼的铃声,穿越长河落日圆的大漠,浓缩晋商历尽艰辛,开辟万里茶路,将中国茶文化传播世界的商业传奇。市民之家的电子屏,划动黄昏的宁静,璀璨的灯火,照亮浸满富丽金色的银杏,照亮记载晋商创业的足迹。沉浸在它的面前,一种凛冽的感觉油然而生,人间的灯火,尽管光芒四射,却远远没有力量能够穿透逝去的历史,但却让晋商故事带着警醒和外延,为后人留下辽阔和深远。
走进黄昏,心可以是旷渺的,咀嚼流云的美丽,可以是宁静的,体味露珠的晶莹,怀想温馨的亲情。
走进黄昏,心可以狂越时空,穿越古韵,可以立足当下,看花的千姿,叶的飘逸,品果的甘甜。
咀嚼黄昏,可以使粗糙的心,重归敏感和鲜嫩,使负重的心,陶冶出细腻和轻盈。
咀嚼黄昏,其实在咀嚼自己。咀嚼黄昏下的琐碎,夕阳下的细微,整理静止,凝视生长,与一地鸡毛的生活拉开距离。莅临日日降临的黄昏,在自然的氤氲中,挣脱任何外力的羁绊,悠悠吐出积存一天的秽气,然后深情气爽地走进属于自己的空间。
用惬意的心情漫步公园的黄昏,“风定花犹落,鸟鸣园更幽。坐在公园的石凳上,“仰慕黄昏鸟,投林羽翮轻”。听蛐蛐鸣叫,听归鸟婉转,听植物吐纳。在静止中流动的黄昏,仿佛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禅歌,使人身心清洁”。
秋季里的黄昏,“尽管春花不在,夏绿衰微,却有斑斓的色彩,丰硕的秋果,它不属于衰微和老化,它属于积淀和过滤,是放牧心灵的草场。在黄昏的牵引下,独处的情愫,远念中遐想,如泛滥的河水汩汩流淌。”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黄澄澄,绿油油,连成一片,果树上,结满了丰收的果实,沉甸甸、厚实实,在黄昏的余晖里轻声唱着祝酒歌,令人陶醉。
校园里的黄昏更是“在柳丝飘逸的雅园,聆听音乐系学子优雅的琴声,观赏美术系学子五彩的画作;在文化深厚的至善广场,浏览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品味主题突出的作品展示;在活力四射的体育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在一张张青春的脸上飞扬,更有“爱满天下”的校训,如撒落的晚霞,在校园润物细无声地挥洒……置身其中,自己仿佛与他们一起发光。”
还有一种黄昏,就是人的黄昏。走入人的黄昏,显得成熟、豁达,开朗,沉稳之中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惬意。像一棵棵挺拔屹立的苍松,经过春夏秋冬的洗涤,潮起潮落的淬炼,如同一只只在暴风骤雨中翱翔的海燕,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顶着铺天盖地的乌云滚滚,引吭高歌,夕阳无限好,老骥更驰骋。采一掬东篱,邀来一湾明月,把酒东篱下,悠然望南山,与李白对酒当歌,惋惜柳永的多情与不屈服权贵,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委婉、凄美。学的是新诗旧韵,风雅颂的经典。
咀嚼黄昏,有立意新颖独特,触角灵敏,语言灵动,文学功底深厚。